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猇 王微
摘 要 高校志愿服務目前在人數(shù)和覆蓋范圍上已經(jīng)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可以看出我國高校志愿服務還存在很多問題。高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缺乏限制了我國高校志愿服務的發(fā)展。本文主要討論了高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缺乏的具體表現(xiàn),進而為高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建立提供了意見。
關鍵詞 高校 志愿服務 長效 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2.085
1 高校志愿服務缺乏長效機制的具體表現(xiàn)
高校志愿服務缺乏長效機制具體表現(xiàn)在包括缺乏準確定位和創(chuàng)新研究、組織繁冗、帶動性不強、缺乏支持三個方面。
(1)缺乏準確定位和創(chuàng)新研究。由于有些高校的志愿服務組織者將志愿服務與政治需求聯(lián)系在一起,將組織志愿服務視為資本,而沒有對應學生自身的成才、就業(yè)。這種定位偏差造成了學生自身對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不高,造成主體缺失,若是高校沒有硬性要求,高校志愿服務難以持續(xù)的開展。而且,即使在開展的志愿服務中,由于缺乏一定的創(chuàng)新研究,志愿服務往往照搬已有的項目,也不利于志愿服務的持續(xù)開展。
(2)組織繁冗、帶動性不強。由于缺乏一定的指導,目前的高校志愿服務組織容易出現(xiàn)僵化、官僚的問題。而且,缺乏有效的招募和培訓機制,使得許多學生在報名的時候存在盲目性,僅僅是報名而不參加活動。而即使是對于有意圖參加活動的學生,也缺乏有效的培訓輔導。而且,在志愿服務開展前后對外的宣傳工作難以讓社會知悉,最終造成志愿服務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進而影響了志愿服務的長效性。
(3)缺乏支持。目前,對高校志愿服務的支持,無論從經(jīng)濟上還是從輿論上都無法跟上志愿服務發(fā)展的大形勢。由于缺乏經(jīng)費保障及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高校志愿服務僅靠自身的服務積極性難以維持志愿服務的持續(xù)開展。
2 高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建立原則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建立一只具有良好思想素質、擁有科學志愿服務理念和扎實專業(yè)技術的志愿服務隊伍才能保證高效志愿服務工作的可持續(xù)開展、健康開展,才能為建立高效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打下良好基礎。具體而言,高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建立原則主要包括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長效發(fā)展的原則。
2.1 堅持以人為本原則
高效志愿服務組織工作要從人的需求出發(fā),而不是從政治需求出發(fā),要使志愿服務者和志愿服務對象均能在一次志愿服務工作中獲得收獲,而不是使組織者完成一定的需求。只有志愿服務者在服務過程中能夠增長自身的知識水平、豐富自身思想,才能實現(xiàn)在志愿服務中得到鍛煉的目標,也更加能夠得到志愿服務對象的認可以及社會的廣泛支持和認可。堅持以人為本的另一個要求就是在志愿服務中要強調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建設,從而加強志愿服務者的積極性。
2.2 堅持長效發(fā)展原則
高校志愿服務工作要堅持求真務實,力求推動志愿服務的日常化、制度化,而不是依靠志愿服務組織者自身的組織。在一定的組織制度基礎上,加強社會和高新對志愿服務的經(jīng)濟、輿論支持,使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志愿服務工作中去,進而加強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
3 建立高效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對策
3.1 建立志愿服務組織體系
