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于將潮語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樂課堂的實踐及思考

      2016-07-25 08:05:19肖華嫻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廣東潮州521041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課堂教學實踐

      肖華嫻(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廣東潮州 521041)

      ?

      關于將潮語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樂課堂的實踐及思考

      肖華嫻
      (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廣東潮州 521041)

      摘 要:潮語歌曲是20世紀90年代在潮汕地區(qū)新興的、帶有流行音樂風格的方言歌曲。將潮語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樂課堂,有利于豐富本地高校美育文化,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潮汕音樂文化的興趣和素養(yǎng),有利于繁榮當代潮汕文藝事業(yè)。將潮語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樂課堂的實踐,可以從引入音樂理論和欣賞課堂、引入聲樂訓練課堂、引入校園舞臺實踐等三個層面逐步深入展開。在將潮語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樂課堂的教學實踐中,要特別注意潮語歌曲的選曲和改編、演唱發(fā)聲技巧的處理和訓練、舞臺演唱形式的多樣化等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方言歌曲;潮語歌曲;潮汕音樂文化;課堂教學實踐

      一、“潮語歌曲”及其產生

      潮語歌曲是在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國家文藝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的時代大背景下,以潮州歌冊、潮州方言歌為基礎,融合現代流行音樂元素,以潮汕方言和通俗音樂為載體,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既具備時尚色彩又具備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新興音樂形式。

      潮語歌曲的前身是潮州歌冊和潮州方言歌。潮州歌冊最初是流傳于潮汕平原民間的一種有詞無曲、只念不唱的口頭文學形式,其代表作品如《天頂一粒星》等等。后來,潮汕民眾開始運用潮州音樂或潮劇曲調來吟唱潮州歌冊,使其逐漸演變?yōu)橐环N有曲有白的說唱文學形式,其代表作品如《蘇六娘》、《過番歌》等等。由于潮州歌冊音韻悠揚、瑯瑯上口,特別是較之潮劇,潮州歌冊體現出通俗性、口語化的特點,這種易于創(chuàng)作、易于演唱且易于流傳的優(yōu)勢,令潮州歌冊逐漸形成為一種特點鮮明的民間音樂形式。

      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潮汕平原民眾深受戰(zhàn)爭之苦,于是以苦作樂,創(chuàng)作出一些表現生活艱苦的歌謠,并廣泛傳唱,潮州歌冊逐漸過渡為一種更具時代特點的音樂形式,即是潮州方言歌。至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陳瑪原①陳瑪原,出生于澄海縣(現為汕頭市澄海區(qū))蓮陽鄉(xiāng)建陽村,漢族,著名作曲家,是潮州方言歌的倡導者和創(chuàng)作者,三十年間創(chuàng)作了一百多首潮州方言歌,曾經風靡潮汕地區(qū),群眾稱之為“瑪原歌”。因發(fā)動群眾搞革命的需要,對這些深刻反映民眾心聲的民間歌謠進行搜集、整理和集中再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品,隨著其第一首作品——《磽仔苦》的誕生,潮州方言歌正式成為一種成型的音樂形式。至20世紀80年代,其形式更加成熟。

      潮語歌曲是在潮州歌冊、潮州方言歌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時代產物,其興起具有相當的實驗性。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歐美和港澳臺等外來文化思潮不斷涌入,文藝在不同層面上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1]5,《上海灘》、《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粵語歌曲和《酒干倘賣無》、《愛拼才會贏》等閩語歌曲風靡大陸,打破了國語歌曲壟斷大陸音樂市場的局面。潮汕地區(qū)因其特殊的地理與人文背景,受港臺流行文化影響尤為深廣,粵/閩語歌曲風靡大陸的現象,啟發(fā)了潮籍音樂人改革、創(chuàng)新“潮語歌曲”的念頭。1989年,時任汕頭海洋音像出版社董事長的李國俊與音樂編輯王培瑜、詞曲作家陳小奇①陳小奇,1954年5月出生于廣東普寧,中國著名詞曲作家、著名音樂制作人及電視劇制片人,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作家,其代表作品有:《濤聲依舊》《大哥你好嗎》《我不想說》等。等潮籍文藝志士齊聚汕頭,發(fā)起了關于“潮語歌曲”創(chuàng)作工作的商議,大家一致認為,昔日的潮州方言歌已不能與如今流行于都市的粵閩語歌曲相媲美,勢必要改革,應借鑒粵閩語歌曲的成功經驗,發(fā)展出屬于潮汕“膠己人”②“膠己人”是潮汕話說法,即“自己人”。的新方言歌曲。此場商議意義重大,它正式提出了“潮語歌曲”這一概念,同時為“潮語歌曲”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潮語歌曲”應以原先的“潮州方言歌”為基礎,實現與時俱進的“改革”,使其蛻變?yōu)榧餍行?、方言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新的音樂形式。在這場商議后,《苦戀》、《彩云飛》等首批實驗性潮語歌曲作品迅速誕生,并在潮汕地區(qū)廣為傳唱,深受潮汕民眾喜愛。這就是“潮語歌曲”興起的歷史緣起[1]5。

