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培(仰恩大學體育教研部,福建 泉州 362014)
?
終身體育理念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分析
蔡國培
(仰恩大學體育教研部,福建泉州362014)
終身體育理念,主要是指社會人群能夠自覺地接受體育教育,并不斷發(fā)現體育鍛煉的價值,針對于學生來講,就是要學生在課外時間里,主動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學習習慣,并在沒有教師監(jiān)督的情況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活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體育教育的不斷改革,各個高校的終身體育思想理念得到了有效貫徹。人們逐漸認識到體力精力充沛的人才是社會發(fā)展根本,也逐漸認識到傳統(tǒng)教學指導思想的弊端以及缺陷。為了更好地使終身體育教育理念貫徹落實,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出腦力與體力兼?zhèn)涞母咚刭|人才,加強當前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改革尤為重要,同時教師也要積極進行指導,做好學生的引路人,促進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1.1終身體育的內涵
終身體育思想提出的大背景是社會發(fā)展的高節(jié)奏生活,是建立在我國國民體育需求之上的,以此作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能夠有效促進高校體育的發(fā)展和整個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終身體育思想的核心,是讓個人在自主意識下進行體育鍛煉,并結合體育鍛煉相關知識有效提高自身身體素質以及生活的質量。另一方面,對于高校莘莘學子來說,這一群體正處于朝氣蓬勃的階段,終身體育理念應該有更高的標準,即在增加學生運動技能的同時,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并在畢業(yè)之后,仍能進行體育鍛煉。最后,終身體育教育的理念的提出,是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鍛煉習慣、運動意識,從而更好的構建健全的身心。
1.2終身體育的特點
1.2.1終身性這一特點主要是從體育鍛煉的時間上來考慮的,體育鍛煉時間不能集中在某一段內,而是要終身鍛煉,并且是不受他人控制的自覺鍛煉,強調時間上的持續(xù)性和長久性。和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理念相比,終身體育有著很大的差異,更為強調體育鍛煉的時間上的長久,不僅僅是指在校園中接受到的體育教育,也包括一生中任何時間內接受的體育教育,都可以包含在終身體育之內。
1.2.2多元性這一特點主要是從體育鍛煉的內容角度上來考慮的,體育活動是豐富多彩的,但并不是每個體育活動都適合每個人。從體育鍛煉的人群方面看,不同的群體應該找到適合自身的體育鍛煉方法,要結合自身的身體特點、興趣愛好選擇運動項目。另外從鍛煉的個體上來看,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能接受的體育項目也就不同,有一些高難度的體育活動并不合適在一個人生病或者勞累的時候進行,所以根據不同年齡階段、身體特點、性格特要選擇不同的體育鍛煉項目。
1.2.3全民性這一特點主要是從體育鍛煉的參與者角度上來考慮的,該特點的全民與終身是相對應的,終身體育強調的是整體而不是單獨的某一時間,所以全民性也由此體現出來,終身體育同時強調的也是全體而不是個體。所以,終身體育需要全體群眾共同參與,而并不僅僅是運動員或者體育愛好者,由此傳播終身體育理念也有重要意義,更能推動我國全民運動事業(yè)的開展。
2.1教師終身體育意識有待提高
在我國高校的體育教學中,目前還是比較重視體育技術和實踐的鍛煉,對于一些體育理論的學習上較為匱乏。體育理論教學主要是指體育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了解體育項目,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更好地認識體育,也能從心底接受體育教育。在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高校體育教育目的還是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讓學生豐富運動技能。而終身體育教育理念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這一點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可以看出許多教師自身都還沒有終身體育理念,如何能教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呢?教師甚至在教學活動中都沒有參與進去,只是口頭指導,所以教師的終身體育意識還有待提高。
2.2教學方法及內容的單一
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所在,從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來看,對于數學、語文等學科重視程度較高,而對于體育教學來看,重視程度不夠。一直認為體育教學就是在體育課上領著學生跑跑步、做做操,造成了學生的體育基礎較差,體質也較差的現狀。因此高校的體育教師應該尋求更為高科技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的體質。高校的體育教學內容較為單一,還是一些傳統(tǒng)的教學項目,教學內容較為單調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民體育運動的開展對高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的體育教育課程應該針對這一現象,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
2.3高校體育場地器材的制約
目前從各大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學校的經費和場地制約,體育器材數量較少,并且也不全面,影響了正常的體育教學和學生正常的課外活動鍛煉。在高校體育教育中,有時候并非學生不愿鍛煉,而是體育場地器材等體育教育和鍛煉的物質基礎不夠,這是不利于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
3.1以終身體育思想作為教學指導思想
社會高節(jié)奏的發(fā)展不僅需要知識儲備而且更需要充沛的體力,要想更好地提升學校學生綜合素質,必須以終身體育思想作為教學指導思想提升體育教學效率,讓學生學習到運動技能,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所以,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應當以注重學生體育技能的學習、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為指導,從實際出發(fā),從學生自身的長遠利益出發(fā)。
