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碧海
摘要:批判性思維決定歷史教學的質量,培養(yǎng)學生分析鑒別能力、評價論證能力、搜集、分析歷史材料并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寬容、反思等品質都屬于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范疇,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訓練無法離開材料,歷史教學也無法離開史料。所以,在史料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大勢所趨。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歷史教學;史料教學
批判性思維是為決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作出合理反省與決定的思維。①它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氣質。前者主要包含解釋、分析、評估、推論等能力,后者包含好奇、求真、理解等品質。②在歷史教學中,“通過收集史料、建構論據和獨立思考”、“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增強歷史洞察力”、“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角度發(fā)現問題”等初高中課程標準中的提法均與發(fā)展歷史批判性思維相聯系。③基于此,本文論述的歷史批判性思維包括對史料的分析鑒別能力、評價論證能力以及寬容反思品質等。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基于史料的歷史教學,不僅大大提升了歷史教學的專業(yè)化水平,而且讓批判性思維大方光彩”。④所以,在史料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大勢所趨。然而,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很少注意到史料對歷史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作用。一方面,教師習慣把史料作為教材結論的“說明”,而不是“論證”,所選史料比較單一,并不注重史料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史料通常被作為直接論據來證明結論,至于史料自身有無問題,能作何種力度的證據教師一般不大考慮,這就使史料教學與其本有的功能價值(即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失之交臂。那么,到底如何在史料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呢?本文主要結合具體案例,探討在基于史料解剖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策略。
以下案例是美國國家思維教育中心提供的歷史學科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示范課,該課的教學主題是探討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根源。
案例1:《美國革命的根源》單元教學案例⑤
……
師:剛剛我們了解了什么是史料,什么是論證,也分析了生活中三則材料哪些屬于史實、哪些屬于觀點,現在我們來看1776年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的一段話:
“我們的谷物將在歐洲任何市場上售出好價錢……對大不列顛的任何屈從或依附,使我們同一些國家發(fā)生沖突……既然歐洲是我們的貿易市場,我們就應當同歐洲任何部分保持不偏不倚的關系。北美的真正利益在于避開歐洲的各種紛爭……甚至上帝在英國和北美之間設置這么遠的距離,也有力地而順理成章地證明,英國對北美行使權力這點決不是上蒼的意圖?!?/p>
師:現在請同學們仔細閱讀這段史料,分析解剖一下,這段史料是屬于一手史料?還是二手史料?為什么?
生:一手史料,因為是當時人直接記錄的。
師:那在這段史料中,哪些屬于史實?哪些屬于觀點?
生:(回答略)
師:所以,這段史料的作者想要表達的一個主要觀點是……
生:殖民地應該脫離英國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生:這樣的話,確實不錯,作者支持脫離英國而獨立,而且聽起來是對的。如果我在那的話,我一定會接受它。
師:讓我們小心一點,在沒有聽到另一種觀點之前就接受一個論據,絕對不是一個好主意?;蛘哒驹诹硪环降囊粋€人會指出我們所忽視的東西而使我們對于是否接受聽到的第一種觀點而更加遲疑呢。到此為止,我只是讓你們指出這篇文章的論證是什么而已,為了評價它,我們將需要另一種策略,它將使我們不止找出理由和結論是什么。
師:讓我們假裝自己回到1776年的情境中,在這個事件上你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好,你決定直到你聽取了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才做出你的判斷,就像是在一個法庭上一樣。所以暫停下,然后盡量使自己進入到這種情境中?,F在讓我們看看當時其他支持效忠于英國的人,如牧師查爾斯·英格利斯是這么說的:
“是時候將那些令英國人互相廝殺的憎恨放一邊了……戰(zhàn)爭將摧毀我們這片曾經的樂土。只有與英國和解……農業(yè)、商業(yè)和工業(yè)將會恢復以往的活力。當前,不管在這里還是在英國,它們正在凋零……只有效忠于英國,我們的貿易才會得到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的庇護……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英國是有能力保護我們的商業(yè)和我們的海岸的。大不列顛的制造業(yè),尤其是我們最需要的各種金屬,明顯優(yōu)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沒有國家能生產相同質量但又更便宜的亞麻布和毛織品。”
師:請同學們像之前一樣解剖這段史料。
生:(略)
師:那問題來了,前者支持獨立,后者卻反對獨立,且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們該做出怎樣的評價判斷呢?
生:……
師:還記得上課一開始老師給你們展示的這則汽車廣告嗎?(廣告信息略)請同學們提出一件或兩件以上的你認為你在買這輛車之前需要知道的事情。
生1:我想要知道他怎么知道試駕員在聽到引擎時說了“哇”。
生2:我想知道這個車耗不耗油。
生3:這是關于車的外觀、引擎和它的價格的信息,我還想知道內部的東西。比如這車舒適不?
