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要】評價一堂語文課,究竟從教學內容出發(fā),還是從教學方法出發(fā),各家之言大不同,得出的評論結果也隨之不同。本篇筆者試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出發(fā),以“教什么”為觀課評教的立足點,淺析教學實例《致女兒的信》。
【關鍵詞】教學內容;評課;致女兒的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觀課評教的角度不同,對于一堂課的好壞評價也隨之不同,怎樣的一堂語文課才算是好課,這是許多語文老師思考的問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涉及兩個主要層面,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如果說教學方法是一種手段或技巧,那么教學內容就是根本,如果沒有合宜的教學內容,那么無論在教學方法上玩什么花招、豎什么大旗,語文課都不可能成功。
在如何觀課評教中,王榮生教授從教學內容的角度提出了一堂“好課”的四大標準,即最低標準、較低標準、較高標準、理想標準,其中最低標準就要求“教師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分別體現在教師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教的是“語文”的內容,教學內容相對集中。[2]本文旨在借用王榮生教授觀課評教的標準,從教學內容角度探討李鎮(zhèn)西老師的《致女兒的信》。
《致女兒的信》課堂實錄及評議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教學內容1:常態(tài)的語文教學活動。沒有過多花哨的手段,直接切入,節(jié)約課堂時間。
二、克服字詞障礙
教學內容2:解決“抔”“幢”“剎”的讀音問題。
在克服字詞障礙的階段,李鎮(zhèn)西老師認為,他所以為學生不認識的字,學生不一定真的不認識,他所以為學生認識的字,學生未必真的認得。在學生提前自讀課文基礎上,李老師采用了提問的方式,選擇讓學生說,與學生構建了平等的對話關系。他平等待人的民主教學作風,不單在此處的字詞教學部分展現無遺,在后續(xù)的教學中也充分彰顯。
三、從學生感受開始進入課文的教學,提問學生的第一個感覺是什么?有什么想法?
教學內容3:李老師共對七位學生進行提問,對學生感受的提問主要落實到兩個具體話題,一是14歲的中學生有沒有想過愛情?二是與父母交流過沒有?如果有,是怎么樣交流的?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本身毋庸置疑,李老師意識到了學生感受的重要性,并尊重學生的閱讀初感,但問題的指向不夠明確,導致學生的回答以及師生的討論變成純粹的個人生活經驗的探討。
在課堂中切合生活的討論,要關注兩個問題:第一,防止提問學生數量過多,導致占用課堂時間過長;第二,防止課堂討論純生活化,脫離文本本身,導致缺乏必要的語文化。
四、教師總結學生發(fā)言,提出自己的觀點
教學內容4:李老師總結:在表述形式上,你們家長都給你們講道理,而蘇霍姆林斯基采用講童話的形式。
教學內容5:你們父母都講每個人的愛情,而蘇霍姆林斯基講的是古今中外人類共同的情感。
在課前準備階段,李老師就已意識到此節(jié)課最大的教學難點就是這篇文章很容易上成以“正確認識愛情”為內容的主題班會。為了將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不得不說李老師在這部分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他以深厚的語文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敏銳地提出了兩個語文知識:與眾不同的表達形式和人類亙古不變的深刻的“愛情”主題,并將討論引向文本本身。這是本節(jié)課一次成功的扭轉。
五、學生快速看課文,把欣賞、喜歡和不懂的語句勾畫出來
教學內容6:討論什么是愛情。
在上一環(huán)節(jié)的總結后,李老師沒有深入探討蘇霍姆林斯基如何用童話來講愛情的,而是指向“愛情是什么”的話題討論。對愛情是什么答案的追尋,李老師尊重了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同時也給出了自己對愛情的定義。但該環(huán)節(jié)的不足在于它單單只構成了學生與教師的對話,而將文本拋之腦后。
2011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并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具體到本課中,對愛情的定義,作者蘇霍姆林斯基通過特定敘述者老祖母的話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抔黃土,但愛情卻成為人類種族生命里永不衰敗的紐帶?!钡z憾的是,在本課中整個討論都圍繞師生雙方進行,忽略了文本的研讀,導致討論無效。
李老師自己在談到閱讀教學時也認為,文本也是“主體”,應該將文本作者納入閱讀過程中的主體行列。很可惜,這一環(huán)節(jié)并沒有做到。
六、上帝和大天使來到人間看到了什么?每一次的反應有何不同?怎樣理解?