3.2制訂明確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目標
終身堅持體育鍛煉,是終身體育理念最根本的建立目的。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差異、心理情況、健康狀態(tài)等因素,從長遠角度分析,除了考慮學生在校期間的健康水平,同時也要考慮到在沒有教師監(jiān)督的情況下,學生是否也能自發(fā)地進行體育鍛煉,制訂一系列的以學生健康為目標的教學目標。
3.3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組織形式
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以實踐課教學為主,積極迎合當代高校體育教學的理念展開需求;然后要求體育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設計能力,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而多元化的體育教學組織形式使體育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可以組織其他的課外活動進行,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針對于不同的體育鍛煉需求,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3.4結合學生與社會雙方的需求豐富其教學內容
不論是題材選擇,還是排板編制上,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都是以終身體育思想為主,并堅持了一系列像健康第一、學生為主等方面的原則。教學的時候要合理分析學生與社會雙方面的需求,此階段學生的心理、心理需求等,進行合理編選,讓學生認識到體育課程開展的價值,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有效發(fā)揮出其自身的能力價值。同時也要不斷豐富體育教學內容,開發(fā)設計操作性強的新型教學科目,促進教學內容的全面性、多樣化發(fā)展。在制訂教學內容的同時,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鍛煉的結合,讓學生將所學體育技能。運用到生活當中,更好地建立終身體育觀。
3.5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性的實際作用,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然而,從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來看,其中普遍存在著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專業(yè)水平較低、教學質量偏低等實際問題,使得高校體育教學的質量無法得到根本上的保證。
3.6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考核體系
要想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考核體系,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以終身體育理念作為高校體育教學評價考核的思想指導,以提高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作為根本目標;(2)體育教學評價的目標和教學目標之間應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從而有效避免教學環(huán)節(jié)與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出現相互脫節(jié)的問題;(3)在教學評價考核中應該采取多種評價方法,如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和學生互評等。
3.7加強高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
終身體育理念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必須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水平。(1)體育教師應該樹立終身體育理念,將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思想觀念作為首要目標;教師要通過進修學習等途徑來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和教學水平,從而保證教學質量和效率。(2)要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交流橋梁,消除學生心中對體育學科的排斥感,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3.8加強學校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建造出良好的體育活動環(huán)境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還應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斷努力,為了為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高校應該加大投入建設現代化的體育場館等,對體育器材進行更新和補充,使得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堅實的前提保障,并有序進行,借助良好的體育活動氛圍來激發(fā)出學生對體育學科的熱情和興趣,在無形中使得學生養(yǎng)成進行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終身體育理念能夠滿足現代人們的身體健康發(fā)展的實際要求,在人們實現不間斷進行體育活動,在通過體育鍛煉來提高自身的身心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對于高校的體育教學活動而言,要想徹底改變現階段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應該正確認識到終身體育理念對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并將其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當中去,從而使得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加到體育鍛煉當中來,最終實現終身體育教學。
參考文獻:
[1]蔣建輝.論終身體育教育思想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中國校外教育,2014(36).
[2]姜宇航.基于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電大理工,2014(4).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5-071-03
收稿日期:2016-03-25
作者簡介:蔡國培(1972~),講師。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