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玲
摘 要:體態(tài)律動的研究以其獨特魅力彌補了傳統(tǒng)音樂教育方面的單一模式的缺憾,在教學中巧用體態(tài)律動讓枯燥的音樂知識、平淡的歌曲演唱、模糊的音樂欣賞靈動起來,運用技趣融合的方法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沉浸在音樂世界里,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
關鍵詞:體態(tài)律動;巧用;靈動
“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是達爾克羅茲1902年提出的。他認為“人類的情感是音樂來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的。要求學生把身體的各個部分作為樂隊中的各個樂器聲部,通過身體來體驗音樂節(jié)奏的速度、力度、時值變化等音樂要素,從而激發(fā)孩子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把聽到的音樂用肢體律動再現出來?!彼鼏拘蚜艘魳吩镜母杏X,它是瑞士音樂作曲家、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教育體系中最有成效的一部分,是達爾克羅茲學說的核心。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嘗試著挖掘學生與生俱來的最原始、最自然的音樂感受與學習音樂相融合,讓學生用身體和心靈去感受、表現音樂的節(jié)奏和節(jié)律,這種音樂伴奏下的身體動作是一種自然、放松狀態(tài)下的身體律動,這種身體律動充滿了音樂與韻律的動感之美,經過這段時間的研究孩子們被禁錮的身心得到了釋放,一聽到音樂就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律動起來,課堂上呈現的是一種寬松、靈動的課堂。下面淺談我在音樂知識、歌曲教學、音樂欣賞、即興音樂活動四個教學領域方面探索體態(tài)律動教學研究的做法。
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本身就是以聽覺為基礎的,音樂教育應完全立足于聽?!边_到“從聽入手,動在其中,激發(fā)情感,培養(yǎng)素質”的教學目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特別注重孩子們聆聽音樂好習慣的養(yǎng)成。在學生熟悉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逐步引導他們按音樂節(jié)奏和韻律運用點頭、拍手、踏腳、跑跳、畫圈等動作,或者啟發(fā)他們做簡單的即興律動動作。這樣,既能幫助他們去掌握音樂的節(jié)奏、韻律,還能更形象生動地理解音樂作品,激發(fā)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的欲望,讓聽覺系統(tǒng)的主觀能動性得到釋放。
一、巧用體態(tài)律動,讓枯燥的音樂知識靈動起來
體態(tài)律動是利用人體動作來感受、表現音樂的過程。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感。人們在欣賞音樂時,常會隨著音樂的行進而搖晃身體,這就是人體對音樂的最初反應,表達著人們對音樂的最初感受,這也正是音樂律動的本源和學生參與律動的基礎。當音樂知識遇上了體態(tài)律動,學生更為直接、形象地體驗音樂中的節(jié)奏、節(jié)拍、時值、強弱和音色等音樂要素,使學生輕松掌握基礎知識,具備多方面的、基本的音樂能力。原來學生最怕上音樂課,老師機械地講解樂理知識,學生恨不得直接省略跳過,畏懼學音樂知識,感覺枯燥無味,巧妙地把體態(tài)律動帶入課堂之后,原本枯燥的音樂知識也靈動起來,課堂景觀自然有了改觀。例如在《這是什么》這一課中,需要教學生認識掌握“X XX X— X.X”節(jié)奏時,我通過在音樂中師生圍成圈巧妙運用體態(tài)律動中的走、跳、滑步、轉圈等讓學生在自然體驗中掌握和辨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等;有時通過彈手、擺手等讓學生看著老師即興的變化念出“Ta-、Ta、TiTi”,孩子們反應相當敏捷,也很感興趣,既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反應力;識譜教學也是學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音高位置,好多學生摸不著頭腦,在教音的高低時,我巧妙通過墊腳尖、登山、蹲、走及配合科爾文手勢跟進讓學生在體態(tài)律動中把枯燥的音符通過趣味游戲體驗,讓枯燥的音樂知識靈動起來,這一切來源于生活、充滿生命力,它不是機械、死板的,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這樣的音樂知識的學習很符合孩子們玩中學的特點,學生學得輕松,他們自然很愿意成為教師的合作者,而不是教師的旁聽者。