      二、將潮語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樂課堂的意義

      將潮語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樂課堂的實踐,是與潮語歌曲的改革創(chuàng)新一樣,都非常具有實驗意義的文化課題,其意義主要有三:

      (一)因地制宜,凸顯學校美育教育的特色及成效

      現代高等教育強調“特色”建設,對于普通地方高校而言,注重本土文化教育是建立教育特色的突破口之一。筆者認為,潮語歌曲的“歷史”雖短,但其積淀深厚,從欣賞、教學、表演、創(chuàng)作和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已具備設立一門特色課程的條件。將潮語歌曲引入潮汕本土高校的音樂課堂,能豐富本地高校教育教學尤其是文化美育的內容與形式,凸顯本土文化教學特色。

      同時,讓學生學唱潮語歌曲,對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有所裨益:一方面,學生學唱潮語歌曲可以拓寬自己的歌路;另一方面,學生學唱潮語歌曲,有助于自己樹立專業(yè)自信。由于美聲、民族類聲樂作品的學習難度普遍較大,對于聲樂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不僅難以自如駕馭,還容易對其產生畏難和抵觸情緒。相反,讓學生選擇“易上手”的潮語歌曲進行學習,能夠使其輕松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更重要的是,通過唱好潮語歌曲,能幫助學生建立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對音樂表演的自信,從而使高校美育教育取得較好成效。

      (二)拋磚引玉,激發(fā)學生對潮汕音樂文化的興趣

      筆者通過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發(fā)現,將潮語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樂課堂,有利于激發(fā)本地高校學生對潮汕音樂文化的興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本土文化素養(yǎng)和音樂素養(yǎng)。

      潮汕文化源遠流長、個性鮮明,而潮汕音樂正是潮汕文化大觀園中的一株仙葩。然而,當前潮汕本土的大學生群體中,真正了解、熱愛潮汕音樂者并不多見。作為一名高校音樂教師,筆者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潮汕音樂文化的興趣,并在實踐探索中發(fā)現,潮語歌曲作為改革開放后的“新興事物”,在吸引本地高校大學生受眾方面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一是“易上手”——較之潮劇、潮州弦詩等傳統(tǒng)音樂形式,潮語歌曲易聽、易唱、易懂、易學;二是貼近生活、迎合潮流——潮語歌曲在風格上屬于流行、通俗歌曲,內容多圍繞愛情、理想、奮斗、家鄉(xiāng)等“青春主題”,貼近當下生活,反映現代人的心聲,歌詞較口語化便于記憶,旋律時尚便于哼唱。因此,筆者將潮語歌曲帶入音樂課堂,通過理論介紹、音樂欣賞、聲樂教學、節(jié)目編排、舞臺表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嘗試(詳見本文第三部分論述),讓學生在欣賞、練習、編排和表演潮語歌曲的過程中,深入體會潮語歌曲的魅力,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了解潮汕音樂文化,增進其對潮汕本土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學生學習興趣高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薪火相傳,繁榮新時期潮汕文藝事業(yè)

      高校向來是文化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優(yōu)質基地。將潮語歌曲引入本地高校課堂,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資源,開展潮語歌曲的教學、欣賞、創(chuàng)作和表演活動,有利于繁榮新時期潮汕文藝事業(yè)。

      潮語歌曲作為潮汕文藝的“新成員”,對潮汕音樂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有著重要的意義。借助高校平臺,一是可以發(fā)揮“教學”作用,讓學生通過理論學習、音樂欣賞、聲樂訓練、節(jié)目編排、舞臺表演等多種形式的學習實踐,感受潮語歌曲乃至潮汕音樂文化的魅力,了解“潮文化”;二是可以發(fā)揮“舞臺”作用,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創(chuàng)作、表演,打造豐富多彩的潮語歌曲節(jié)目(具體參見表1),激發(fā)學生對潮語歌曲乃至潮汕音樂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把潮語歌曲從課堂帶向實踐,從校園帶向社會,從傳唱帶向創(chuàng)新,擴大其欣賞及表演的受眾面,豐富、繁榮潮汕文藝事業(yè)。

