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紀茹+韓棟+孫榮秀
【摘要】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很多,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每一個教師的責任。本文以普通話教學為例,闡述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關鍵詞】普通話教學 高職學生 人文素質
什么是人文素質教育?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高校文化素質教育重點是指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比宋乃刭|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教育,使受教育者學習人文知識并將其內化為一種品質。其核心就是解決“如何做人”的問題,讓人形成正確的行為態(tài)度,能夠正確地處理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在校生整體人文素質狀況令人堪憂。從院校層面講,很多高職院校更為注重學生專業(yè)知識及能力的培養(yǎng),注著其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能力,忽視或減少學生人文知識方面課程的開設;從學生層面而言,一些學生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缺失,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淡薄,人生理想及目標不明確,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感悟力缺乏;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美育知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缺乏等。
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漢語文教師,就自己所擔任的一門普通話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結合授課內容,我們主要是以下幾方面做起。
首先,在開篇第一堂課,給學生提出上課要求和本課程結束要達到的目的——其一,順利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其二,糾正發(fā)音錯誤和日常生活中一些常用詞語的誤讀。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對于我們母語的使用不規(guī)范,聲韻調錯誤,甚至有的領導在大會講話時也是錯別字連篇,引起聽會者的陣陣嘲笑,領導本人并不介意,以為是小事一樁,不必小題大做。
教師設計課堂練習,給出常用詞“因為 教室 質量 挫折 潛力 脂肪 焗油 熏陶 矩形 脊梁 清楚 盡量 處理 惡劣 卑鄙……”,這些詞語沒有生僻字,而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但沒有一個學生能夠全讀正確。通過練習讓學生認識到經常讀錯別字不是小事,規(guī)范使用我們的母語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是熱愛祖國的體現,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的體現。
其次,圍繞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幾個相關問題,談到語言文字工作不是單純的說好普通話,還包括寫好規(guī)范字。所以在教學中不僅注重規(guī)范學生的語音,還強調規(guī)范漢字的范圍及其規(guī)范書寫的重要性。比如,從正確的握筆姿勢說起。現在很多高職學生不會握筆,拿起筆不會寫字,寫出來錯別字不斷,字形好看者更是寥寥。學生很認真地按照老師的示范姿勢糾正,因為這是寫好字的前提,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盡管現在很多時候是機打文件,但是書寫規(guī)范的漢字也是學生基本的人文素質的體現。
講到規(guī)范漢字,我們通常采用排除法,以具體例子分析什么是規(guī)范漢字,在書寫時要用心和細心,首先要寫對寫規(guī)范,其次再說寫好看。
第三,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語音知識,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比如講到聲調,是我們漢語所獨有的,抑揚頓挫,是普通話的神韻,使學生熱愛母語,規(guī)范使用母語。舉例子,一個美國姑娘來中國學習漢語時,不能區(qū)分“問路”還是“吻路”鬧的笑話,學生們在笑聲中深深體會到聲調的表意功能,體會到我們普通話的音律美,從而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獨一無二,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四,朗讀優(yōu)秀作品,體會普通話的節(jié)律,感受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在講清普通話水平測試項朗讀的要求及評分標準之后,重點講解普通話的節(jié)律,讓學生掌握朗讀的要領。音頻播放播音員范讀的作品,讓學生不只是聽規(guī)范的讀音,更要去感受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比如《白楊禮贊》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蘇州園林》感受我國園林建筑之美;《讀書人是幸福人》品味讀書帶給我們的幸福感……聽完范讀,學生自己根據要求讀作品,規(guī)范語音、把握節(jié)律的同時進一步體會和理解作品的情感及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種滲透,慢慢的積累和沉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五,注重說話訓練,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雖然普通話水平測試時的說話項是狹義的,但是在講課時我們首先讓學生了解廣義的說話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不會說話的人,要么口齒不清、顛三倒四,要么啰哩啰唆、缺乏條理。說話之要義在于重內容,合邏輯和有文采,有的說,說的對,別人愛聽。
從分析話題入手,30個說話題目,都是跟自己的生活有關。題目本身就蘊含著深深的人文情懷,比如“我喜歡的節(jié)日”、“我知道的風俗”,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很多,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等等,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有著不同的慶祝方式。我國又是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又有著不同的風俗,課上分組練習,同學們介紹各自所了解的風俗,分享中華大家庭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練習了說話題目的同時還學習了更多的知識。再比如“談談個人修養(yǎng)”、“談談對環(huán)境保護的認識”,這類話題設計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做法,談談個人修養(yǎng)方面的成功及不足,自己對環(huán)境保護做了些什么等,在冥想內容和組織語言時反思自己曾經的所為,分析評價現實生活中正確的做法和不好的現象,同時也就能夠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標等。
各小組推薦學生代表,指定“談談個人修養(yǎng)”、“談談對環(huán)境保護的認識”、“我喜歡的節(jié)日”等話題進行說話練習,根據學生說話情況,老師按評分標準點評,并分析內容,讓學生感受其中的人文素養(yǎng)情節(jié)。通常在進行到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從學生們交流的內容及交流之后的態(tài)度表情來看,大家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說話3分鐘的漫長時間,還能感悟到話題內容所表達的人文精神,愛祖國、愛生活、愛環(huán)境、愛集體、愛家人等。
在大學教育階段,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主要方法是通過開設一些人文課程,如大學語文、現代應用文寫作、影視欣賞、普通話等,學習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相關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其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注重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李泓.《職業(yè)教育研究》 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