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明
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設疑、釋疑的過程,是以問題的解決為核心展開的。提問是教師的重要教學手段,它被運用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成為聯系師生雙邊活動的紐帶。好的提問能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積極思維,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提問藝術
國外一位教育家曾說過“中小學教師若不諳熟發(fā)問技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蹦敲?,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效果呢?根據筆者多年教學經驗,談談自己寫思考。
一、提問要有目的
課堂提問的目的必須清楚、明確。教師有目的的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動力。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設計目的性明確的提問。比如:復習型提問,包括對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和方法的回憶;理解型提問;應用型提問;評價型提問等等。
二、提問要有啟發(fā)性
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促其知識內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得如何,取決于教師引導啟發(fā)作用發(fā)揮的程度,因此課堂提問必須具備啟發(fā)性。通過提問、解疑的思維過程,達到誘導思維的目的。要注意設計展現思維過程的提問,不應滿足學生根據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斷,而要強調學生說明怎樣分析理解的道理。問題提出后,適當地停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以達到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
三、問題要有“度”
淺顯的隨意提問引不起學生的興趣,他們隨聲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維的深度,超前的深奧提問又使學生不知所云,難以形成思維的力度。對難點問題,要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系列提問,使學生通過回答問題,逐步突破難點,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坡度,才能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提問時還應盡量避免那些“對不對”之類的提問,以及由此引出的簡單答復。有些課堂上熱烈的氣氛,只是學生揣摩教師心思,投其所好的齊聲應付,并非整體性的效果,有時甚至掩蓋了真正的無知,這樣的提問是無效的。
四、提問要新穎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樣一個問題,提出時平平淡淡,既不新穎又不奇特,而是“老調重彈”,那么學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變換一下提問的角度,使學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們就會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比如:對數學歸納法這一節(jié)課進行教學時,提問“什么是數學歸納法?”很難使學生產生疑問,但若改為提問“數學歸納法為什么要有兩步證明過程?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假設永遠是假設嗎?第二步證明中的K≥n。(n。為n取第一個數值)的意義是什么?”則會使學生積極動腦筋思考,回答這樣的提問,不僅需要對知識的回憶,而且還要理解,因而也就必然會促進學生積極思維,達到教學目的。
五、提問要有科學性
課堂上問題的設計必須準確、清楚,符合學生認知特點,適應學生認識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問題。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確切和唯一的,即使是發(fā)散性問題,其答案的范圍也應在教師預料之中,要避免答案不確定或超出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用明確的反應,或肯定,或否定,或點撥或追問,恰當的反應可強化提問的效果,同時教師還要把握時機,當學生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時,要安排具有啟發(fā)意義的提問。要善于了解學生的疑難,鼓勵他們質疑問難,作深層次思考。使學生從有疑到無疑,逐個解決疑點、難點問題。
六、提問要靈活
圍繞教學中心、重點、難點而精心設計幾個提問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信息交流的過程,因而不排除在師生交流過程中出現一些教師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事情發(fā)生,一旦問題出現,這時就要靈活地根據教學活動中的情況,當場設計出一些提問,以調整和改善教與學的活動。對教師的提問,學生回答有錯誤是正常情況,教師應能迅速準確地判斷出學生的回答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從而靈活地提出針對性強的新問題。
七、提問的語言要明確
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成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學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述要準確精煉,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觀察這兩列數列,發(fā)現了什么特點?”這個問題學生不好回答。究竟是問每列數列相鄰兩項之間的數量關系,還是指兩列數列對應項之間的數量關系呢?是研究每列數列趨向無窮時的特征,還是考慮每列數列之和趨向某一常數?還比如:“看到此題,你能想到什么?”這樣的提問,學生也不好回答。
八、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調動全體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要使全體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應置大多數學生而不顧,而形成“一對一”的回答場面,或只向少數幾名學生發(fā)問。不要先提名后提問,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輪流發(fā)問,教師提問的機會要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九、提問的表達技巧性
數學課上的提問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引發(fā)思維的出發(fā)點,因此數學課上的提問應是經過認真推敲,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的。除了要注意前面提出的幾點外,還要在語言形式上有所取舍。如在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時可問“是否可以把圓轉化為一種我們已學過的圖形來進行思考呢?”這比“可以把圓轉化為哪種我們已學過的圖形?”來得好,前者語氣溫和,把學生視為一個共同探討,商榷問題的人,使人倍感親切,在心理上拉近了學生和教師的距離,使學生樂意與教師一起去思考,去解決問題,而后者的提問雖無可非議,但卻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讓學生覺得自己始終是一個知識的受施者,不利于學生主動地去學。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問題,不斷地向學生提問,是教與學信息傳導的一種重要手段。問題提得好,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分化問題的難點,降低學習上的梯度。同時可以引導學生發(fā)展知識獲得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