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駿蔚
?
“親社會”課程促進學前融合教育
●周駿蔚
摘要:普特融合幼兒園開展學前融合教育要通過適宜性指導,為普、特幼兒提供正向社會情緒、“親社會”行為以及良好交往技能等方面平等的學習與發(fā)展機會。需要等待,不制造“特殊”的融合氛圍;需要體驗,增加幼兒的經(jīng)驗儲備;需要把握,“激、誘、引”的教育策略。
關(guān)鍵詞:學前兒童;融合教育;適宜性指導;親社會
在學前融合教育的實踐中,普特兒童的社會能力發(fā)展一直是研究者最為關(guān)心的議題之一。筆者所在幼兒園是一所普特融合式托幼機構(gòu),在開展融合活動的過程中,一直開展“親社會”課程,關(guān)注著孩子的“親社會”行為,思考著融合的價值,探究著適宜的融合教育策略,踐行著幼兒園不培養(yǎng)“特殊”兒童的教育理念。
幼兒園“親社會”課程以普特兒童共同生活為背景,滿足每個普特幼兒對關(guān)愛與尊重的基本需要,為每一個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為普特幼兒提供正向社會情緒、“親社會”行為以及良好交往技能等方面平等的學習與發(fā)展機會,充分利用和挖掘早期融合教育中獨特的教育資源,以積極有效、內(nèi)涵豐富的活動為基礎,創(chuàng)設適宜的、有情感的物質(zhì)和心理環(huán)境。通過“親社會”課程的實施,以一日活動為基點貫徹落實,促進普特幼兒的正向社會情緒、親社會性行為以及良好社交技能的發(fā)展,使幼兒成為文明樂群、關(guān)愛他人、樂于助人、善于合作、有初步責任感的兒童。
9月的早晨,操場上小班的孩子、豆豆班的孩子各自隨著老師做運動。佳佳(化名,本文學生均用化名)一步步緩慢地走向貝貝。新小班的貝貝正開心地玩著皮球,猛然間抬頭看見佳佳,“哇!管老師,她、她,我不要和她玩。她不好看!”貝貝帶著哭腔跑到老師背后?!昂冒?,貝貝那我們先自己玩,以后去認識下這個朋友?!惫芾蠋熌闷鹌で蚝拓愗惤又妗_h處,豆豆班的鄭老師也沖著佳佳說道:“佳佳,看小車嘀嘀嘀,我們來開小車。”這是佳佳最喜歡的運動項目,鄭老師的喊聲讓她扭轉(zhuǎn)身,目光投向了老師。
9月、10月,每天早晨按園作息安排,小班、豆豆班都會在同一時間段來到操場運動。每天都會上演他與他的“遇見”。
“小汽車,嘀嘀嘀?!必愗愅浦拇筝喬ジ诩鸭训能嚭?,“你先過去,我在后面。”一前一后,兩個班的孩子完全融合在一起愉快地玩著。
成人也好,孩子也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第一眼“不好看,我不要!”普通幼兒初遇特殊幼兒佳佳,特殊幼兒不太一樣的長相讓年幼的小班孩子不喜歡,兒童表達的是直接、自然的反應。教師要平等地予以理解,接受孩子的選擇。雖沒有操之過急的舉動,但恰恰讓普通幼兒有了充足的“融合”心理適應時間。一天,二天……教師沒有提出“融”的要求,但是每天孩子們都共處在同一個空間。慢慢地,“看習慣了”,年幼的普班孩子心中有了最初的最簡單的接納情感。
教師可以等待,不制造“特殊”的融合氛圍?!叭凇?,有容乃大,寬容、善良、理解、忍耐。當教師不把“特教班”的孩子視作“特殊”孩子時,“融合”環(huán)境便會成為一個再自然不過的空間。“他與他的相遇”在習以為常中從“回避”走向“共處”。這,才是最本質(zhì)的“融合”。
融合生活時段,大班的嘉嘉和另三個伙伴來到豆豆班,和豆豆班的孩子一起吃點心。
雯雯拿著牛奶杯,“牛奶有營養(yǎng)快喝吧!”見對面的皓皓沒反應,雯雯把杯子送到皓皓嘴邊。糟糕!牛奶順著皓皓的嘴角流淌下來。
“沒事,我來!”嘉嘉接過同伴的牛奶杯?!梆?,哥哥告訴你牛奶很好喝。你喝口牛奶再吃餅干。”嘉嘉也把杯子送到皓皓嘴邊,雙眼緊盯著,一手很慢很慢地送著奶,另一手拿了塊毛巾接著。就這樣,不愛喝牛奶的皓皓居然喝下了一杯牛奶。
一旁關(guān)注著的老師議論道:
教師A:嘉嘉真厲害啊,他很會關(guān)心幫助伙伴。
教師B:雯雯是個很能干的孩子,可是不太會照顧人哦!
