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至關(guān)重要,本文通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探究與思考,對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策略和方法及其在實踐中的探索。
【關(guān)鍵詞】英語教學 英語課堂 批判性思維
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模式過分強調(diào)對語言知識的獲得,卻忽視了對文本深層含義的把握、缺乏批判性的自由創(chuàng)造。學生對文本及作者的觀點和論證過程缺少深層次的理解?;诖?,針對課堂教學過程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筆者在教授劍橋英語閱讀課Walkers Find Mystery Body in the Alps一課時做了以下嘗試:
一、預測
閱讀前的導入活動,筆者先給學生展示了一個和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圖片,圖片內(nèi)容主要是一個野外的干尸,筆者請學生描述圖片的細節(jié)并推理猜測發(fā)生了什么。
筆者問:Can you guess what happened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學生答:Someone died in the forest. 筆者繼續(xù)問:Why do you think its the forest? 學生答:Because I found grass and plants around it. 筆者又問:Can you guess how long he has been dead? 學生答:A very long time, because it is dry. 筆者評價:A fair guess.
《英語學習策略》中明確指出“預測體現(xiàn)了閱讀不是被動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過程,而是不斷地預測—驗證與修正—進一步預測的循環(huán)過程?!睂W生的各種想象和推測,筆者沒有給予簡單的否定,而是用了“excellent”“good”“maybe”這樣的詞語鼓勵學生。這個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參與閱讀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開始進行閱讀。
二、檢視性閱讀
掃讀或?qū)ぷx,是以獲取有效信息為基本目的閱讀活動,需要具有概括和組織所讀材料內(nèi)容的能力,能列出提綱。如,筆者提問“What are the basic elements to tell a story?”,然后要求學生“Scan the text for the basic elements(when, who, what, where, why)” 幫助歸納提煉文本信息。通過與文本對話,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和把握;通過自我探究、自我體驗,按照自己的理解記錄文章的關(guān)鍵信息,并有邏輯地把信息組織起來,體驗作者的思維過程。猜讀,帶著自己原有的問題迅速地閱覽,越過不需要或較次要的內(nèi)容,從讀物中攝取自己所需要的答案。比如猜測生詞archaeologist, 學生開始答:Archaeologist is the person who study archaeology. 筆者評價:Youre right,but I think most of the students even dont know the exact meaning. Can you find some clues in the text to help explain the word? 學生找到了“about life thousands of years ago”,“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筆者說: Good! Have you got a better answer? 學生答:A person who study the things in the past by checking the things that they find. 筆者評價:Well done.
三、深層次提問
在語言教學中應注意有效問題設計,以期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在對文章的大意和細節(jié)相關(guān)信息的輸入基礎(chǔ)上,要求學生再次閱讀文章并提出了以下三個深層次的問題:“Whats the meaning of mystery?”“Why is it a mystery body?”和“What are the mysteries in the story?”筆者充分挖掘文本,緊扣“神秘”一詞,加強學生對文本信息的理解、提煉和內(nèi)化。以引導學生轉(zhuǎn)換視角,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理解文章。
四、合作學習
教師在引導學生與別人交流的過程中,一方面理解對方的觀點進行批判性的接受,另一方面,學會闡述。如在教學中展示幾幅古代器皿、劍、樂器、玉鐲的圖片,請學生觀察并根據(jù)圖中線索進行猜測,分小組以問答的形式進行匯報,其它小組進行評價。合作學習中學生接觸并分享著不同的觀點與看法,筆者創(chuàng)設了多元的語境并形成思維碰撞的平臺,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拓展了思路,培養(yǎng)了批判性思維。
綜上,前兩個層次是學習者對文本的認知、理解和欣賞階段,而后兩個層次是學習者對文本的評價和創(chuàng)造階段。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反復的實踐。在質(zhì)疑、碰撞、調(diào)整的互動中,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得到強化和提升。
參考文獻:
[1]朱新秤.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意義與策略[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3).
[2]李瑞芳.外語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J].外語教學,2002(9).
[3]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論英語閱讀教學中批判性閱讀策略的培養(yǎng)[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4(2).
作者簡介:孫磊(1981.2-),女,江蘇南京人,本科,英語教師,中教一級,現(xiàn)執(zhí)教于南京市鐘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