庫來汗·胡加
摘 要:小學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如果漢語老師讀得好,經(jīng)常范讀,讓學生跟讀,學生就會從聽讀,跟讀中糾正自己的發(fā)音、語氣、停頓等方面的錯誤,掌握技能與方法,提高朗讀能力。
關(guān)鍵詞:小學;漢語教學;朗讀能力;朗讀技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282-01
隨著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斷推廣,隨著討論式、談話式的教學方法的提倡,隨著“學生是漢語學習的主人”的呼吁,教師們開始追求學生個性化朗讀,主張讓學生自由讀,有個性地讀,讀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學生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敖探o學生朗讀技巧”是讓學生被動接受,不能體現(xiàn)學生是主體,不符合新課標精神。學生有以下的閱讀困境
一、隨意訓練,忽略學生實際
現(xiàn)在大部分小學生讀書的實際情況是:添加字詞、遺漏、用其它生字詞代替、音色單調(diào)、聲音過高或過低、唱讀或不知讀到何處、用手指著讀、更有甚者,想怎么讀就怎么讀等等。針對這些現(xiàn)象,課堂上經(jīng)??吹嚼蠋熥寣W生多種形式地讀:自由讀、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甚至讓學生評價。老師問:“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鄙骸昂茫ú缓茫?。師:“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生:“讀出了語氣,字音讀得準,沒拖音。(不好在沒有讀出語氣,哪個字的讀音沒有讀出來,翹舌音或后鼻音)。”這樣讀,學生的閱讀還是不會提高的。究其原因,訓練隨意,沒有層次,也沒有什么指導。
二、盲目訓練,忽略教材實際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由于受年齡、思維水平的限制,在認識能力上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包括自己的文章,自我評價的能力較差,但對別人的行為包括別人的文章,卻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毛病。根據(jù)這一特點,講評中,可組織學生在學習小組中相互傳閱習作,互讀互評。在小組合作中,可組織寫同一題材或相近題材的同學根據(jù)他人習作,講講各自不同的經(jīng)歷、感受。
閱讀課文,應(yīng)該要表達課文的意思,也就是說要讀得正確,把作者寫話的意思表述出來,這是閱讀的最基本的要求。朗讀應(yīng)注意教材的特點,以教材為基礎(chǔ)正確地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然而,大家的一些做法卻不是這樣,不管什么樣的文章,總想夸張、大肆地喧染、總想過分地聲情并茂,殊不知反而不能正確地表達文章原有的感情和意思。
三、無效訓練,忽視技能指導
對學生來說,漢語課本上的一些寓言故事雖然情節(jié)吸引人,但如果要想真正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寓意卻比較難。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對寓言的故事情節(jié)加以合理的想象,引導學生通過發(fā)展情節(jié)達到主動揭示出寓言所蘊含的深刻寓意的目的,從而指導學生的生活、社會、學習等實踐活動。在課堂中,經(jīng)常聽到老師問學生:“你能讀出親切語氣嗎?”“你覺得哪里讀得無感情”等等?!笆裁唇杏H切”,“什么叫有感情”,“什么叫悲哀”,學生不知道,老師也不知道怎么說。有時老師指名許多學生讀,可總是讀得不滿意。學生讀來讀去,教師指在指哪,就是不做具體的指導,教師也不范讀,折騰了一圈兒,學生仍然沒有讀好,朗讀水平也未提高,甚至頭暈?zāi)X漲,喪失了朗讀的信心,最后只好草草收兵。為什么會這樣呢?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漢語朗讀技能,或者說是教師沒有教會學生朗讀的技能。怎么訓讀呢?讓學生有層次地反復朗讀,反復練習。即讀準字音,讀得自然,讀得有感情。學生讀不好,老師范讀,學生跟著讀,放錄音,讓學生體會感情。
學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如果老師讀得好,經(jīng)常范讀,讓學生跟讀,學生就會從聽讀,跟讀中糾正自己的發(fā)音、語氣、停頓等方面的錯誤,掌握技能與方法,提高朗讀能力。讀好一篇課文,一要深入領(lǐng)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語言特點,二是要用有效的語言表達,達到聲情并茂,當然,前者是關(guān)鍵的基礎(chǔ),后者是朗讀的目的。要教會學生怎么朗讀的技巧
首先,要努力學習,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停連、重音、語氣、節(jié)奏四個方面。教師要善于學習,多讀一些有關(guān)朗讀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同時,要不斷練習,提高自身的水平,多聽錄音教學,多看光喋,盡可能得心應(yīng)手。
總之,閱讀指導是一門藝術(shù),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我們一線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jié),找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全面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