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梅
【摘 要】把教材作為解讀對象,教師要基于成人、教師、學生三種眼光來吃透教材。教材大到整體結(jié)構(gòu),小到圖文細節(jié),無不蘊含著編者意圖及教學策略。因此,教師要養(yǎng)成研讀教材的良好習慣,讀懂教材確定教學目標,讀懂教材明晰教學策略,讀懂教材反思教學得失,切實提高常態(tài)課教學質(zhì)量,實現(xiàn)“用教材教”的基本課程理念。
【關(guān)鍵詞】教材解讀 教學目標 教學策略
把教材作為解讀的對象,教師要基于三種眼光。第一種成人眼光,教材中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是成人;第二種教師眼光,教師看待數(shù)學問題重點是如何轉(zhuǎn)化為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最終轉(zhuǎn)化為學生的學習方法;第三種學生眼光,站在學生的角度,遵循的不是“教師邏輯”,而是“學生邏輯”。通過調(diào)研聽隨堂課、教研活動聽試教課、校本教研聽常態(tài)課等,發(fā)現(xiàn)教師備課習慣于換情境、改材料、變例題等。很少意識到教材內(nèi)容的重要性,缺乏研讀教材意識,疲于尋找課件及相關(guān)素材,課堂效果不盡人意。教材大到整體結(jié)構(gòu),小到圖文細節(jié),無不蘊含著編者意圖及教學策略。因此,充分解讀教材,準確領(lǐng)會教材編寫意圖,是實現(xiàn)“用教材教”課程理念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常態(tài)課教學質(zhì)量的有力保證。下面是“認識人民幣”一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一、教學過程
【片段一】
1. 繪本閱讀《錢是怎么產(chǎn)生的》。(時間5分鐘)
2.新課學習。
(1)出示一組人民幣。
師:這一組人民幣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都有毛主席。
生:都是紙幣。
生:有些有橫線,有些沒有橫線。
生:有些是紅色的、有些是綠色的。
……
然后教師用紅色線條框出“中國人民銀行”并圈出“國徽”圖標,再次讓學生回答每張紙幣上有什么。
生(齊讀):中國人民銀行 、國徽。
于是教師歸納共同點是:都是中國人民銀行統(tǒng)一發(fā)行,都有國徽,所以我們要愛護人民幣。
此時,聽課老師才明白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進行思想教育,顯然目標定位是對的,教什么是知道的。
【思考一】怎么教?
教師以“中國人民銀行統(tǒng)一發(fā)行”“國徽”作為材料來教育學生要尊重人民幣、愛護人民幣。這是解讀教材的第一種“成人眼光”,這樣教學“人民幣”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以成人的高層面的理解是可以的,但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根本沒有這些概念。任教老師有沒有很好地去研讀教材。
第一幅圖女孩子買書一共花了多少錢,第二幅圖男孩子買碰碰船票,第三幅圖阿姨買晚報,第四幅圖姐姐與存錢罐,小精靈說“買東西用到人民幣,我們要愛護人民幣”。教材編者考慮問題比較切合學生的實際,以解讀教材第三種“學生眼光”來思考問題,對知識進行了教材化的重組,作為教師還要進行以“教學轉(zhuǎn)化”為目的的二次重組,站在學生的角度,遵循“學生邏輯”進行教學。
【片段二】
師:小朋友,課前我們已經(jīng)認識學習單上的人民幣。
(1)出示1元紙幣:這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
(2)出示1元硬幣:這又是多少?
(3)兩個都是1元,有什么不同?(紙幣,硬幣)
(4)出示1元、1角、1分硬幣,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出人民幣的單位。(板書:元,角,分)
(5)這么多人民幣,你有什么辦法記住它?
生:看單位和數(shù)字。
【思考二】怎么問?
這一教學片段教師是為了引出課題,并沒有展開記憶人民幣教學。像“這么多人民幣,你有什么辦法記住它”這樣的問題比較隨意,學生對于教師的隨意提問可以選擇不回答,久而久之,學生會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隨性的行為,難以專注、認真地投入學習。課堂提問教師需要慎重,課前能認真思考備課的教師才能上出有思考力的課堂,才能培養(yǎng)出有學習力和責任感的學生。
【片段三】
學習元、角、分之間的進率。
(1)1元、1角、1分這三個硬幣的面值一樣大嗎?你能給它們排排隊嗎?
生:元比角大,角比分大。
(2)1元有多大,有2個1角那么大嗎?
生:1元=10角,10角=1元。
師出示下圖:
(3)要求數(shù)出10張1角換1元。
(4)買1元的東西怎么付錢?(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生:5角+5角=1元。
生:2角+2角+2角+2角+2角=1元。
生: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元。
生:2角+2角+2角+1角+1角+1角+1角=1元。
有一位學生沒舉手,也沒經(jīng)老師邀請冷不丁地問:1個東西要10角,我?guī)?元可不可以買?(教師沒有理會,繼續(xù)自己的課堂教學)
師:通過觀察,你發(fā)現(xiàn)什么?
生:都是1元。
生:都是10角。
師:10角換1元。
【思考三】要什么?
知道1元=10角,10角=1元,是學生這一節(jié)課要掌握的一個基本目標,但不應(yīng)該僅僅是記住,因為學習認識人民幣不僅僅是為了滿10角去換1元,或者說拿1元換10角的技能考試,真正的價值在于體會人民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上У氖怯袀€學生冷不丁冒出一問:1個東西要10角,我?guī)?元可不可以買。教師沒理采,課后從老師那里了解到這孩子很聰明,反應(yīng)比較快。那么這么聰明的孩子會有這樣的問題,一方面說明他對價值對等有所感覺;另一方面說明教師對進率教學的目標是欠缺的。真正明白等價互換是很有必要的,必須通過買賣與實物交換體會價值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