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霞
摘要 在對235個高職生關于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情況、教學效果及課程本身的調查分析中發(fā)現(xiàn),高職生普遍意識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也接納了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并期望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主體性和參與性,心理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只局限于課堂講授,呈多樣性發(fā)展,但對學生的實效性不強,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還需更多的投入。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心理健康課 調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90
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先后出臺了多個文件,要求各高校創(chuàng)造條件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前,各高職院校已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選修課過渡到必修課,但起步較晚,課程實施過程中還存有許多問題。本文以湖南某職院為例,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展開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為下一步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改進策略。
1調查對象與工具
調查對象為全院大一年級中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班級學生。通過網(wǎng)絡在線問卷調查平臺——問卷星,自己設計問卷,把問卷鏈接發(fā)送至調查對象的班級群里,學生在線填寫問卷。節(jié)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共回收答卷235份。其中,男生77份,女生158份(該校受專業(yè)特色限制,女生人數(shù)占半數(shù)以上)。
235份問卷中,生源地來自城市的28人,占總人數(shù)的11.91%;城鎮(zhèn)的46人,占總人數(shù)的19.57%;農村的161人,占總人數(shù)的68.5 1%。獨生子女的68人,占28.94%:非獨生子女167人,占71.06%。該校是公辦全日制大專,除面向全國個別省份招生外,學生大多數(shù)來自湖南本省的各個市、縣、鄉(xiāng)、村。農村的孩子占了一半以上。2015年的大一新生都是95后一代,但獨生子女只占了調查總數(shù)的28.94%,還有71.06%是非獨生子女,這可能和農村計劃生育政策有關。調查顯示,該校大一新生中多來自農村,且非獨生子女占多數(shù)。
2結果與分析
2.1課程本身情況
在問及“你認為學校是否有必要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時,86.81%的學生回答有必要,11.06%的學生回答無所謂,如圖1所示。在問及“你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主要對象是”,92.77%學生認為對象是所有學生,6.38%的學生認為是身心有疾病的學生,如圖2所示。由此可知,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學校很有必要開設專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其針對的對象是所有學生。我校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認識很充分,意識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在問及“你覺得心理健康課是一門有用的課程嗎”,83.4%的學生選擇“有用,讓我學到了很多心理學知識,更了解自己,并提高了情商”,但也有14.5%的學生選擇“談不上有用沒用,就是一門課程而己”。可見心理健康課對學生而言,還是必不可少的,也有積極意義。
關于上課時間選擇,62.98%的學生選擇“上午1-4節(jié)”,27.23%的學生選擇“下午5-6節(jié)”,9.79%的學生選擇“下午7-8節(jié)”。由此可見,大多數(shù)學生喜歡在上午開課,上午精力更集中,很多學生中午不休息,導致下午上課效果不好,選擇在上午開課,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的態(tài)度,是重視而非無所謂。
2.2課程教學情況
2.2.1課堂教學法
在問及“你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比較有效”時,排在第一位的是“活動游戲法”,占總數(shù)的71.91%;第二位的是“案例分析法”,占59.57%;第三位的是“心理劇表演”,占41.7%。其它依次為,專題討論法,39.15%、講授法,34.04%。如圖3所示。
在所討論的教學方式中,講授法所占比重較輕,大多數(shù)學生比較喜歡那些學習主體參與性強、有實際參照價值、自己能親身體驗的課堂方式參與進教學中,他們渴望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自我價值,渴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而言,通過學生自身的參與和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老師只需把重點放在課堂心理活動的設計上,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我們可以把諸如活動游戲法、案例分析法、心理劇表演法等統(tǒng)稱為課堂心理活動,心理活動的設計理念是關鍵,心理活動的目的和目標是重點。
在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調查時,124人選擇了以心理活動中的表現(xiàn)考核,占總數(shù)的52.77%,這與我們在了解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比較有效時的調查結果相一致。
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課上老師采用過哪些教學方法”時,按學生選擇的比重顯示,講授法(79.15%)、活動游戲(83.4%)、案例分析(83.83%)、專題討論(58.72%)、心理劇表演(65.96%)、觀看多媒體資源(80.43%)等方法,都在教學過程中有所運用,并且其它教學方法(638%),比如學生拍攝微視頻、學生制作PPT并講解等方法也嘗試過,如圖4所示。我們發(fā)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任課老師在教學方法上還是很費心思,多種教學方法并用,百花齊放,下了不少功夫。
在調查“你想象中可以打劫你讓你投入的授課方式是哪種”時,94.04%的學生選擇“老師將枯燥的知識點貫穿在生動的案例中娓娓道來,還可以通過入電影,演情景劇等方式加深印象”,只有3.83%的學生選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就很好,不用太多花樣,畢竟上課時間也不多”。
在調查“如果是演心理情景劇那種上課方式,你會積極主動參與嗎”,22.98%的學生選擇“不會,不喜歡上臺表演,容易緊張”;36.17%的學生選擇“會,雖然不是很喜歡,但是想鍛練自己”;另外40.85%的學生選擇“會,我本身就喜歡那樣的氛圍,肯定會主動參與的”。
2.2.2教師課堂形象
在了解“你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方式持何種態(tài)度”時,65.11%的學生選擇“滿意,老師上課比較有趣”;33.19%的學生認為“還好,如果能再改進就更好了”,另有1.7%的人選擇“不喜歡,不明白開這門課的意義”。