      表1 潮語歌曲在本地高校舞臺的部分實踐

      三、將潮語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樂課堂的具體做法

      作為潮汕人,也作為音樂教師與文藝工作者,筆者高度重視培養(yǎng)在校學生對潮汕音樂文化的興趣,近年來嘗試性地將潮語歌曲引入任職學校的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主要進行了以下的探索:

      (一)將潮語歌曲引入音樂理論與欣賞課堂,使學生了解潮語歌曲的特色和潮汕音樂文化的魅力

      筆者在《音樂欣賞》、《中國民間音樂概述》等課程的基礎上,增設《潮語歌曲欣賞》、《潮汕民間音樂知多少》等幾門理論課作為學生拓展學習的專題課。開設這些課程的目的是借助這些風格時尚、旋律優(yōu)美、易于學習的潮語歌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欣賞潮汕本土民間音樂文化的各種形式,如潮劇、潮州音樂、潮州歌冊、潮州方言歌等。做到深入淺出,提高學生音樂欣賞的能力,帶領學生走進潮汕音樂文化的大觀園。

      案例一:專題課《潮語歌曲欣賞》

      主要教學內容為:通過比較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欣賞潮語歌曲并總結潮語歌曲的特征,向學生介紹潮語歌曲的相關理論知識。

      第一階段——引入。播放《那一夜的月亮》、《一壺好茶一壺月》、《月燈謠》三首以“月亮”為主題的潮語歌曲,讓學生對潮語歌曲獲得初步的感性體驗。

      第二階段——對比。引導學生回憶之前聽過的以“月亮”為主題的潮語歌曲,并選取較具代表性的《十五的月亮》、《花好月圓夜》、《半個月亮爬上來》等歌曲進行播放,并再度播放此前三首潮語歌曲。

      第三階段——思考與討論。引導學生在對比欣賞前述歌曲的過程中,將潮語歌曲與其他類型的歌曲進行比較,啟發(fā)學生分析、談論潮語歌曲的特點。

      第四階段——總結。匯總學生的觀點并進行概括、補充,總結出潮語歌曲的特征:首先是語言特征,潮語歌曲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用潮語演唱;其次,潮語歌曲的聲韻特點也與其他類型的歌曲有很大的區(qū)別;其三,潮語歌曲屬于流行音樂的風格,從歌詞、唱法、旋律、配器、和聲等,都以“時尚”為其主要標識[1]6。

      第五階段——拓展。向學生介紹潮語歌曲的相關理論知識,包括概念、形成基礎、發(fā)展過程、經典作品和著名樂人,等等。

      案例二:專題課《潮汕民間音樂知多少》

      主要教學內容為:通過理論介紹和作品欣賞相結合的形式,以潮語歌曲為引子,由淺入深,向學生介紹多種形式的潮汕民間音樂,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潮汕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具特色的音樂藝術。

      第一階段——理論。向學生介紹潮語歌曲的相關理論知識,說明潮語歌曲從潮州歌冊與潮州方言歌的基礎上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過程,并轉入對潮州歌冊、潮州方言歌的知識介紹。

      第二階段——欣賞。讓學生欣賞潮州歌冊《過番歌》、《英臺行嫁》和潮州方言歌《磽仔苦》等經典作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欣賞潮州弦詩《畫眉跳架》、《寒鴉戲水》。

      第三階段——拓展。向學生介紹潮劇和潮州音樂的概念內涵,開拓學生視野。

      (二)將潮語歌曲引入聲樂訓練課堂,使學生掌握潮語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風格

      將潮語歌曲引入大學專業(yè)聲樂課堂,實屬一種大膽的做法。通常高校的聲樂專業(yè)課上,學生學習并演唱的曲目大多是傳統(tǒng)的美聲、民族類聲樂作品。筆者在完成聲樂專業(yè)課主要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校潮汕本地生源居多的天然優(yōu)勢,帶領學生進行潮語歌曲經典作品的聲樂訓練,從咬字吐字、行腔韻味、共鳴發(fā)聲等方面,訓練學生掌握潮語歌曲的風格、技巧并熟練演唱潮語歌曲。

