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素娟
【摘要】語文教學應當重視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閱讀是發(fā)展思維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筆者以安徽省馬鞍山和縣教研室的章孝麗老師執(zhí)教的《孔子游春》為例,談如何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關鍵詞】情境創(chuàng)設 畫面想象 文本聯(lián)想 言語實踐
在2015“年泰州市義務教育六年級語文學業(yè)質量測試”中,節(jié)選的短文《爺爺逼我讀兩本書》,第2題“說說《日用雜志》是一本怎樣的書?”學生處理、統(tǒng)整信息的能力不強,好多學生不能對文中的多個信息進行統(tǒng)整,關注其一,而忽略其二,得分率為60%;第4題“而今,我的座右銘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它的意思嗎?”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停留在表面的感知,缺少深層的理解,很少有學生能進行由此及彼的思考,得分率僅為65%;第6題“爺爺逼我讀兩本書,一本詳寫,一本略寫,為什么?”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偏重于內容的理解,缺少對表達的關注,學生利用文本信息解決相應情境問題的能力不強,得分率為62%。
以上的數(shù)據顯示,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容樂觀,學生的閱讀水平存在差距,特別是體現(xiàn)在思維能力方面。如從結果探究原因的因果分析,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抽象概括失分較多。
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離不開思維的訓練。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級)強調,語文教學應當在重視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閱讀是發(fā)展思維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然而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教學時,我們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通過提問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教授一些思維的方法。如我們在教學時經常讓學生通過找關鍵詞句來理解句子的意思,讓學生在閱讀時寫下自己的閱讀體會和收獲。然而在交流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沒有提高,他們的思維并沒有深入。大多數(shù)學生只能抓住句段中的一兩個關鍵詞,隔靴搔癢,膚淺地談著自己的感受,并未能由淺入深,關注到其掩藏于內的思想情感。甚至還有學生只會摘讀文中的句子,鸚鵡學舌;或是無從下手,一言不發(fā)。
究其原因,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教師在訓練的時候有要求沒方法,有方向沒路徑。具體地說就是我們知道應當要重視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卻不知道應當采用什么方法訓練。我們雖然也會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如聯(lián)系上下文、抓關鍵詞、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等,但事實上學生只是明白了一些概念性的術語,根本不知道該循著何種路徑展開思維。
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情理皆佳的文章,適合訓練學生的思維。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具體的材料教授思維方法,訓練學生的思維。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孔子游春》中“孔子論水”這一段落是課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通過這一段的學習,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在教學時,我們出示“孔子論水”這段話讓學生邊讀邊想,從這段話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把你的收獲寫下來。在巡視和交流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寫的往往只是“孔子是個有智慧的人”“水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孔子借助水來教育弟子”等標簽式的體會,缺乏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仔細分析學生的回答,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這些回答只是將課文的語言變成了自己的語言,學生只是站在文本的外面憑借自己粗淺的感受來回答。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提高的學習,這樣的理解是沒有質量的理解。
在第七屆“七彩語文杯”華東四省小學語文協(xié)作交流暨優(yōu)質課評選活動中,來自安徽省馬鞍山和縣教研室的章孝麗老師執(zhí)教《孔子游春》,讓我們耳目一新。章老師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入手,為學生提供思維路徑,用變抽象思維為直觀想象的方法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走近孔子,進而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這段話蘊含的哲理。
師:同學們,水對于我們來說是平常的,我們和水都有哪些接觸?
生:我們要喝水,洗衣服、做飯等都要用到水。
師:我們人類離不開水,還有哪些動植物也離不開水呢?