在論及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的形象和素質時,老師的“和藹可愛”排在了第一位,占總人數(shù)的48.51%;其次是“關心學生”,占27.66%;排在第三位的是“知識豐富”,占11.06%;第四位的是“認真負責”,占10.64%。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學生內心最深層次的需求,是需要得到關心和關懷,更為重要的一方面是學生需要能夠接納和包容他們的老師,能體現(xiàn)出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易于接近,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大學生內心渴望被認可被關心,渴望被接近被傾聽。
2.3課程使用(效果)情況
調查顯示,目前令大學一年級學生困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對自己的認識,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50.64%;學習壓力,占49.79%;就業(yè)壓力,45.96%;情緒控制,45.53%;和老師同學的交流,36.17%;經(jīng)濟壓力,35.74%;考試壓力,35.32%;愛情問題,25.96%;和家人關系,14.47%;性困惑,9.36%;其它,18.3%。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一年級學生面臨的困擾排在前三名的分別是對自己的認識、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一年級學生年齡在十七、八歲左右,從中學時代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抽身出來,面對大學寬松的教學管理氛圍,有了更多審視自己的時間,開始從內心重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這個時候,內心是迷茫和矛盾的。他們想更好的認識自己、定位自己、發(fā)展自己,大學生活中,又出現(xiàn)一批不停忙碌和無所事事的人群,要么碌碌無為的忙著,要么極度無聊的閑著。面對中學和大學不同的教學背景和教學方法,大一的第一個學期顯得特別無所適從,不能轉換學習思維和學習方法,造成學習壓力。受到現(xiàn)在就業(yè)困境的影響,大一新生一進校就開始擔憂自己未來的就業(yè),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讀書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了留在城市,很多家境貧困的,讀書不易,他們把未來的就業(yè)看得很重,成為困擾他們的第三大因素。除此之外,情緒控制、人際交流、經(jīng)濟壓力、考試壓力等也是主要困擾因素。
我們在調查上心理健康教育課時是否會玩手機的問題,85.53%的學生回答“看情況,有時候認真聽課,有時候玩手機,取決于對老師的喜歡程度和上課內容的枯燥程度。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不玩的”;另外14.04%的學生選擇“會,玩游戲,看小說,看視頻,這些比上課有趣多了,難以抵制誘惑”。在調查上課是否會睡覺的問題時,17.02%的學生選擇“不會,上課的時候我只玩手機”;14.47%的學生選擇“其實我一開始是拒絕的,但是老師講課真的好無聊”;68.51%的學生選擇“看情況,通常取決于前一天晚上睡眠情況”。
在問及“你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哪方面”時,45.11%的學生認為是“課程內容不夠豐富”;34.47%的學生認為是“課程時間短”;還有5.11%的學生認為“上課太嚴”;剩余15.32%的學生認為是“上課人太多、玩手機的太多、沒有外出實踐、課堂不夠活躍”等,如圖5所示。
在調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你的影響是什么”時,51.06%的學生選擇“運用所學積極調整心態(tài)”;29.36%的學生“了解和識記了一些理論知識”;也有5.96%的學生是“左耳進,右耳出,聽聽而已”。在調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你的影響是什么”時,51.06%的學生選擇“運用所學積極調整心態(tài)”;29.36%的學生“了解和識記了一些理論知識”;也有5.96%的學生是“左耳進,右耳出,聽聽而己”,如圖6所示。這些調查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提高。
在問及“你認為開設心理健康課的效果如何”時,31.49%的學生選擇“效果一般”,39.15%的學生選擇“效果較好”,只有25.96%的學生選擇“效果很好”。心理健康課的效果并不理想,這也是教學工作者努力的一個方向。
3結論
3.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逐漸被高職院校學生所接受
此次調查的二百多名高職生,基本上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也意識到身心健康對自身的重要。也希望能把課程放在精力集中的時間段進行學習。體現(xiàn)出高職生對課程本身的重視程度。
3.2心理授課教師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心理健康授課教師在課程實施中越來越重視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活動游戲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式所占比重較大。這些方法也是學生樂意接受和喜愛的,多種教學方法的采取,注重發(fā)揮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通過課堂心理活動力爭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3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課教師要有親和力,關愛學生
調查結果突顯了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與其他專業(yè)課的很大不同,教師的知識和工作態(tài)度排在比較靠后的位置,學生對老師認可度最高的是和藹可親和關心學生。
3.4課程授課方式多樣但實效性略差
調查顯示,心理健康教育課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多種教學方式,但實際達到的效果差強人意。被調查對象中的85.53%就課堂上是否玩手機所采取的態(tài)度,取決于對老師的喜歡程度和上課內容的枯燥程度。對于課程效果,只有少數(shù)學生認為效果很好。心理健康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教學形式,忽視了教學方式的采取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向內發(fā)展,提高心理健康素質。
3.5課程教學設計脫離高職生實際需求
教學設計是根據(jù)課程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不同進行規(guī)劃設計的。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一年級的高職學生面臨的困擾多集中在對自己的認識、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三個方面,但在實際的教學設計中沒有針對問題進行有效設計。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而言,通過學生自身的參與和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師可以結合高職生實際的心理需求,進行課堂心理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通過課堂心理活動力爭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