      案例三:專題課《〈一壺好茶一壺月〉演唱訓練》

      主要教學內容為:對學生的咬字行腔進行點撥和強化訓練,使學生基本掌握潮語歌曲演唱中“滑音”的處理技巧,并熟練完成歌曲的演唱。

      第一階段——點撥。讓學生欣賞潮語歌曲《一壺好茶一壺月》,在指導學生欣賞此曲的過程中點撥學生:掌握該曲的關鍵在于解決歌詞的咬字與行腔,要注意觀察、體會歌曲的咬字、行腔特點。并向學生扼要介紹“潮州話”的相關語言學知識:潮語屬于閩南語系,至今保存著古漢語的特點與詞匯,其語音有八個聲調,語言生動富有幽默感,即使不唱旋律只朗讀歌詞,也如樂音般美妙動聽。

      第二階段——朗誦。讓學生在學唱歌曲之前,進行歌詞的朗讀練習,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潮語的發(fā)音、吐字特點:首先,潮語的咬字偏靠前,多運用口腔前部、鼻腔和面罩共鳴。這個特點也是潮語歌曲演唱起來聲音明亮集中、甜美細膩的關鍵所在。其次,潮語聲調豐富且具有“輕聲細語”的特點。為了凸顯歌曲的獨有韻味,潮語歌曲在某些歌詞的停頓處或延長音上,偏愛采用滑音,如“一壺好茶一壺月”的“茶”字,“天涯看云飛”的“涯”字,皆采用滑音的處理技巧。

      第三階段——演唱。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歌曲的演唱訓練,強調練習的重點在于咬字,特別是對個別字詞的滑音處理。如,“茶”的韻母為“e”,“涯”的韻母為“ai”,都是半開口母音,演唱時不需打開口腔后部的共鳴腔體,要令演唱時的聲音較靠前集中。同時,滑音處的演唱無需用聲太滿,打開面罩共鳴,用韻母輕輕“帶”過即可。如此的歌唱處理,既不失民族唱法的“字正腔圓”,也保留了潮語“輕聲細語”的甜美韻味,自然地完成了音韻與意境的巧妙結合。

      (三)將潮語歌曲引入校園舞臺實踐,展示和提升潮語歌曲課堂教學效果

      將潮語歌曲引入高校的舞臺實踐,是對潮語歌曲課堂學習的一種展示和提升,既豐富、充實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為校園文化建設增添亮點。在潮汕地區(qū),具有“潮元素”的音樂形式歷來深受本土觀眾的喜愛,因此,筆者開始嘗試將潮語歌曲從學生課堂搬上校園舞臺。

      將潮語歌曲引入校園舞臺實踐,節(jié)目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獨唱、對唱、重唱、小組唱和合唱等等,其中小組唱和合唱是難度較高的兩種形式。首先,需要對原始的獨唱作品進行改編;其次,改編作品時需運用現代和聲技巧,使之層次豐滿、表現力強;此外,在排練過程中,對學生的演唱指導從聲音訓練、咬字行腔到演唱處理等方方面面,均要下很大的功夫。潮語歌曲在高校的舞臺實踐,是一項頗費心血的工程,但其實踐成果也廣受好評。

      案例四:編排女聲小組唱《月光歌》

      第一階段——選曲。選取潮語歌曲《月光歌》為表演曲目,并確定女聲小組唱的表演形式。

      第二階段——改編。邀請汕頭音樂人鄭伊洋將潮語歌曲《月光歌》①《月光歌》由香港著名潮籍作曲家、指揮家郭亨基改編自潮人音樂家陳瑪原創(chuàng)作的潮汕歌謠《月光月梭朵》。改編成兩聲部的合唱曲目。

      第三階段——編排與表演。筆者對曲目進行了舞臺化的編排,并對學生的表演進行指導。經過半年的練習,該節(jié)目以女聲小組唱形式在舞臺上亮相,深受觀眾的好評。

      案例五:排練女聲合唱《彩云飛》

      第一階段——選曲。選取潮語歌曲《彩云飛》為表演曲目,并確定女聲合唱的表演形式。

      第二階段——改編。將歌曲從獨唱改為兩聲部合唱曲目,并運用合唱、輪唱、對唱等演唱形式進行改編,豐富了歌曲的層次感和趣味性。如第一段的“夢中人何時回鄉(xiāng)”由一人領唱,速度漸慢音樂延長,至“看我繡花”處,音樂回到原速再合唱。通過這樣的處理,使歌曲形成“一問一答”的演繹效果。

