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曲珍
摘要:閱讀不僅是語文教學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以致后續(xù)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中必須要掌握的技能。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有效加強學生的理解和感知,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啟迪學生智慧。而小學生由于自身的可塑性很強,所以正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的最佳階段,既能提高小學語文的整體教學水平,又能為小學生今后的個人發(fā)展奠定夯實的基礎,使學生受益一生。本文就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中的困境及解決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困境;解決措施
引言: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且涉及范圍很廣的,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對生活的觀察和感知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受到各種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達到精神上的升華。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讓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語文知識面,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同時也增強了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情感體驗,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需要老師們不斷思考,爭取在實踐中探索出合理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的困境
由于我國應試教育理念影響深遠,所以即使是新課程改革不斷發(fā)展的今天,仍有很多語文老師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不夠重視,這些老師認為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只要識字夠多,拼音準確就足以應對考試了,并且這種錯誤的觀念一直根深蒂固,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再加上老師沒能對自身的教學手段加以創(chuàng)新,所以大量的文字知識很難滿足小學生的活躍思維需求,導致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在語文學習中也不能充分發(fā)揮自主能動性。也就造成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偏低,語文學習效率難以提升,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也隨之下降,語文閱讀逐漸成為學生全面發(fā)展道路中的攔路石。
二、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困境的解決措施
1、加強學生的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關鍵的一部分內容,但是也是很容易被老師同學忽略的一個基礎環(huán)節(jié)。良好的課前預習可以讓學生大致了解到文章的概述和中心思想,從而在展開教學時,學生就會產生更深刻的感知,并且還能讓學生在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難點,向老師側重請教,有效的提高了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路旁的橡樹》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橡樹長什么樣子,它象征的精神是什么,有怎樣的功效等知識點。學生通過閱讀刊物或是上網(wǎng)搜集資料,就會了解到這些知識,并且得知我們日常吃的口香糖就是橡樹果實做成的,這樣一來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積極的探索教材知識進行閱讀,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2、合理利用多媒體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科技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時效性,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的理解文章內容和主旨,還可以幫助老師節(jié)省很多授課時間,大大提高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并且多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可以通過圖聲并茂的方式將枯燥乏味的文字閱讀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充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學習《翠鳥》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生對教材中大量的文字描述很難提起閱讀興趣,導致學生的理解不是很到位。這時老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小學生播放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能直接觀察到翠鳥的細節(jié)特征,然后老師在引導學生在文中勾畫出描寫翠鳥的語句。這樣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開展個性化閱讀理解教學
在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當中,教師不可用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去要求閱讀水平與基礎不一致的學生,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行分層教學,讓學習成績各不相同的學生都能夠得到相對的提升,尊重學生閱讀理解方面的自由選擇,能夠將其獨到見解釋放出來。在實際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中,語文教師切不可用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強行灌輸給學生,要充分保護學生的個性化,積極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探尋不同的視角,對文章內容有不同的理解,并且教師要鼓勵其打破陳規(guī),使其意識到獨特的珍貴。小學語文教學在開展個性化閱讀理解教學活動時,一定要讓學生能夠自由地去探索文章中的真、善、美,使每一位學生的獨特個性與閱讀文本相互交融,獲得更深刻的閱讀體驗。
4、培養(yǎng)記筆記習慣
語文知識較為零碎,要想學好這門學科,多靠平時積累,而記筆記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能夠隨時記錄一些感想或新的知識,將平時閱讀中遇到的好詞好句摘錄下來,可作為作文素材。對其多加品味,以加深記憶,起到鞏固的作用。毛主席當年就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即是說一旦讀書,必做記錄。將此作為一個習慣堅持下去,對閱讀理解學習有莫大的好處。
5、加強閱讀的生活化
何為語文?其實,生活處處都是語文,而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也是學以致用。在閱讀理解中,應注意將其生活化,促使學生對作者的真實意圖有個深刻的理解。比如一些時代較舊的文章放在今天,學生可能無法感同身受,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多搜集相關資料,讓學生能夠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個大致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更深一步的去理解文章中的真實生活。而在平時的閱讀中,也應盡量帶著感情閱讀,將自己融入到適合的情景當中。
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理解是學生自我構建意義的過程,也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欣賞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應該作為重點的環(huán)節(jié)來進行。在如今的新課程標準之下,我們的語文教師也應該對自己所采用的閱讀理解教學方式進行總結和反省,看是否遵循了教學規(guī)律和課改的規(guī)則,是否堅持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是否積極的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任虹.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的突破點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5):175-175
[2]陸燕琴.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4):170-170
[3]王雅濱.淺談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課堂教學難點及解決方法[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025):227-227
[4]劉伯群.淺議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理解[J].才智,2013,11(07):15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