教學內容7:通過提問,讓學生找到上帝在人間三次不同的發(fā)現,以使學生深入對文本的了解。
該部分李老師以學生的回答為切入口,巧妙地引導學生指出上帝三次來到人間所看見的不同之處。但如果能將該部分的語文知識明晰化,是不是可以更好呢?除了感情的遞進之外,起修飾作用的定語也可以作為一個語文知識教給學生。例如,上帝看到的美從不理解的到無與倫比的再到不可理解的,第一個與第三個修飾定語相同,言語形式上采用一種ABA結構來表達,而感情卻層層遞進。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仿寫這種結構的句子,以掌握該知識點。
七、老師向學生提問本文寫作上的問題,如寫作上的特點
教學內容8:討論文本寫作上的特點,從閱讀教學轉向寫作教 學。
該環(huán)節(jié)是李老師最失誤的環(huán)節(jié),課文的寫作特點真的只是“層層遞進”“對話”和“重復”嗎?第一,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信,文章是書信體的格式,這點在整節(jié)課中李老師都未提及;第二,這封信主要是敘述者老祖母以童話的形式在講故事,因此“祖母講故事”和“童話”構成了雙重藝術,同時整篇課文還是“信”“祖母的故事”“童話”三種文本的疊印。這層關系李老師也并未指明。
教師應一針見血地指明這種疊印的關系,并落實到學生的寫作實踐中,適當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如讓學生給弟弟妹妹講什么是“感恩”,要求學生以書信體,通過某某講故事并以童話的方式來表達。通過這種練習,學生不僅能學會書信的格式,同時也能掌握借用特定敘述者講童話故事的表達方式。
八、唱歌《浪漫的時刻》
教學內容9:唱歌。
李老師在該課堂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浪漫溫馨的歌聲中感受愛情,使學生情感達到共鳴,課堂氣氛達到高潮。但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說,這個環(huán)節(jié)并未體現任何語文知識。
九、對文章有沒有不懂的地方
教學內容10:老師為學生答疑。
在此教學過程中,李老師與魏書生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提出六步教學法,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步驟就是“答疑”。答疑是為了解決學生在學習后仍然不太理解的問題,它立足于學生自己解答疑難,學生依舊解決不了的剩余部分由老師再來解答。
十、展示蘇霍姆林斯基的照片,并為整節(jié)課收尾
教學內容十一:作者簡介。
教學內容十二:李老師將去見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讓學生如果有話想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說可以寫下來帶為轉達。
教學內容十三:李老師對自己上課經歷的回憶。
學生吟唱歌曲之后,李老師向學生展示了作者的照片,并告訴學生他將去見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如果學生有話想要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說,可以寫下來給他,幫忙代為轉達。緊接著他又與學生聊起自己的回憶,在與學生的“閑聊”之中結束了此節(jié)課。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部分,除了少量的作者簡介之外,有效的語文知識幾乎沒有。
總體來說,在李鎮(zhèn)西老師的課堂上,他與學生談自己的體會,給學生充足的空間交流讀后感受,學生可以自由的發(fā)出質疑和討論,整個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平等“對話”過程。正如李老師自己所說的,教師的價值引導體現在創(chuàng)設和諧情境,增進學生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主動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尊重中學會尊重,在批判中學會批判,在民主中學會民主。同時,他的課有一種魔力,把學生深深吸引,他的身上總有著詩人一般的激情。
然而一堂語文課,教師的教加學生的學之后,學生的語文知識和技能能否得到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否發(fā)生變化?這才是教師更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否是一節(jié)好課,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教師應該教什么。在本節(jié)課13個教學內容中,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內容與學生實際所需的聽說讀寫沾邊,而這少量的教學內容中能有效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知識更是寥寥無幾。一堂“語文課”不免有些變成“愛情主題班會”。
一節(jié)語文課,在課前準備階段,語文老師所選的教學內容要與學生聽說讀寫的常態(tài)保持一致,從教學內容出發(fā),明確自己應該教的“語文”內容,并保證教學內容正確;在實際教學階段,老師需努力使自己想教的內容與實際在教的內容保持一致,從而達到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的理想化狀態(tài)。只有這樣,才能完成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參考文獻
[1]王榮生.合宜的教學內容是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J].語文教學通訊,2005(1).
[2]王榮生,李海林.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新探·學理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李鎮(zhèn)西.李鎮(zhèn)西與語文民主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李海林.生活化與語文化——評《致女兒的信》課案[J].教師之友,2005(1).
[6]魏書生.魏書生談語文教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