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師不僅僅是新課程改革的執(zhí)行者、實施者、課程設計的參與者、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課程開發(fā)的促進者,更應當是教學過程之后的反思者和實踐者。通過反思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使教師在反思中解難,在反思中完善,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慶幸,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教學民主衣袂飄飄,楚楚動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款款地向我們起來。我們激動地說:“新課程真好”!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要學會不斷的總結教學反思。
實踐證明,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它是一種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jù)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guī)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xiàn)教師學會教學反思、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經(jīng)歷。形成反思性日記或論文為,以此為新的起點,指導和完善新一輪的教學,以此豐潤師生生命成長的歷程。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yōu)秀教師,一節(jié)節(jié)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們許多教師已經(jīng)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點反思: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一次調查中,有位家長這樣說 :“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展現(xiàn)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xiàn)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就是一個教師的魅力所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chuàng)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問銀河》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xiàn)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凹とぁ睒O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才能在知識的世界中遨游。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xiàn)“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學生有了說話的權利,才認為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才會進入教學活動中。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焙⒆拥膭?chuàng)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教學語言交際《小兔運南瓜》時, 為學生影營造自主寬松的交際氛圍。首先,我知指導學生觀察畫。明白圖意,第一副圖是小兔來到菜園里,摘了一個大南瓜。第三幅圖:小兔把南瓜運到了家。第二幅圖沒有畫面,我在空白畫的下面用了一個?讓學生說這是什么意思,孩子們在、都搶著回答說:“這幅畫應該畫小兔怎樣把南瓜運會家?!蔽揖o接著說:“你們?yōu)樾⊥孟胍粋€好的辦法吧!”此時,孩子們的思維想象就像開了閘的水,滔滔不絕。有點說:“小白兔正在發(fā)愁時,它看見小熊騎車從這條路過,發(fā)現(xiàn)車輪是圓的,能滾動,從中受到啟發(fā),于是,小兔把南瓜滾到了家?!庇械恼f:“菜園旁邊有一條小河,小兔看著小河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它把竹排當作小木船裝好南瓜劃著小船把南瓜運回家”……他們的想象是多么的獨特,多么有創(chuàng)意。這節(jié)課我主要是有意識的進行留白,啟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間,鼓勵學生去想象,強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新,去交流,去表達。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語文欲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jīng)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車的世界》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小小交通警》、《灑水車》、《讓車》等十余首兒歌,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車、交通規(guī)則方面的知識,而且無形中又認識了許多生字。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應激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將課堂上蘊育的豐富情感,轉化為健康有益的行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自主學習,主動探索,進行語文實踐活動。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霸谏钪凶R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合作探究的課堂”
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語文課堂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如上課時的小組內質疑解疑,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讓集體來解決;小組合作,讓學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從而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中心。這樣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合作探究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快樂,感受學習的樂趣。
總之,語文教師不僅僅是新課程改革的執(zhí)行者、實施者、課程設計的參與者、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課程開發(fā)的促進者,更應當是教學過程之后的反思者和實踐者。通過反思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使教師在反思中解難,在反思中完善,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作者簡介:向秋翁姆,女,藏族,本科學歷,小教一級,1999年參加工作,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