教師C:嘉嘉一個男孩子,怎么比女孩子還細心?他怎么會知道邊喂邊要用毛巾接著?
帶著好奇,放學時教師C讓大班的教師給嘉嘉媽媽看活動視頻。媽媽一看就笑了:“嘉嘉在家也是這樣喂妹妹的。一開始弄得一塌糊涂,我做給他看了,他就知道了?!蔽覀兓腥淮笪颉?/p>
大班的兩個孩子在融合生活中面對需要幫助的伙伴都具有關(guān)心、樂意幫助的“親社會”情感。但是在幫助過程中的能力是不同的。
一旁觀察的教師面對普幼的行為,有著各自不同的想法。有的從孩子行為判斷出男孩幫助伙伴的能力強于女孩;有的好奇男孩的行為來自哪里,對于這樣的能力有了探究的欲望。
有時教師“看見的”不一定是“真相”。從表象行為推斷幼兒“親社會”能力的強弱,或者因短期內(nèi)融合活動中普特孩子沒有明顯的變化就認為無益發(fā)展,這都是不合理的。
此外,幼兒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取決于他有過的練習量。嘉嘉媽媽的話正是揭示孩子行為背后根源的所在,說明“親社會”能力的強弱是需要體驗積累的。
教師可以增加幼兒經(jīng)驗儲備。幼兒“親社會”能力發(fā)展是一個情感落到行為,再回到情感的往復過程。教師需要讓孩子有足夠的“練習”,在自我操作中先提升自己的行為能力,隨之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
每次融合活動結(jié)束,孩子們最期待的就是觀看老師拍的錄像。希望自己的行為被伙伴看見,也希望看見伙伴做了些什么。
教師打開電視,“來來來,今天我們一起看看喬治的故事。我要給他點贊哦,去找找為什么想點贊?”隨著畫面的推進,孩子們開始議論紛紛。
“喬治是倒爬的,這樣可以引著皓皓自己爬。我上次在他旁邊陪著太擠了,差點兩個人摔下去?!?/p>
“喬治在轉(zhuǎn)彎的地方伸手扶皓皓了。那個地方最難,我知道的?!?/p>
“喬治先爬下去等皓皓,看他不行就抱他下來了。”
教師:你們找到這么多好方法,看來幫助朋友除了有心還要動腦想辦法哦!
之后的融合運動,喬治的好方法被大家廣泛采用。
教師退在后面沒有過多的言語,但是一段視頻引發(fā)了孩子們極大的關(guān)注。因為有過相同的經(jīng)歷,他們對比自己有很多新發(fā)現(xiàn)。更是將“發(fā)現(xiàn)”付諸行動去嘗試,成了自己的行為。
一個人社交能力的強弱取決于他具備的社交技能。前一個故事教師讓孩子有練習的機會,這個故事則是告訴教師需要讓孩子在練習中獲取最佳的方法。
如何獲???把握好“激、誘、引”?!凹ぁ保ぐl(fā)孩子內(nèi)心助人的情感欲望;“誘”,誘導孩子不斷思考自己的行為,尋找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引”,引導孩子修正行為,鞏固積極行為。
這些融合故事說明融合教育需要等待,不要制造“特殊”的融合氛圍;需要體驗,增加幼兒的經(jīng)驗儲備;需要把握,應用“激、誘、引”的教育策略。這個世界有各種各樣的人,我們的孩子應該明白這很平常。在教師眼里,融合活動也好,非融合活動也好,孩子與孩子的相處必然會讓彼此獲得成長!
扎塑——紅樓夢之“元春省親”作 者:李 康 夏心語 楊 鵬學 校: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qū)特殊教育學校指導教師:江冬花
中圖分類號:G612
作者單位:(上海市普陀區(qū)蘭溪路幼兒園,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