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慶
摘 要: 新聞時事貼近生活,及時、真實、客觀地傳遞了世界各地發(fā)生的熱門事件,語言地道,符合母語的思維方式。將新聞時事作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補充,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文化修養(yǎng)和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作者結合教學實踐,主要探討了新聞時事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 輸入理論 輸出理論 新聞時事 大學英語 課堂教學
引言
2007年教育部頒發(fā)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基礎課程,還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應用課程時應當充分考慮文化素質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然而,就目前我國高等院校采用的大學英語課程教材來看,都存在內容相對滯后、涉及面不夠廣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越來越多的大學英語教師嘗試將新聞時事引入課堂,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新聞時事內容豐富、題材新穎、語境真實、語言地道,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學生提供最為直接和真實的語言和文化輸入,從而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化修養(yǎng)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一、 大學課堂引入新聞時事的理論依據
Krashen的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是二語習得理論的核心組成部分。輸入假說解答了語言習得是如何產生的這個重大問題,該假說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習得語言的最基本途徑就是語言輸入。按照該假說理論,理想的語言輸入應該具備四個要求:可理解性、趣味性與關聯性、非語法程序安排和足夠的“i+1”輸入量。克拉申(Krashen)指出語言輸入要能被學習者理解,又略微超出二與習得者的語言輸出能力,這就是“i+1”模式(Krashen,1981; Krashen and Terrell, 1983; 那曉丹,2010)。
Swain提出了輸出假說(Output Hypothesis),該假說認為可理解的輸入是語言習得的一項外在因素,即使學習者能夠理解輸入的信息,也要把可理解輸入轉化為吸收,并使之逐漸發(fā)展成為內隱的語言系統,最后達到輸出。在語言學習中,輸入是輸出的前提與基礎,輸入是必要條件,輸出則是充分必要條件,僅靠輸入不足以內化所學的語言規(guī)律,必須通過學習者主動運用語言的實踐即輸出(Swain,1985;鄧毅婷,2009)。
二、 大學英語課堂引入新聞時事的必要性
1.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這三個層次對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中都提到了能聽懂英語廣播,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中都提到了能讀懂英語報刊文章,所不同的是三個層次對語速、篇幅、閱讀速度及題材難度的要求由低到高,選材的范圍從國內的英語廣播、報刊延伸到英語國家的廣播和報刊。
2. 擴充教材內容的需要。隨著網絡的普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學生獲取新聞時事的渠道增多,自然對新聞時事的關注程度增強,一些熱點新聞、關鍵詞已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當中討論的話題。因此,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對知識和信息的獲取不再僅僅滿足于教材。再者,教材內容本身相對滯后,所涉及的話題往往無法與社會同步,所學內容與社會實踐脫節(jié),使得學生對教材內容漸漸失去興趣。相比而言,新聞時事內容廣泛,涵蓋了國內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化、體育、娛樂等各個領域,題材新穎,緊跟時代步伐,并將知識性與趣味性很好地融為一體,滿足了學生對信息的需求。
3.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需要。2015年12月30日,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網站發(fā)布消息,稱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大學生英語聽力能力需求的變化,從2016年6月起對四級考試的聽力試題做局部調整:已經使用多年的短對話和短文聽力題型將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新聞聽力。短篇新聞3篇,每篇140~150詞,出題數量分別是2題、3題、3題,題目來源BBC及VOA新聞,分值比例為7%。聽力改革要求學生平時加強對英語新聞的聽力、閱讀的積累,以促進讀寫聽說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三、大學英語課堂引入新聞時事的作用
1.新聞時事以其奪人眼球的話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國外部分涉及了各國不同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增強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講授《大學英語聽說》第二冊第七和八單元:“Going On Holiday”時,將2016年5月24日China Daily的一則熱點新聞“Sleep in the Eiffel Tower”作為導入,引出本課主題:travel & going on holiday。從這則熱點新聞中,學員可以了解到有關法國埃菲爾鐵塔的相關歷史文化背景,也可以了解到法國政府為了宣傳2016年歐洲杯(2016 UEFA European Championship),特別開放了埃菲爾鐵塔這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全世界人都可以通過官方網站申請一個晚上的住宿。授課班級全是男生,這則新聞涉及埃菲爾鐵塔和歐洲杯這兩個點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2.新聞時事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用詞與時俱進,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詞匯。講授《大學英語精讀》第二冊第九單元:What Is Intelligence, Anyway?時引入了一則熱點新聞:Internet Draws 1/3 grads。本課的主題為智商,教師設計一系列問題:“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intelligence? Have you taken any IQ test? Do you think IQ tests are useful?”根據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與回答,教師可以進一步深入引導學生思考以下話題:IQ、EQ 與Success之間的關系,社會的就業(yè)形勢如何,大學畢業(yè)后學生個人的最大競爭力在哪里等。這些話題與學生息息相關,必然引起學生探討的熱情,教師借機插入畢業(yè)季2016年6月2日China Daily的新聞時事互聯網吸引了1/3 的大學畢業(yè)生。通過這則新聞學生了解到了目前的就業(yè)形勢、薪水等,還有就是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詞匯,如本則新聞當中出現的有關三大受畢業(yè)生青睞的行業(yè)的英語詞匯:IT/Internet/Telecommunication/Electronics industry;finance/banking/investment/funds/securities/insurance industry;government/ public/services/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dustry。從這則新聞當中,我們還發(fā)現英語新聞當中會出現很多縮略語,如grads,IT等。
3.新聞時事客觀真實,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網絡信息時代,學生能接受到的信息量大、接觸到的方式也很多,這就要求學生能夠辨別,并有所選擇,關注新聞時事無外乎就是學生獲取信息的很好的途徑。講授《大學英語精讀》第二冊第八單元“Honesty: Is It Going out of Style?”時,引入了當時的熱點新聞:The Event of We zexi。魏則西事件當中誠信的缺失恰好與本課主題誠信(Trust & Honesty)吻合。這則新聞提到了百度的競價排名,提到了莆田系醫(yī)院。教師要求學生課堂上就此事件發(fā)表自己的個人觀點,課后做一個新聞報告(Report)。學生的新聞報告正是語言輸入到語言吸收再到語言輸出的一個過程。學生從各個角度報告闡述了對此事件的觀點,有的有深度、有立場,有的較為全面,也有的有失偏頗,教師及時做好引導工作,對學生的報告做出批復。通過這個練習,讓學生了解到網絡信息時代辨別信息真?zhèn)蔚闹匾裕匾氖桥囵B(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結語
通過為期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新聞時事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顯而易見,特別表現在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詞匯量上,但對學生的聽力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不夠明顯。在今后教學中,就如何運用新聞時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聽說寫能力將會是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Pergamon, 1981.
[3]Krashen, S. & Terrel D.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M].Oxford: Pergamon, 1983.
[4]那曉丹.克拉申的輸入假設對外語教學的影響[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0(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