生:魚離不開水,樹木離不開水……
師:是呀!這世間的萬物都離不開水。我們天天和水接觸,對水很熟悉,因此水對于我們來說就是——
生:(齊說)司空見慣。
師:古人說過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對于我們來說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而對于孔子來說卻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他從水中看出了什么?再讀課文第八自然段。
生:(讀后回答)孔子看出了水的品行,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
師:是呀!司空見慣的水在孔子眼里卻能看出如此深奧的道理,可見孔子是個充滿智慧的人??鬃邮窃趺纯此哪兀空n文中有一段描寫孔子看水的句子。(指名讀)
生:“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靜,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瀾起伏?;顫姎g快的泗水從大山中滾滾而來,又不知疲倦地奔騰而去,孔子動情地望著泗水河,陷入了沉思。”
師:孔子一定不只是看到了奔騰的泗水,他的眼前一定出現(xiàn)了很多的畫面,頭腦中聯(lián)想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甚至很多的句子,同時還明白了很多的道理。請你細細地品讀第八小節(jié),想一想你讀出什么畫面,聯(lián)想到哪些人物和事情,又明白了哪些道理?把關鍵詞寫下來。
(生細讀課文,邊讀邊做批注后交流。)
生1:“從水穿山巖,鑿石壁……”這句話中看到水朝著自己既定的目標一直向前,在面對巖石的阻擋時毫不放棄,堅持不懈地沖擊著,最終將山巖穿透。由此我聯(lián)想到了滴水穿石的故事,想到了李時珍、齊白石他們靠著頑強的意志最終獲得成功。我還懂得了無論做什么事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成功的。
師:司空見慣的水,有志向,讓我們肅然起敬。將“水”改為“你”,一齊讀。
生2:從“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這句話中,我仿佛看到了春雨滋潤萬物,小草鮮花在水的滋潤下變得生機勃勃,鮮花盛開。我聯(lián)想到我的媽媽,她和水一樣為了我們的成長默默地付出。
師:提到母親,我們必然懷著怎樣的情感?帶著感激,讀。
生3:我從古詩“半畝方塘一鑒開”看出水很清澈,從“九曲黃河萬里沙”“飛流直下三千尺”中看出水沒有一定的形狀。
師:是呀,或方或長,邊讀邊想象畫面。
生4:萬物入水……水把臟東西洗干凈,就像老師一樣,改掉我們的缺點。
師:讀一讀這句話,勉勵章老師。大庇天下學生俱善美,乃我等之志。
學生將文本與已有知識,如名言、警句、古詩、成語以及學過的課文結合起來,與生活積累結合起來,與入情入境地誦讀結合起來,教師為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設了情境,提供了路徑,所以他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豐富、深刻,表達變得靈動。由此,我得到啟示,課堂教學中,我們要:
一、讓思維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變得活躍
李吉林老師說過:知識是在情境中產生的。只有在情境中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能從自己已有知識中找到生長點,他們的思維才能被激活,才會產生學習的動機。讓學生回想一下在平常生活中都和水有過哪些親密接觸,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識經驗。水是大家熟悉的事物,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在討論中自然進入了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教師繼續(xù)追問,除了我們平常生活離不開水以外,還有哪些地方也離不開水?這時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了,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水在大自然中的種種作用。此刻的學習不是被動的回答,而是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
二、思維在畫面想象中變得豐富
小學生處在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但是以直觀思維為主。根據他們思維發(fā)展的這一特點,在教學時讓學生通過讀句子、想畫面,就降低了讓學生直接從抽象文字到理解含義之間的難度。讓學生通過讀句子想畫面這一過程,可以促進學生的想象變得豐富,他們頭腦中會出現(xiàn)如“水像母親一樣滋潤萬物”的畫面,“滴水穿石”的畫面,“水奔流向下”的畫面,“水清澈見底”的畫面……這些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不斷涌現(xiàn),他們在想象畫面的同時,內心也體會到發(fā)現(xiàn)的快樂。
三、思維在文本聯(lián)想中變得深刻
如果學生的思維僅僅停留在畫面上,那么他們的思維將不會深入發(fā)展,他們將無法學會將平時積累的語言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中,進而也就無法促進他們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在學生想象畫面的基礎上,教師提出讓學生過的名言、警句、古詩、成語以及課文進行表達,打通了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沉睡的知識轉變成思想體會及語言能力,思維變得深刻,表達變得順暢。
四、思維在言語實踐中變得靈動
學生的思想發(fā)展最終的表現(xiàn),不是停留在的語言表述別人的觀點,而是能從別人的語言、思想中產生自己獨特的思想,彰顯具有鮮明特點的靈動思想。正如這一課“孔子論水”只是孔子的思想,聯(lián)想到別人的名言也只是別人的思想,我們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從中產生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在教這一課時,我還引導學生談討論,你從這段話中明白了什么?學生通過了想象畫面到聯(lián)想名言故事,再到談自己的收獲,步步深入,思想變得深刻而而且彰顯了自己的個性。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學習的疑難點、思維的發(fā)散點,緊扣文本的關鍵點、空白點,巧設情境,引領學生思考,啟發(fā)學生想象,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不僅學會文本的知識,而且掌握學習的方法,提升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從文字到畫面,再從畫面到語言,最后從語言到思想,引導學生探尋一條適合自己思維發(fā)展的最佳路徑。學生循著這樣的路徑步步深入,最終習得思維的方法,達到理想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朱自清:《朱自清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葉圣陶:《葉圣陶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4]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