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調(diào)研高三學生心理資本的情況,本文得出以下結論:高三學生總體心理資本和各維度的心理資本處于較高水平。在心理資本總水平和希望維度上,男生顯著高于女生(P<0.05);理科生和文科生在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成績類型學生在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關鍵詞】高三學生 心理資本 差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B-0065-03
在我國當前中小學教育實踐中,高中階段課程種類多,內(nèi)容復雜,學生普遍存在學業(yè)負擔較重的問題。特別是高三學生,他們面臨高考升學的激烈競爭,學業(yè)負擔重的問題更加突出。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多,但這與學生在學習中是否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不無關系。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有利于學生有效地學習。另外,研究者關于心理資本的研究,是近年來才從管理領域引進教育領域,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對心理資本的界定、結構的探討、測量工具的編制等方面。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關于中學生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量化研究比較少。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圖采用調(diào)查法對高三學生心理資本進行調(diào)查研究,以便為高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參考。
心理資本概念是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Martin Seligman于2002年提出的,他認為那些促進個體積極行為的心理因素應納入心理資本的范圍。2004年,Avolio研究認為,心理資本是能預測個體高績效和快樂工作指數(shù)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的綜合。本文對心理資本的理解采用這一觀點。目前研究者由于對心理資本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視角,因此他們確定的心理資本結構要素和所開發(fā)的測量工具也有所差異。其中,多數(shù)研究者都認為心理資本有著共同的構成要素,如樂觀、自我效能(自信)、希望和復原力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玉林某中學的高三學生作為被試,抽取文科、理科各三個班,共獲被試402名,施測后獲有效問卷378份。被試構成見表1。
(二)研究工具
1.積極心理資本問卷(PPQ)
本研究采用張闊編制的積極心理資本問卷(PPQ)。該問卷由26個題目構成,包括樂觀、韌性、自我效能、希望等四個維度,總量表信度系數(shù)是0.9。在此次研究中采用利克特5點量表記分,得分越高,反映心理資本的積極傾向越高。
2.學習成績
采用高中三年級第一次全市統(tǒng)測成績作為學習成績的判斷標準,此次全市統(tǒng)一考試實行老師網(wǎng)上流水閱卷,閱卷完畢后由玉林教科所根據(jù)以往上線人數(shù)劃了分數(shù)線:理科一本線490分,二本線325分,高專線230分。文科一本線525分,二本線365分,高專線185分。本次考試從命題、改卷到劃線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研究程序
采用團體測試方式,以班為單位,分別選擇文科、理科各三個班進行測試。由主試向?qū)W生說明指導語,待學生理解要求后作答,測試完畢及時回收問卷并剔除無效問卷,最后得到有效問卷378份,同時收集高三第一次統(tǒng)考成績。
(四)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20.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具體用描述性統(tǒng)計、t 檢驗、方差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對高三學生的心理資本與學習成績的關系進行研究。
二、研究結果
(一)高三學生心理資本的總體情況
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的描述統(tǒng)計見表2。
通過單一樣本 t 檢驗與中值3.5比較,心理資本總水平及其各維度都顯著高于3.5分(P=0.000)。就平均值來看,希望分量表的得分最高,樂觀得分次之,自我效能得分最低。
(二)高三學生心理資本在人口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
1.性別差異
對不同性別學生的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見表3。
在心理資本總水平和自我效能維度上,男生略高于女生。在希望維度上,男生要顯著高于女生。
2.班級類型差異
對不同班級類型學生的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見表4。
在心理資本總水平和各維度上,理科生和文科生差異不顯著。
3.學生類型差異
對不同學生類型的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進行單因素方差檢驗,結果見表5。
從表中可知,三類學生在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上差異不顯著。
三、討論
(一)高三學生心理資本特點的總體分析
在本研究中,高三學生心理資本總體及各維度水平均高于理論平均值,得到這一結果可能原因有:
1.本問卷測量的是學生積極心理品質(zhì),被試可能會有意朝社會期望方向作答,因此心理資本總體水平及各維度水平均高于理論平均值。
