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鄧芝伶+陳小博+黃英華
【摘 要】本文選取2014級護理專業(yè)2個班120名學生,1班60人用引導文教學法(實驗組),2班60人用傳統(tǒng)教學法(對照組)。課程結束后實行教考分離,兩組成績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值)??梢?,采用引導文教學法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關鍵詞】引導文教學法 中職 內科護理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B-0102-02
引導文教學法是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德國奔馳等大型公司研發(fā)的旨在提高獨立工作能力的行為導向教學法。教師事先將此次課程的知識點進行梳理,以任務的形式做成引導文文件,以完成預設任務為主線驅動,引導學生對此次課程內容進行獨立分析、準備、檢查和評估。引導文的實施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嘗試各種新型教學模式。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順應改革潮流,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積極探索應用引導文教學法,收到較好的效果。本文以中職護理專業(yè)內科護理課程教學為例,探討引導文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一、對象
以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護理專業(yè)2014級護理1班和護理2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經過對這兩個班學生入學測試及上學期期末成績的分析比對,她們的入校成績及基礎課學習成績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個班的內科護理課程均由筆者任教。護理1班60人用引導文教學法(實驗組),護理2班60人用傳統(tǒng)教學法(對照組)。
二、引導文教學法的運用
通過引導文教學法的運用,將課內知識點歸納為課外的工作任務,將單一的知識點組合成各項綜合性任務,建立一條階梯式的技能訓練鏈。引導文教學法實施的工作程序主要分為六個步驟: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以下以“缺鐵性貧血”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一)資訊。資訊階段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和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根據“缺鐵性貧血”課程章節(jié)內容的特點,在布置任務前,先安排學生觀看缺鐵性貧血相關視頻,視頻來源于一些電視或電影片段,如電視連續(xù)劇《今夜天使降臨》中女主角懷孕期間因營養(yǎng)不良導致貧血而暈倒就診的片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接著下發(fā)設計好的引導文材料,組織學生閱讀。借助引導文中設置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前主動地去預習課程內容,以獨立獲得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引導文上會提供一些相關書籍和專業(yè)性網站,作為學生主要知識信息的來源。
(二)計劃。計劃過程是讓學生確定自己應怎么做的過程。教師提出問題后,采取合作式的小組學習方式,對實驗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組,6人一組,選1名組長。分組中將成績好的學生以及積極配合的學生分散在不同的小組。各組在組長的組織下,在小組內進行任務細化和分工,如確定本組角色扮演方案,包括劇本編寫、演員、道具制作等。組長可邀請教師共同參與交流,明確工作流程,制訂工作計劃,填寫分工工作計劃表,確保組員人人有事做,每項工作的承擔者可以是1人,也可以是多人協(xié)同擔任。通過小組內的討論,既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知識學習中來,也可以提高學生組織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詳見表1)。
(三)決策。決策過程是計劃的延續(xù),決策的結果是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完成的最終方案。此過程中教師務必要參與其中,旁聽學生討論,由學生自主陳述方案及其緣由,最后選擇性地提出意見和建議,幫助學生完善方案。
(四)實施。我們提倡任務的實施過程最好由學生獨立完成,必要時老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引。學生必須利用已經掌握的專業(yè)知識,來逐步完成各項任務,再通過具體操作和討論來發(fā)現問題并完善計劃,整個過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掌握課堂知識。實施的過程中既有學生個人的獨立工作活動,如收集整理資料,也有小組商議活動,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
(五)檢查。課堂時間是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習小組按抽簽順序輪流進行角色扮演,教師錄像,角色扮演結束后組織學生認真觀看現場錄像,討論分析存在的問題。在此過程中筆者就是觀察者和引導者,在學生發(fā)言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在學生沉默時引導學生打開話題,在學生偏離主題時及時糾正,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六)評估。筆者采用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的雙向評價。評價形式包括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自我評價主要是組長對本組成員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完成項目情況進行評價;學生互評主要是小組之間互相進行分析和綜合評分;教師評價則是帶領學生回顧整個教學活動,通過測試成績,對引導文完成情況及課堂表現進行評價。評估的目的不僅僅是給學生或小組打分,重點是要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效果分析
筆者采用了三方評價方式進行教學效果分析,并不將教學效果僅僅停留在分數上,而是更全面、直觀地看到教學效果。
(一)考試成績統(tǒng)計學分析。兩班學生在授課結束后,由教務科統(tǒng)一命題考試,采用教考分離的方式進行考核,題庫隨機抽取題目,密封試卷,機器閱卷,以百分制記分,盡量減少主管因素的影響。實驗組考試成績?yōu)椋?3.22±15.78)分,對照組為(70.86±18.32)分,數據經SPSS14.0統(tǒng)計軟件采用t檢驗分析,實驗組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考試成績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9596,P=0.00)。
(二)教師評價。根據整個學習小組在學習過程對引導文的準備、角色的分工、課堂上的積極發(fā)言等整體表現評分,再將小組內個人表現的評分匯總后取平均數,記為個人得分。結果顯示:本學年內科護理學一門的成績實驗組成績優(yōu)于對照組。
(三)學生評價。課程全部結束后,采用筆者對使用引導文教學過程中以及課堂上的常見問題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兩組學生進行調查,并對內科護理學的教學效果進行客觀評價,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20份,收回問卷120份,有效問卷為100%。對問卷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等級資料秩和檢驗),實驗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個組教學效果評價的結果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四、討論
引導文教學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打破了原有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并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暢所欲言,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并且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自主學習的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口頭表達的能力等,這些都將對今后的自學方式及臨床工作中的團體協(xié)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內科護理學是一門系統(tǒng)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技能以及綜合應用能力,在護理學課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內科護理涉及臨床病例較多,實施以課前引導和課堂討論為主的引導學教學法,在鍛煉學生分析解決臨床問題能力、培養(yǎng)臨床思維等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它不僅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某一知識、解決某一問題,而且要求在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等方面給予積極的指導,還要幫助學生消化、理解、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在引導文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學習,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同時筆者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與不足之處:
第一,部分中職護理專業(yè)學生目標不明確,惰性大,缺乏主動意識,不愿學習或需不斷督促學習,行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不強。引導文教學法要求學生花在前期準備工作上的時間精力遠遠多于普通的課堂學習,部分學生應付了事,不認真仔細收集資料。
第二,醫(yī)學臨床病例的分析需要多學科共同完成,對學生的醫(yī)學基礎知識要求較高。比如,一個疾病分析,涉及各種臨床基礎課程以及臨床課程等多學科?;A知識較差的學生很難實現新舊知識的聯系與遷移,學習困難,壓力大,積極性受影響。
總之,為了更好地開展引導文教學法,我們應該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把引導文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或小組討論法等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合一”,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把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馮國群,曹青.引導文教學法在化妝技能教學中的運用[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0(5)
[2]王燕燕,唐海雯.行動導向教學法指引下內科護理學考核方式改革[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6(2)
【作者簡介】李 麗(1982— ),女,瑤族,廣西桂林人,研究生,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內科護理教研組教師,中級職稱。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