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 要:隨著語文考試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據(jù)了中學語文的半壁江山。但作文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在語文教學中,對教師而言,最難教的是作文;對學生來講,最難寫的也是作文。尤其是學生,對作文存在著自卑、厭煩、畏難心理,把作文當成一個包袱,消極應付。這種心理,嚴重影響了作文成績的提高。下面是我近年來在作文教學所作的有益探索,盼能起引玉之效。
關鍵詞:作文教學 教學改革 教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件事,先要愿做,有興趣做,才可能積極去做和認真去做。因此,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成績先要從培養(yǎng)作文興趣,激發(fā)作文動機入手,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被動寫”為“主動寫”,“害怕寫”為“喜歡寫”,使作文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樂趣。
一是把握標準,不吝嗇分數(shù)。作文得低分,這是影響學生作文積極性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批改作文時,“分”摳得很緊,學生辛辛苦苦寫過一篇文章,能得個七十分就了不起,有的學生甚至一學期都沒有作文能得60分。之所以低分,主要是教師把握標準存在誤區(qū),習慣用成人文章的標準去衡量,把學生的作文當文學作品看待,把大綱中作文的總體要求最終目的作為統(tǒng)一標準去評價不同年級學生的作文,教師應拋棄這種片面認識,正確把握中學生作文的評分標準。不要吝嗇分數(shù),只要達到了本年級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好作文,就要給較高的分,以幫助學生增強寫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積極性。
二是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成功感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它能滿足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高層次需要,激勵學生寫好作文。反之,如果一個人辦事總是感受不到一丁點成功的體驗,再堅強的人也難免喪失信心,何況是中學生。教師要想辦法積極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例如:編印一本班級作文集,讓每個學生都有作文入選,都能品嘗一下“發(fā)表”作品的喜悅;按作文能力分組進行競賽,讓更多的學生都有獲獎的機會;摘一些單項或片斷的作文練習,讓較差的學生也有更多的可能獲得成功。
三是表揚強化,使后進生增強信心。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正確的評價和適當?shù)谋頁P,能夠強化學生正確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作文從整體上講,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優(yōu)秀的,符合文章要求的還比較少。教師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學生作文中的缺點,不能成天只對學生講這里寫得不行,那兒寫得不好,說得一無是處,這樣,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作文難和怕作文的心理。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表揚強化的重要作用,善于發(fā)現(xiàn)和抓住學生作文中的每一優(yōu)點和微小進步,哪怕是一個好句子一個用得合適的詞語,一項新鮮的材料……及時給予表揚肯定,鼓勵繼續(xù)發(fā)揚。只要作文有了好的方面,就進行表揚鼓勵,這樣不斷強化使優(yōu)點鞏固堅持,缺點就會相應減少,不僅使學生逐漸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能使學生增強自信心、自尊心,為寫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動力。
四是多加肯定,少點批評 。我們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應盡量肯定他們的優(yōu)點,用委婉的話指出不足之處。大家都知道,春秋時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優(yōu)點是很有才華,他的缺點是貪財。鮑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華而重用他,讓管仲在齊國的爭霸事業(yè)中一顯身手,使齊國得以九合諸侯,雄極一時。如果當時鮑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點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齊國會有后來的成功嗎?同樣,在作文中,有些學生的習作并不見佳,但在用詞、組句等方面有一點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也應多給予贊美,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的興趣。否則,教師若是把學生作文評得一無是處,這不僅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而且打擊了他們的寫作興趣,以為寫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難以“登堂入室”。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學生作文程度差異明顯,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總有那么一些同學的作文讓老師都拍案叫絕。稍作了解,便會發(fā)現(xiàn),這些同學之所以“會寫”,完全緣于他們已養(yǎng)成了良好的寫作習慣。那么,應該養(yǎng)成哪些良好的習慣呢?一是養(yǎng)成用心說話說真話訴真情的習慣。目前,在同學的作文中,存在著比較普遍的虛假現(xiàn)象,寫進作文中的人三是表揚強化,使后進生增強信心。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正確的評價和適當?shù)谋頁P,能夠強化學生正確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作文從整體上講,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優(yōu)秀的,符合文章要求的還比較少。教師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學生作文中的缺點,不能成天只對學生講這里寫得不行,那兒寫得不好,說得一無是處,這樣,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作文難和怕作文的心理。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表揚強化的重要作用,善于發(fā)現(xiàn)和抓住學生作文中的每一優(yōu)點和微小進步,哪怕是一個好句子一個用得合適的詞語,一項新鮮的材料……及時給予表揚肯定,鼓勵繼續(xù)發(fā)揚。只要作文有了好的方面,就進行表揚鼓勵,這樣不斷強化使優(yōu)點鞏固堅持,缺點就會相應減少,不僅使學生逐漸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能使學生增強自信心、自尊心,為寫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動力。
學生作文程度差異明顯,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總有那么一些同學的作文讓老師都拍案叫絕。稍作了解,便會發(fā)現(xiàn),這些同學之所以“會寫”,完全緣于他們已養(yǎng)成了良好的寫作習慣。那么,應該養(yǎng)成哪些良好的習慣呢?
一是養(yǎng)成用心說話說真話訴真情的習慣。目前,在同學的作文中,存在著比較普遍的虛假現(xiàn)象,寫進作文中的人方面培養(yǎng)學生自改的能力。
怎樣批改作文?首先要讓學生清楚批改什么。簡單的批改可只提五條要求,一是格式是否正確,二是卷面是否整潔,三是是否有錯別字,四是是否有有病句,五是標點符號錯誤。學生批改水平提高后再提五條要求,一是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鮮明、集中,二是看文章的選材,三是看文章的結(jié)構,四是看表達方式,五是看語言是否簡練、通順、準確。具體如何運作,每個老師都能說出個一二三四,在此不再贅述。
學生互相批改作文的好處,也是五條。一是能使學生不僅準確記住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越來越深刻。他會指導別人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自然也增強了自己的寫作能力。二是容易發(fā)現(xiàn)、學習別人的長處。別人的缺點短處,自己引為戒鑒,也是好事,學生的思想多了一個相互交流、開放的機會。三是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每次又都抽簽換人,批的人有新鮮感,有興趣。每位同學的作文,每次又都換一位同學批,看不同的同學對自己的批語,當然也有新鮮感。這種新鮮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批改作文的興趣和看別人批語的興趣。四是批改作文時,學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進入教師的角色思考問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換能力,促進學生心理走向成熟。五是教師只抽查翻閱一部分同學的批改結(jié)果,在短時間內(nèi)看多篇作文,有利于教師比較思考,且保持較濃厚的閱讀興趣,容易激發(fā)教師的智力潛能與創(chuàng)造潛能。還可將節(jié)省的大量用筆批改的時間,用于研究學生心理,研究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教書育人的效率。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老師只要讓學生先產(chǎn)生興趣,再養(yǎng)成習慣,然后自己批改,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貌似“老大難”的作文就會成為“小兒科”。各位同仁,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