生4:我想知道這輛車有什么不足之處,如果需要經常維修,即使它真的有廣告說的優(yōu)點,我也不會去買它。
生5(頓悟):廣告的信息不能說服我們去買這輛車,它像是一個謀殺審判,在里面唯一的證據是某人看到這個人在犯罪現場的附近。陪審員在認定被告是有罪之前,必須知道多得多的證據。
師:太精彩了!讓我們回到潘恩和查爾斯·英格利斯的觀點上來,在我們作出判斷、選擇接受某觀點前,我們需要知道哪些事情?
生:這個觀點是否為真……還有沒有其他觀點支持或者反對它……
師:太令人高興了!這是你們自己得出的好的論據應有的兩個標準……
從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們很容易看出國外史料教學與國內史料教學的區(qū)別。該課例更加注重能力、方法目標的實現,它生動地展示了一位美國教師是如何在史料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的。
一是分析鑒別能力。出示第一段史料后,這位美國教師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學會從史料中提取歸納有效信息,學會解剖史料,認識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區(qū)別,認識觀點和事實的不同。首先,史料的類別不同,其價值也不同,一般情況下,“一手史料”的價值要高于“二手史料”,但這并不代表“一手史料”一定比“二手史料”更真實、可靠。有時“一手史料”由于時代局限性,可能無法真實記錄歷史的本來面目。但從另一方面講,這無疑又給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其次,鑒別史料的史與識、區(qū)分史料的事實和觀點,有助于讓學生明白:事實不變,但觀點卻會因人而異,由于人們的立場、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會有差異,也使學生認識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重要性,因為有時候結論和史實會出現不相符的情況,二者之間可能不存在必然的邏輯關系,這就要求學生要有分辨能力。所以區(qū)分史料的類別以及區(qū)別史料中的史實與觀點,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鑒別能力,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提高。
二是論證評價能力。在分析完第一段史料后,一學生就接受了潘恩的論證,對于這一突發(fā)情況,這位美國教師及時糾正了學生思維的誤區(qū),讓學生明白:孤證無以立,學生要客觀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就應該學會比較不同觀點,所以教師在選擇史料時應該注意史料的多樣性,單一史料只能起“說明”作用,要發(fā)揮史料的“論證”作用必須引用兩則以上的且觀點對立的史料,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隨后,該教師讓學生假裝回到1776年的情境中,展示支持效忠英國的一方的觀點,在學生陷入兩難困境之時,他引導學生回憶之前的汽車廣告,從而使學生自己意識到:要正確評判一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作為論據的史料必須具有真實性、可靠性和多元性。真實是證據的生命,不真實的證據是偽證,無法起到證據證明的作用。⑥多元性是基于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史料教學中選擇史料的標準,單一史料只能說明結論,卻無法通過論證得出結論。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論證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提供不同角度、不同立場的史料。多元的史料、多樣的觀點并不是為了造成學生的思維混亂,而是為了盡可能還原歷史紛繁復雜的本來面目,使學生在分析比較不同史料的過程中,提高自己多角度、辯證全面評價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能力。
總之,在常規(guī)史料教學課堂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需要選擇多元化史料,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分析解剖,一方面幫助學生批判性地思考:該史料是屬于一手史料還是二手史料?史料中哪些是屬于史實哪些是作者的觀點?該史料的背景與作者動機是什么?有無與之相反的史料?有無與之類似的史料?另一方面使學生明白孤證無以立,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結論,要得到盡可能客觀的評價判斷,需要學會多角度辯證全面地看問題。通過如此的史料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史料鑒別能力和論證評價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精神氣質。
參考文獻:
著作:
[1]谷振詣、劉壯虎《批判性思維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武宏志、周建武《批判性思維——論證邏輯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文獻:
[1]劉立新《歷史教學應提倡批判性思維》,《歷史教學》,2008年第11期。
[2]趙亞夫《批判性思維決定歷史教學的質量》,《課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2期。
[3]鄭耿標(編譯)《將批判性思維技能教學融于中學歷史中——<美國革命的根源>單元教學案例》,《歷史教學》,2010年第17期。
[4]姚景祥《從史前時期的課程內容談歷史教學中證據使用的方法》,《歷史教學》,2014年第17期。
注釋:
①Ennis,R.Critical thinking:a streamlined conception.Teaching Philosophy,1991,14(1):p.6.轉引自:谷振詣、劉壯虎《批判性思維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頁。
②武宏志、周建武《批判性思維——論證邏輯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4-8頁。
③劉立新《歷史教學應提倡批判性思維》,《歷史教學》,2008年第11期,第6頁。
④趙亞夫《批判性思維決定歷史教學的質量》,《課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2期,第75頁。
⑤該案例選自鄭耿標(編譯)《將批判性思維技能教學融于中學歷史中——<美國革命的根源>單元教學案例》,《歷史教學》,2010年第17期,第65—71頁,筆者對此案例稍作了修改。
⑥姚景祥《從史前時期的課程內容談歷史教學中證據使用的方法》,《歷史教學》,2014年第17期,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