      第三階段——排練與表演。根據學生的音質特點將其劃分聲部,分聲部進行練唱。由于該曲是用汕頭口音演唱,而當時的合唱隊員多數是潮州人,還有小部分是外地人,因此,對歌曲的排練需要強化演唱者對發(fā)音咬字的練習,指導學生按照原唱的汕頭口音一字一句進行訓練。此外,在歌曲的某些節(jié)點,如“岸上獨繡花”、“年年夢中看云飛”等處,設計適當的肢體動作,使歌者的表演更加生動形象,凸顯歌曲輕松活潑的風格,豐富表演的舞臺效果和感染力。該節(jié)目在校內外的多次表演中均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

      四、實踐后的思考

      在將潮語歌曲引入本地高校音樂課堂的教學實踐中,要特別注意處理好下面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要注意針對聲樂教育專業(yè)特點進行潮語歌曲的選曲和改編

      目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聲樂教學仍以美聲和民族唱法為主要教學任務,而潮語歌曲主要采用的是流行唱法,一般很難被選取進入課堂成為教學和練習曲目,從而使學生很難有學習潮語歌曲的機會。因此,將潮語歌曲引入課堂教學的實踐,選曲成為一個特別要注意的問題,應根據學生聲音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潮語歌曲進行教學,盡量選擇那些與學生專業(yè)聲樂訓練較有“共性”的曲目,如選取《一壺好茶一壺月》、《月光歌》等這類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舒緩、帶有民歌風格且適合民族唱法的潮語歌曲,以便于學生在完成專業(yè)聲樂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學以致用”——運用其專業(yè)演唱技巧去演繹潮語歌曲,做到傳統(tǒng)聲樂專業(yè)訓練和潮語歌曲特色學習“兩不誤”。同時,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潮語歌曲多以真聲演唱,其演唱音域不高,而聲樂專業(yè)的學生經過專業(yè)訓練后,音域都有所提高,因此多數潮語歌曲作品的“原調”并不適合聲樂專業(yè)學生演唱的“應用音域”②應用音域:是指演唱者最容易演唱的聲區(qū)。。所以,在將潮語歌曲引入課堂教學的實踐中,為使學生的演唱更自如,在選定潮語歌曲曲目之后,通常需要對其進行適當的改編——根據學生演唱的應用音域將潮語歌曲進行移調,適當移高音調以適應學生的演唱音域。

      (二)要注意潮語歌曲演唱發(fā)聲技巧的處理和訓練

      如何將學生在其他聲樂專業(yè)教學課上所學的發(fā)聲演唱技巧運用到潮語歌曲的演唱上?潮語歌曲在發(fā)聲、咬字、歸韻上有何獨特的風格?潮語歌曲的演唱有何技巧?這些問題都是在日常的潮語歌曲課堂教學和舞臺實踐中要經常思考的。筆者認為,要把握潮語歌曲在演唱發(fā)聲技巧上與民族唱法間的“共性”,指導學生借鑒民族唱法的演唱發(fā)聲技巧,將其運用于潮語歌曲的演唱中。潮語歌曲雖以通俗音樂為載體,在歌詞、旋律和演唱方式上都以流行、時尚為標志,但由于潮語歌曲是以潮汕方言演唱,其咬字、發(fā)音位置偏于靠前,這與民族唱法在追求明亮集中、圓潤通透、悠揚婉轉的美感方面有“共性”。因此音色明亮集中、偏民族唱法的演唱者演繹潮語歌曲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有針對性地挑選那些音色明亮集中的學生,指導他們運用民族唱法的演唱發(fā)聲技巧,以藝術歌曲的演繹方式去表現潮語歌曲原有的委婉、柔和、甜美的音樂風格,會有很好的效果。同時,在發(fā)聲技巧的處理上,潮汕方言發(fā)聲位置較普通話靠前,在混聲共鳴充分的前提下,可適當調整使發(fā)音位置至口腔較高部,便于舌、齒、唇的靈活配合,從而保證歌詞發(fā)音的準確。另外,在歌曲某些字詞的拉腔上,要注意在字腹上作拉長,這樣才不會失去發(fā)聲的“字正腔圓”,這方面還可適當參考潮劇唱腔及潮州方言歌的咬字歸韻方法[2]。