2.根據(jù)2011年李林英、肖雯的研究可知,個體的積極力量與消極力量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維度,即積極與消極力量相互獨立,消極力量的增多或減少并不會相應地減少積極力量或增加積極力量。如今,中小學逐漸開始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別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設方面。本研究所調(diào)查的學校針對本校實際,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就學習動力、學習方法、青春期困惑、考試焦慮、人生規(guī)劃等問題,分年級有選擇地開設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zhì)。此外,學校還通過團體活動、班會或?qū)嵺`課等形式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高中生活中。正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有效開展,高三學生即使面臨著高考升學的壓力,承受著超負荷的心理負擔,也能表現(xiàn)出較高的心理資本水平。
3.高三年級的教學特點也會促使學生的心理資本向較高水平發(fā)展。進入高三后,大多數(shù)學校的教學已經(jīng)進入第一輪復習,每輪復習要達到什么水平,老師們會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制訂嚴密的計劃,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項任務。因此,在高三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更加明確;另外,進入高三后,學生將面臨頻繁的測試,測試后老師進行分析和總結,這讓學生能正確看待挫折,提高克服困難的能力。教學上的這些特點可能讓學生表現(xiàn)出更高的心理資本水平。
4.隨著學生生理和心理趨于成熟,自我評價和自我監(jiān)控能力明顯增強,這有助于學生較客觀地定位自我,這也可能讓學生表現(xiàn)出更高的心理資本水平。
(二)高三學生心理資本在人口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分析
本研究中,高三學生在心理資本總均分和希望維度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可能是:
1.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社會給予男生較高社會評價,他們實際獲得的機會也比女生相對要容易些,男生在就業(yè)方面比女生有優(yōu)勢。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下對性別的不同評價,使得男生對自己未來的認識、信心、展望等的方面優(yōu)于女生,自我認知更加積極,學習自我效能感更高。
2.學習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的學生,傾向于認為自己有能力創(chuàng)造美好的明天,從而使他們的希望、夢想會更強烈一些,希望水平更高。
3.一般來說,自我效能感和希望水平更高的學生在面對壓力和挫折時更傾向于用積極的歸因,因此他們的韌性和樂觀水平也會較高。
在心理資本總均分和各維度上,理科生和文科生不存在顯著差異,究其原因可能和高三這一特殊階段有關。這一階段,不管文科或理科生學習的目標比中學時期任何一個階段都明確,老師們明確的復習計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多數(shù)學生,頻繁的測試之后的評講分析,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自我水平的認識更加清晰。這樣的學習生活讓學生的心理資本整體得以提高,而對于不同學科選擇的學生而言則不存在顯著差異。
不同成績類型學生在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論與之前的很多學者得出的結論(下轉(zhuǎn)第74頁)(上接第66頁)不同,這可能和所研究調(diào)查的學校管理、升學途徑選擇的多樣化、高校的不斷擴招和社會的要求變化有關。本研究所調(diào)查的學校從高一開始就進行分層教學,如果低層次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達到一定的要求那么就可進入上一層次班級,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競爭意識,而且還有助于學生設定恰當?shù)哪繕硕ㄎ?。另外,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現(xiàn)在高中升大學路徑選擇多樣化,除了原有的傳統(tǒng)高考外,還有出國留學、保送、部分高校的單招或自主招生,等等。隨著高校的改革,招生不斷擴大,教育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2015年高校錄取率達74.3%,現(xiàn)實中高的錄取率和不容樂觀的就業(yè)率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使得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yè)觀發(fā)生著變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層次的學生只要目標定位準確同樣能成才。因此,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上沒有顯著性差異。
四、結論
高三學生總體心理資本和各維度的心理資本處于較高水平。在心理資本總水平和希望維度上,男生顯著高于女生(P<0.05);理科生和文科生在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差異不顯著;不同成績類型學生在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差異不顯著。
【參考文獻】
[1]Avolio B.J.and Gardner W.L(eds).Unlocking themask: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J].Leadership Quarterly, 2004(6)
[2]張闊,張賽,董穎紅.積極心理資本:測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1)
【作者簡介】辛衛(wèi)華(1977— ),女,漢,廣西玉林,玉林實驗中學教師,中學一級,教育碩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