一個良好的高校志愿服務組織是開展志愿服務的基礎。建立志愿服務組織體系首先要求組織有明確的目標,即有一定的服務社會的目標、有組織自身運行開展活動和不斷發(fā)展的目標、組織中的不同成員有各自不同的目標。建立志愿服務組織體系還要求建立科學的組織管理制度。志愿服務組織要有明確的章程支持組織的建設與發(fā)展,同時還要建立組織的檔案和組織中個人的檔案記錄制度以及在組織活動中的評價制度。通過不同的制度規(guī)范組織和個人的行為。例如,志愿服務組織可以建立志愿者的登記注冊制度,并向其發(fā)放登記卡或登記冊。登記卡可以包含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并可以記錄參加具體志愿活動的情況。每一名志愿者在參加過一個具體的志愿活動后可以通過登記卡或登記冊對參加的活動進行記錄并填寫活動時做過的具體事項以及參加活動后的感想。同時,志愿服務組織也可以通過制作類似于徽章性質的貼片,并根據(jù)不同的活動設計不同的貼片。每一名志愿者只要參加了一項活動,就可以獲得一枚貼片并可以將其貼在登記卡或登記冊上。這樣志愿者通過記錄登記卡、貼貼片等事項既可以增加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更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對參加過的活動進行一定的反思,進而提高下次志愿服務的水平。而且,志愿服務組織的這種行為也是對志愿者的肯定以及對其勞動的尊重。同時,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志愿服務是學生志愿者自愿完成的,但志愿服務不等于自由無組織服務,不能因為是志愿服務就完全不對其提出任何要求。由于志愿服務多是公益性質、面向社會的,因此在志愿服務組織建設中還是需要為志愿服務建立一定的監(jiān)督機制,設定一定的約束條件。只有對自身嚴格要求、認真對待每一項志愿活動的學生志愿者才能吸收到志愿服務的隊伍中來。而對于少數(shù)嘻嘻哈哈、敷衍了事的志愿者要加以勸導。
3.2 建立科學的項目運行體系
建立科學的項目運行體系首先要求項目自身的多樣化,而不單單是依靠幾個固有的志愿服務方式。例如高校自身為了支持志愿服務可以設立類似于圖書館圖書管理、校園空間環(huán)境維護等崗位供學生參加志愿服務。這不僅節(jié)約了高校的管理成本,也增加了志愿服務項目的種類,有助于高校志愿服務長效開展。其次,志愿服務組織可以聯(lián)系當?shù)毓膊块T,或依托學校聯(lián)系當?shù)毓膊块T,積極廣泛參與到社區(qū)服務中去。就目前來看,高校志愿服務進社區(qū)是我國高校志愿服務的主要活動項目。同時,高校志愿服務組織還要積極同社會上的非盈利部門積極開展合作,在志愿活動中學習這些非盈利部門的項目運行機制和管理方法。而目前,我國高校志愿服務組織在這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同時,在完成一個志愿服務項目后,還要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效果進行評價和了解。通過對已完成的項目進行評價總結,明確自身的不足并針對不足加以改進,最終達到提高志愿服務能力的目的。
3.3 加強培訓工作
通過加強培訓工作建立志愿服務長效機制不僅要求加強對志愿者的培訓,還要求加強對組織者的培訓。加強對志愿者的培訓可以使志愿者更加適合其擔任的志愿崗位,有利于志愿服務的開展、提高志愿者參與積極性,進而有利于志愿服務長效開展。加強對組織者的培訓則要求加強組織者的領導、創(chuàng)新和管理水平。加強對志愿者的培訓工作包括對其進行職業(yè)道德培訓、專業(yè)技能培訓。其中,對志愿者的職業(yè)道德培訓不僅可以提高志愿者的道德準則和情操,使其在之后的志愿服務中能夠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對志愿者的職業(yè)道德培訓還會使志愿者在離開校園走向社會后也能擔負起更多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對志愿者的專業(yè)技能培訓則主要是提高在校學生志愿者運用知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進而提高志愿者在志愿服務中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只有通過建立志愿服務組織體系、建立科學的項目運行體系以及加強培訓工作才可以有效建立高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安國啟.志愿組織自主能力建設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9(8).
[2] 鄧清華.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機制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1(2).
[3] 蔡建淮,李榮志.論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四種關系的處理[J].江蘇高教,2010(4).
[4] 鄧清華.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機制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9).
[5] 王亞科.美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成功經(jīng)驗及其啟示[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0(5).
[6] 郝運,王屾.淺析當代美國大學志愿服務的運行機制[J].外國教育研究,2010(4).
[7] 湯洪棉,蘇丹,張慧.志愿服務活動在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09(32).
[8] 趙銀俠.公民社會視野下中國志愿服務發(fā)展與社會支持性因素探討[J].理論導刊,2009(9).
[9] 孫標.加強高職院校二級黨校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