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昌俊
曾經(jīng)有一位讀者到圖書館想查閱一本和《詩經(jīng)》相關的書籍。工作人員經(jīng)過查詢之后,沒有找到這本書。這位讀者可能因此有些埋怨,這里的工作人員卻略帶奚落的口吻回應稱:你要的書太“高級”太小眾了,我們這里怎么會有呢?
這是一個令人十分遺憾的回應。從服務規(guī)范上來說,這當然是一個不成功的案例;從服務理念上來說,這位工作人員也是有欠缺的?!白x者至上”的服務理念,這里的讀者顯然沒有被人為地分為“小眾讀者”和“大眾讀者”;進一步講,這位讀者所要借的這本書,作為服務者的工作人員又怎么可以輕易定義這是“小眾”的?這是“高級”的呢?
我們的部分館員可能會認為公共圖書館服務的目標就是大眾的大眾需求,至于那些“小眾”需求(那些不怎么被大眾媒體關注到的書籍、不怎么被大眾討論到書籍等等)則能滿足就滿足,不能滿足似乎也無可厚非。這樣的意識要不得。首先,從公共圖書館服務精神上來說,第一條就是“不歧視”。人為將讀者分為是“大眾的”和“小眾的”并且厚此薄彼,這在客觀上也造成了一種“歧視”;其次,圖書館界的主流意見認為,沒有證據(jù)表明圖書館館員對文獻的鑒別能力比一般讀者會更強,更不用說與專業(yè)讀者相比了。所以,那位讀者的閱讀需求是“大眾”的還是“小眾”,作為圖書館館員不能有“印象”式的判斷,更不能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進行先入為主的判斷;最后,在多媒體時代,“大眾”的概念正在被瓦解(生活被“朋友圈”化,每個人幾乎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分眾”才是這個時代各個服務提供方關注的重點。這也是圖書館界近年來討論中的“細分”讀者群體(進行個性化的服務)。
一本書,閱讀它的人也許有多寡之別(這里的多寡更不是判別一本書價值的尺度),但作為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服務卻沒有“大眾”與“小眾”之別,所有讀者提出的合理閱讀需求,我們都該竭力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