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瓊+王濤
[摘 要]國學經典處處閃爍著中華文化的思想光輝,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觀。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固本培元的奠基作用。開展經典誦讀,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與傳承,是一件功在當下、意澤千秋的大事。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掌握誦讀的方法、大致理解經典的思想,使學生愛上誦讀、學會誦讀,并多多誦讀,從而厚實他們的文化底蘊,傳承中華的優(yōu)秀文化。
[關鍵詞]國學經典 誦讀 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9-030
國學經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財富?!疤烊撕弦弧钡奈ㄎ锼枷耄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氣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開放理想,“和而不同,推己及人”的處世原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德修行,“見賢思齊,無欲則剛”的人生境界等,處處閃爍著中華文化的思想光輝,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觀。這些凝聚在國學中的思想、精神,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固本培元的奠基作用。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來實現(xiàn)“幼兒養(yǎng)性,蒙童養(yǎng)正,少年養(yǎng)志,成人養(yǎng)德”的目標。梁啟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國說》中說過:“少年人如朝陽,如春前之草,如長江之初發(fā)源?!笔龤q以前是兒童學習、記憶的黃金時期,也是兒童語言文字學習的最佳時期,更是兒童文化素養(yǎng)、高尚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開展經典誦讀,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與傳承,是一件功在當下、意澤千秋的大事。
一、培養(yǎng)興趣,使之愛誦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的開篇,就強調學習和交流重在“悅”和“樂”。閱讀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何來興趣?興趣應從喜歡開始,喜歡不喜歡,絕不是天生具有的?!澳阆矚g《三字經》嗎?”對于連《三字經》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來說,問這樣的問題多么可笑。開始喜歡誦讀經典,只是表層的、感性的、最初的刺激,不能決定他能背誦《三字經》《弟子規(guī)》《千字文》《論語》等國學文化經典。為此,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誦讀水平,結合《三字經》的韻律和節(jié)奏,讀得抑揚頓挫、聲情并茂,使學生在教師的誦讀中感受到誦讀的魅力。只有在教師的誦讀中分享到誦讀的愉悅,學生才會產生誦讀的強烈動機,進而去嘗試誦讀。等到有了一定的誦讀積累,得到別人的認可,他們對誦讀的興趣就會大增。當然,興趣需要表揚、鼓勵,更需要鞭策、督促。作為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興趣,維持興趣,提高興趣。這樣,在教師的感染下,學生對背《三字經》等國學經典一定會產生較強的長久的興趣,從而養(yǎng)成習慣,終身受益就可能從此開始。
二、培養(yǎng)方法,使之會誦
背誦經典的方法很多,沒有定式,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每個學生的年齡、經驗、智力、家庭環(huán)境雖不盡相同,只要讓學生讀了、背了一段時間之后,他自己就會有自己的一套背誦技巧,而且還會變化運用。總之,學生會愈背愈順、越背越快,無論怎么背都順,到最后就能一大段一大段地背,過目不忘。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經典誦讀訓練呢?不妨先看看朗讀的三個基本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第一是對讀音的基本要求;第二是對文字的感悟,即對字詞句篇的感悟;第三是對文字理解的程度。對國學經典的誦讀需要經過“三步六正”的逐步訓練,即正音正讀、正字正義、正心正行,相對應的具體步驟是:識字、朗讀、直譯理解、文化感悟、聯(lián)系實際、知識積累。教有方,亦無法。國學課堂教學重在讀。讀的形式是多樣的,齊讀、獨讀、輪讀、賽讀,教師范讀、引讀,借助拼音讀、去掉拼音讀等。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經典的字音,將它讀正確、讀流利?!白x”字前面加一個“誦”字,意義肯定與單獨一個“讀”有著不同的意義。誦讀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熟讀;背誦;述說”。經典的誦讀,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清代曾國藩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也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笨梢姡b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jié)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要不斷變化形式,調動學生誦讀經典的積極性。誦讀的形式雖然很多,但最終目的是正心正行。比如,配樂讀、配動畫讀、配視頻讀,搖頭晃腦讀、手舞足蹈讀等,都是對經典的進一步認知、感悟,是導行的基礎。誦讀經典,關鍵在于讀中積累、讀中感悟、讀中品味,最終是為了強記博聞、厚積薄發(fā)、開闊視野、豐富底蘊。
三、不求甚解,使之多誦
經典誦讀興趣有了,方法掌握了,還要堅持,讓學生多誦。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說明學生語言思維的基點靠的是大量的閱讀?!霸掠橙f川,一理萬殊?!被仡欀袊乃桔咏逃赏赃M入私塾的第一天起,“子曰詩云”就不離口。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反復吟誦之后,他們能豁然開朗,最后能出口成章,寫出文章也不會出現(xiàn)什么文法錯誤。
小學生精力充沛,這時是他們記憶的黃金時代。如果能系統(tǒng)地引導他們誦讀一些國學經典,積累一定的語文基礎,必然有助于將來對語文的融會貫通。也許有人會問,小小的年紀,腦袋能裝得下那么多東西嗎?答案是肯定的。腦科學家研究告訴我們,兒童的大腦就像一座空的數(shù)據(jù)庫,而且十三歲前正是這個數(shù)據(jù)庫開放的時間,就看身為教師的我們,往數(shù)據(jù)庫中輸入什么樣的信息。如果是經典的、有價值、經久不衰的東西,他們肯定一輩子受用不盡。要知道一個孩子能夠在頭腦里面存放像《三字經》《弟子規(guī)》《千字文》《聲律啟蒙》《論語》《孟子》《老子》,加上《唐詩宋詞》等國學經典幾十篇。這樣一個知識模塊,熟記于心,對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很難估計的。日后,它們就會像長江黃河那樣滔滔不絕,滋潤孩子的一生,使他們的生命力蓬勃向上。教育就是這樣簡單,就是這樣輕松愉快。
“孔孟之音日日熏,一筆一畫學做人。梅蘭竹菊真君子,琴棋書畫養(yǎng)精神。”這是經典誦讀的實質。作為教師要反復思考,如何教學才能使經典誦讀深入持久。經典現(xiàn)在背下來,將來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終身受益,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經典誦讀的目的。
讀普通書不如讀經典,讀經典不如背經典,晚背不如早背。這樣,學生在以后的生活才能不斷反芻、體悟、消化、升華、創(chuàng)新——沒有比這種更經濟、更輕松、更快捷、更有效的受益一生的讀書方法了。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