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烈
【摘 ? ?要】在多年來的新課改教學中,我反復思索,感悟頗多,認識到了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yǎng)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關鍵詞】學習興趣 ?學習氛圍 ?閱讀習慣 ?口語交際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口語交際能力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在多年來的新課改教學中,我反復思索,感悟頗多,認識到了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yǎng)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教學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對語文的興趣來自于對老師的喜歡。所以,老師平時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做朋友,讓學生喜歡自己。下課時,學生幾乎與我沒有什么距離,跟我拉手,跟我搭肩,跟我說知心話;上課時,學生比較尊重我,也比較喜歡聽我講課。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是那么可愛,我喜歡每一個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們,愛他們。因此,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對學習語文就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因為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fā)展的。相應的實踐活動可以使已經形成的興趣得到強化和鞏固,并使之趨于穩(wěn)定。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多組織幾次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與語文學習有關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把某些表面上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置于適合兒童年齡和心理特點的富有趣味的環(huán)境中,使學生以愉快歡樂的情緒進行學習。有一次我為了糾正學生的錯別字,特意設計了一個“錯別字醫(yī)院”專欄,把學生經常出錯的錯別字寫在專欄內,作為“病人”。讓學生自愿報名當“小大夫”,給錯別字“治病”,并要求找出“病因”。這樣“治愈”一個“病人”就消滅了一個錯別字,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積極投入、思維活躍,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激活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
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牛頓說:"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于別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fā),多提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F(xiàn)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jù)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
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問是讀書的鑰匙,是思考的起點,是深鉆的體現(xiàn)。宋代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明人陳獻章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凡是學生都善于提問題,而學習差的同學往往提不出什么問題,他們對學習不精心,囫圇吞棗,即使發(fā)問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當然好問也應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養(yǎng)的,好問不等于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fā)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我一直堅持每天利用一節(jié)語文課的前幾分鐘時間安排“我讀書,我快樂--自我展示”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展示閱讀成果,分享閱讀快樂。在展示過程中,大家還常常會就某個詞句發(fā)生爭議,那是孩子們智慧的火花在碰撞。記得有一個孩子在展示搜集到的成語時把“春夏秋冬”一詞歸到成語類里,當時就有同學表示了疑義,孩子們不但學會了閱讀,更在閱讀中學會了思考,并敢于質疑,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了閱讀的質量,同時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激情。我還在班上舉行了“讀書卡”創(chuàng)意設計活動,詩歌朗誦比賽,評選故事大王,手抄報比賽等等,通過這類活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鞏固良好的閱讀習慣,使之持久化,并讓良好的閱讀習慣成為學生學習的最好幫手,感受到由此帶來的“我讀書,我快樂,我成長,我快樂”的成功與喜悅。
四、提倡學生合作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后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伙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fā)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后,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jié)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fā)展。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xiàn),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后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于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