      (三)要注意潮語歌曲舞臺演唱形式的多樣性

      將潮語歌曲引入舞臺表演實踐中,較多采用獨唱、合唱、重唱等形式。潮語歌曲興起之初,其舞臺表演多以專業(yè)歌手獨唱的形式出現。近年來,隨著合唱概念的引入和潮語歌曲的推廣,合唱也逐漸成為潮語歌曲較常見的舞臺表演形式。運用現代和聲技巧將潮語歌曲改編成重唱的形式,同樣也可以取得較好的舞臺表演效果。隨著舞臺表演對節(jié)目豐富性要求的不斷提高,潮語歌曲在舞臺表演編排上,也可以嘗試加入民樂的伴奏。潮語歌曲雖是以現代流行歌曲的風格特點作為藝術的表現形式,但其在內容的表現上,仍是以突出民族的風格為創(chuàng)作精神[1]8。因此,可以選擇那些帶有民族風格的潮語歌曲,在其前奏、間奏處插入一小段民樂演奏,這樣既能豐富其表現形式,又能增添其民族韻味,可謂一舉兩得。同時,潮語歌曲的演唱形式也可以更加豐富,既可以是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也可以是藝術唱法等各種形式。

      五、結 語

      潮語歌曲是改革開放的時代產物,是潮州文藝工作者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熱心發(fā)展地方文藝的優(yōu)秀實驗成果。傳承潮汕優(yōu)秀文化遺產,發(fā)展潮汕文藝事業(yè),這是當代潮汕人的“中國夢”之一。將潮語歌曲引入本地高校課堂,讓學生掌握潮語歌曲的演唱技巧,在舞臺上展現潮語歌曲的魅力,并以此促進當代高校學生了解潮汕音樂文化,熱愛和傳承潮汕文化,符合當前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符合潮汕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是一項兼具時代意義和文化意義的新課題。

      正如陳小奇所言,潮州方言歌是我們潮汕人自己的文化,是在潮汕人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上產生的藝術,是一個民系在時代大背景下通過音樂形式對自身的認同和肯定。因此,我們要好好呵護它、發(fā)展它,這就是當代潮汕人所應有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3]。

      參考文獻:

      [1]王培瑜,楊友愛.潮語歌曲概述[G]//劉雨聲.當代潮語歌曲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

      [2]王巖,馮岳冰.在發(fā)展中認識潮語合唱的藝術特性與文化價值[G]//劉雨聲.當代潮語歌曲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312.

      [3]陳小奇.潮汕方言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G]//劉雨聲.當代潮語歌曲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4.

      責任編輯 黃部兵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troducing the Chaoshan Songs Into Local University Music Class

      XIAO Hua-xian
      (Chaozhou Teachers Colleg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Abstract:Chaoshan Songs were dialect songs with newly popular style,developing in 1990s in Cha?oshan region.The purposes to teach and practise them on university music class are to enrich the local art and artistic culture,to enhance students’interest and self-cultivation on Chaoshan music culture and boom con?temporary Chaoshan literature and art career.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hanshan Songs as well as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also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m blen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at’s more,it tells the process of how to practice them in the class and concludes how to select Cha?oshan Songs,the performance skills and the performance form.

      Key words:dialect songs;Chaoshan Songs;Chaoshan music culture;class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J 6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6883(2016)02-0103-06

      收稿日期:2015-11-09

      作者簡介:肖華嫻(1986-),女,廣東潮州人,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教師,碩士。

      猜你喜歡
      課堂教學實踐
      談談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運用“思維導圖”優(yōu)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的嘗試
      文理導航(2018年3期)2018-01-20 19:58:07
      新課改下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初探
      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策略分析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策略探討
      少數民族地區(qū)音樂融入高校古箏課堂的教學實踐應用
      藝術評鑒(2017年1期)2017-03-24 09:59:38
      初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思考
      關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探究
      新課改理念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與思考
      課程多維考核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實踐應用中的正效應
      高雄市| 白河县| 中江县| 富阳市| 宁阳县| 永嘉县| 呼伦贝尔市| 独山县| 庄浪县| 兴和县| 磴口县| 二手房| 于都县| 万宁市| 南雄市| 白银市| 永安市| 徐水县| 信阳市| 阳江市| 新龙县| 金平| 宁波市| 法库县| 杨浦区| 平乐县| 米脂县| 康保县| 永仁县| 隆林| 昌黎县| 定州市| 红河县| 墨竹工卡县| 河西区| 镇远县| 神农架林区| 隆回县| 西平县| 武胜县|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