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雅敏
【摘要】小學教育階段中的學生在實際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積累語言能力,進而逐漸提升自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此,文中緊緊圍繞關注學生語言實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一主題展開論述,以期可以有效推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有序發(fā)展。
【關鍵詞】語文 核心素養(yǎng) 小學 學生 語言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40-01
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尤其注意合理運用多元化模式進行識字,提高字詞教學的重視意識。在實際語言訓練過程中,通過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積累學生的語言能力;借助品味經(jīng)典古詩詞,來深入感悟語言藝術,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逐漸積累自我語言能力
在實際引導班級中學生學習記憶漢字過程中,有許多種方法,如,組合法、聯(lián)想法、看圖識字、故事記憶法等,進而逐漸提升自我的識字能力。例如,在教學《我家住在大海邊》一課時,教師事先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在實際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表現(xiàn)得十分踴躍。在自由輕松的學習情境中,教師要求學生擔當小教師進行匯總學習小組內(nèi)的學習成果,互相促進。與此同時,在實際課堂活動中,還需要注意借助字詞、談話的途徑來幫助學生學習記憶新的詞匯[1]。教師出示字卡“灣、彎、打、爺爺”,貼在黑板上?!巴瑢W們,我們幫字寶寶找找家吧,請一組同學上黑板前摘字卡,讀字,放到詞語卡片中,再帶讀詞語。如:灣。學生在摘“彎”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觀察書上的句子中月亮灣的灣是哪個灣。學生再次摘“灣”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區(qū)分兩個“彎”。教師將“彎”放在“月亮”的前面,變成了“彎月亮”,指月亮的形狀是彎的;再將“灣”放在“月亮”的后面,變成了“月亮灣”,結(jié)合圖片,告知學生這是一個地名,海浪沖擊著海岸,把海岸沖得像彎彎的月亮,這樣的地方我們就叫做‘灣,它是和水有關系的,所以這個‘灣字一定要帶“三點水”。教師此種做法,有效的結(jié)合了漢字自身存在的特質(zhì),要求學生自主探究。這樣一來,在學習互動的語言實踐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不斷進行語言交流,逐漸積累語文新詞匯,有效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需要注意的是,積累學生的語言實踐,并不能只是依靠課堂活動中的識字教學,而是需要有效結(jié)合相關的語言實踐教學課程。語文教師需要定期開展一些具備學習價值、語文涵養(yǎng)的實踐學習活動。如,在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開展兒歌競賽、計時識字、背詩、詞語接龍等;還可以要班級中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如,鐘表、文化墻、門牌等。有效創(chuàng)設大量的語言學習情境,不斷擴寬學生的識字記憶的渠道。
二、仔細品味古詩詞,感悟語言藝術
漢語語言作為我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結(jié)晶,其自身不僅蘊含五千年文化的絢爛文明,同時也是不可計價的瑰寶。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諸多經(jīng)典的古詩、寓言及童話故事,啟發(fā)性比較強,旨在讓班級中學生可以在仔細品讀古詩中,不斷體會其韻味背后的深刻含義,這同時也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的一大亮點[2]。為此,語文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尤其注意讓班級中學生自主品讀。例如,在進行教學古詩詞過程中,需要要求學生進行有品位的閱讀,細致的閱讀,要盡可能的獨處其韻味;在品味書香氣過程中,深入挖掘詩人想要表達的真情實感;在實際閱讀過程中,需要將古詩對仗清楚、平仄有節(jié)奏的進行閱讀。借助古詩自身的韻律美,使學生真正掌握詩中的豐富內(nèi)涵。
如,在教學《古詩二首(鳥鳴澗)》這一內(nèi)容時,教師就抓住重點詞進行品讀,進而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閑”作為這首詩的詩眼,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此時詩人內(nèi)心的閑適,平靜,這樣才能感受到周圍景物的美,才會產(chǎn)生欣賞到美景的愉悅。剛才提到了曹操的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它的下句是“繞樹三匝,無樹可依”。曹詩,王詩都寫到了鳥的驚飛,曹操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樹可依”這幾句詩,表現(xiàn)了建安時期的兵荒馬亂,連鳥獸也不免惶惶不安。而王維這首詩中的“時鳴春澗”中的鳥,并不飛離春澗,甚至也可能根本沒有起飛,就只在樹枝上偶爾鳴叫了幾聲。它的“驚”實際上只是一種好奇。如果把這兩首詩對照,我們就能感到王維的這種“閑”,不僅是因為沒有人事的煩擾,而且也因為盛唐時代的和平安定。所以這首詩的主旨就是,表現(xiàn)作者閑靜愉悅的心情,并借此表現(xiàn)盛唐時代的和平安定。教師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交流情境中,不斷提升學生語文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三、積極創(chuàng)設語言學習情境,不斷鍛煉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的啟發(fā),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語言能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大量的奇思妙想,有利于強化自我對于詩歌文章的理解、感悟及審美能力。著名教育學家李凱曾經(jīng)說過:“學生思維想象與知識相比,前者是無價的?!庇纱宋覀兛梢钥闯?,小學教育階段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對于學生語言能力,語文涵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教學作用。
例如,教師在進行教學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雨后》這一課時,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巴瑢W們,你們喜歡下雨嗎?下完雨你喜歡做什么?。课覀儊砜纯磩e的小朋友在雨后做什么吧。板書課題?!苯Y(jié)合教師示范閱讀與學生集體閱讀的形式,使班級中學生首先對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具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此時教師則需要要求班級中學生將眼睛閉上,在旋律悠揚的音樂伴奏中,緩緩敘述書中提及到的所有畫面:“夏天,一場雷雨過后,空氣特別清新,一條彩虹掛在天空。池塘里水滿了,明晃晃的,像一面大鏡子,碧綠的荷葉上晶瑩的水珠滾來滾去。青蛙在大聲地唱歌,蜘蛛在樹杈上忙著織網(wǎng)。家家戶戶打開門窗,大人們盡情地呼吸著新鮮空氣,孩子們一溜煙地跑出家門,盡情地玩耍起來。”借助教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描述,將學生有效的帶入至書中描繪的情境中。甚至有一部分學生不愿意睜開自己的眼睛,從那清爽宜人的境界中走出來。由于這篇課文所描述的內(nèi)容和學生的生活很接近,而且又富有童趣,讓學生先談談自讀后產(chǎn)生的感受,喚起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親近感,更有利于教學的深入展開。
為了更加高效的發(fā)展語言,教師需要要求班級中學生將自我頭腦中的畫面,全部落實在紙面上。在美術繪畫結(jié)束后,運用自我的語言來實際敘述自我心中雨后的美景。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完整流暢的語言敘述可能有一點困難,但是在經(jīng)過學習情境的想象,實際繪畫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有效加深了學生對于文章意境的理解,不斷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想象,對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而言,不失為一個最佳的途徑。
四、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在文中主要對關注學生語言實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一主題展開論述,主要是從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積累自我語言的能力;品味古詩詞,感悟語言藝術;語言學習情境,鍛煉學生語言能力這三方面展開論述,以期有效推動小學生的語文語言、語文涵養(yǎng)能力提升。(開頭和結(jié)尾重復,能否改一下)
參考文獻:
[1]馬育苗.新課程背景下的語言訓練教學[J].山東師范大學,2015.
[2]謝玲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關注言語形式的實踐與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