二、巧用體態(tài)律動,讓平淡的歌曲演唱靈動起來
達爾克羅茲特別強調,音樂課最重要的作用是喚醒兒童的音樂意識,這不僅是音樂學習的需要,更是兒童的本能需要。通過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是增加學生直觀性和趣味性的最有效途徑。因此,我在課堂上,巧妙地把體態(tài)律動運用到歌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充分發(fā)揮體態(tài)律動的參與、體驗的教學特點,讓學生在演唱時喚起學生內心的感受,讓學生的體會更細膩、歌聲更優(yōu)美,讓音樂靈動起來。例如,在演唱歌曲前我會讓學生的臉部邊照鏡子邊做臉部和身體的律動,這是演唱時的前奏曲,主要目的是打開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tài)下演唱,會發(fā)自內心感受歌曲的情感,孩子們在演唱時會更自如、更投入地表現歌曲的情緒及內涵,讓音樂靈動起來。如,在學唱歌曲《這是什么》時,我一直讓學生巧用手做時鐘擺動的節(jié)奏律動,感受時鐘機械行走的聲音力度,為前兩樂句的演唱巧妙解決了學生會拖拉、松散的聲音,因為有生活體驗,所以學生很容易就唱好了這兩樂句,并通過用手的律動做鐘擺擺動時“當當當”的動作;通過手敲擊時位置的不同,輕而易舉地把SOL寶寶的音高低位置唱準了,這樣的方法讓孩子們學得輕松,沒壓力,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后兩樂句附點八分音符的學習,為了簡化復雜的曲譜,我讓學生用體態(tài)律動邊念著歌詞邊畫弧線的方式解決了附點八分音符,這個方法教附點解決起來簡單又有效果,孩子學起來容易,老師教起來輕松。因巧用體態(tài)律動讓這首歌曲演唱起來生動形象,孩子們完全投入在其中,這是我們教師最喜歡看到的課堂景觀。
三、巧用體態(tài)律動,讓模糊的音樂欣賞靈動起來
體態(tài)律動是融身體、音樂、情感為一體,不斷地促進聽覺、動覺、思維、情感的協調發(fā)展。當音樂作品遇上體態(tài)律動,讓音樂回到了它的本源,孩子們用耳朵去聆聽音樂,用心去感受音樂,用表情和形象的動作去表現音樂作品的立體形象,這樣欣賞音樂的效果不言而喻。過去還未接觸體態(tài)律動等新的教學理論研究時,音樂欣賞課是一種教師傳統(tǒng)講解式的欣賞教學,孩子們課堂上獲得的是來自他人轉述、提示后獲得模糊的概念化的音樂感受,孩子們似聽非聽,似懂非懂,這樣的音樂欣賞課容易讓學生產生聽覺疲勞,久而久之孩子們對音樂欣賞就不是很感興趣。自從音樂欣賞課將音樂課程新理念和體態(tài)律動融入課堂之后,音樂欣賞課堂變成了一道亮麗風景線,充分調動了孩子們全身各個器官積極參與音樂體驗。例如,我在教學二年級《單簧管波爾卡》欣賞教學時,針對孩子年齡小的特點,不喜歡一味灌輸的特點,為了讓孩子們聽明白,我嘗試了在音樂欣賞中巧用體態(tài)律動和圖形譜等來體驗音樂作品,每個樂段運用不同的動作來感受音樂形象,讓孩子們很容易就能清晰地分辨不同樂段及它的音樂形象,讓音樂靈動起來,孩子自己又悟出音樂的曲式結構,這個過程都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來完成的,而是通過孩子們的身體律動體驗獲得的,教師不需要多余、枯燥的講解,學生學得明白,老師教得輕松,這樣輕松的欣賞教學孩子們樂于接受,何樂而不為呢?
巧用體態(tài)律動,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以新穎多變的教學模式授課,也可以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走進音樂、傾聽音樂、表現音樂,讓音樂靈動起來,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達到“從聽入手,動在其中,激發(fā)情感,培養(yǎng)素質”的教學目的,讓孩子們沉浸在音樂世界里。
參考文獻:
[1]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
[2]吳斌.中國音樂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