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錦萍
摘 要 地方院校的轉型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是地方院校轉型過程中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NSSE問卷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一種新型的教育評估方法,其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投入性”和“高校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更好地參與”為我們提供了評估高校教學質量的新視角。利用NSSE問卷對南京曉莊學院在校學生的學習投入進行調查,嘗試找出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的因素,有助于學校進行進一步的課程體系、評價體系以及改善師生關系的改革。
關鍵詞 應用型大學 學習投入 NSSE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2.004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upgrade the learning input of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or College to upgrade teaching quality. This paper based on NSSE-CHINA survey questionnaire, combined with field interview, analysis the learning input for, we found the difference of learning input in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and other place Colleges. We also attempt to find factors effect learning input, then proposed recommends on further courses system reform, evaluation system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lationship improving.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learning input; NSSE; teaching quality
0 引言
從 2014 年開始,國務院正在通過一系列政策引導一大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并且已經開始了應用型大學轉型的試點工作,江蘇有多所高校面臨這次轉型。盡管西方國家很早就出現對于高校的分類,但是西方的分類是建立在社會對各種人才充分的尊重的基礎之上,而我國現階段明顯還存在著對于技工類人才的不重視現象,對于這樣的“貼標簽”現象,對于面臨轉型的學校而言,勢必是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
然而對于高等學校而言,教學質量是根本,只有擁有較高的教學質量,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保持核心競爭力。如何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我國乃至整個世界共同關注的課題,早在十幾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不無憂慮地概括“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高等教育,實際上都處于危機之中”。如何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就不得不談到高等教育的評價標準,過去對高等教育的評價主要關注外部資源的投入,例如我國“985”“211”院校,但近年來,國際教育評價體系開始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過程為重點、以學習經驗和產出為基準的大學質量評價和監(jiān)控體系,如英國的全國大學生調查、美國的大學本科生學習性投入調查、澳大利亞大學本科生學習性投入調查等。①新的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的建立對于地方應用型大學而言,事實上也帶來了機遇,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是應對應用型大學轉型嚴峻形勢的唯一途徑。
對于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問題的思考,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學生學習投入的現狀,找出影響學習投入的因素,才能“對癥下藥”,因此,本文采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全美NSSE調查中心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fā)的NSSE-China調查量表對南京曉莊學院在校學生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對教師進行訪談,根據調查的結果,分析影響地方應用型大學學生學習投入的因素,對地方應用型大學的建設提出建議。
1 基于NSSE-China的調查情況分析
南京曉莊學院是2000年3月為進一步實施南京市“科教興市”戰(zhàn)略,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由原南市京師范??茖W校、南京教育學院、南京市曉莊師范學校組合新建而成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屬于國務院倡導應用型大學轉型之列的高校之一。
本次調查在校內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257份,回收率86%,有效問卷252份,有效率為98%。其中來自本科班198人,專轉本班54人;男生76人,女生186人;一年級87人,二年級60人,三年級85人,四年級20人;通過樣本與總體進行匹配檢驗,從班級類型、性別和年級三個維度與總體樣本的一致性,除了大四的學生由于在校人數相對較少,有些偏差外,另外兩個維度都與總體一致。
將獲取的數據在兩個維度上進行了分析對比,一方面,我們關注南京曉莊學院的學生學習投入與全國地方院校的平均水平的差別;另一方面,我們關注南京曉莊學院不同的學生類別之間學習投入的差別。
1.1 與全國地方院校的對比分析結果
通過與全國地方性院校的對比分析(表1),我們發(fā)現,曉莊學院在學術挑戰(zhàn)(LAC、學習的主動性和協作性(ACL)及支持的校園環(huán)境(SCE)三個指標上與國內地方性院校②均存在著顯著的差距(P<0.001),但差異較?。‥ffect size>0.2);在師生互動(SFI)環(huán)節(jié)上,南京曉莊學院與全國地方性院校沒有顯著的差距(Effect size<0.2);而在豐富的教育經歷(EEE)方面,南京曉莊學院領先于全國地方性院校的平均水平,且差異較大(Effect size>0.8)。通過上述的t檢驗及效應大小檢驗,發(fā)現南京曉莊學院在學術挑戰(zhàn)(LAC、學習的主動性和協作性(ACL)及支持的校園環(huán)境(SCE)建設上仍存在著較大的改進空間。如何圍繞著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進一步提升教研質量,還應該探究影響差異的因素,因此,我們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每一個指標上的內部對比。
1.2 不同類別學生之間的對比分析結果
將參與調研的學生按照不同年級、班級、性別和家庭來源進行分類后比較發(fā)現,不同類別的學生的學習投入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具體分析如下(分析結果見圖1):
(1)不同年級之間的比較。將四個年級的五個指標進行對比,發(fā)現各年級之間存在差異,但差異性不大,但在學習的主動性和協作性(ACL)上和師生互動(SFI)上,四年級的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對于學習的主動性和協作性,筆者認為四年級的學生面臨著市場的選擇,更加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希望能夠利用在校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以適應市場需求;對于師生互動的增加,筆者認為到了四年級,學生的學習量大幅度減少,開始進行社會實習和畢業(yè)論文寫作,因此與老師的互動也相應增加。
(2)不同班級類型之間的比較。按照學生的來源,我們將在校學生所在的班級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普通本科班,二是轉本班級,通過對問卷的分析,可以看到轉本班的學生在學術挑戰(zhàn)(LAC)上的均值明顯高于普通本科班,NSSE的問卷中LAC的題項中類似“應用理論或者概念到實際問題中或者新情景中去”能夠將轉本學生和普通本科學生進行區(qū)分,轉本班的學生在??齐A段非常重視實踐類課程,學?;蛘呓處煏浅V匾晫嵺`團隊的建設,因此,這部分學生更能夠積極思考,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3)不同性別之間的比較。將不同性別學生的學習投入性進行對比,發(fā)現在南京曉莊學院,男生的師生互動(SFI)和支持的校園環(huán)境上(SCE)指標上,明顯高于女生。曉莊學院的男女生占比懸殊很大,在題項的設計上,這兩個指標更著重與學生于老師的互動頻率以及學生感知到的教師或者輔導員對其的關注,在占比懸殊較大的校園環(huán)境中,老師的關注點可能適當向男生傾斜。
(4)不同的家庭來源(包括地點、父母職業(yè))之間的比較。對學生的家庭來源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生源地為城市的學生在學術挑戰(zhàn)(LAC)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ACL)和師生互動(SFI)上要高于生源地是農村的學生;在學術挑戰(zhàn)(LAC)上,來自知識分子家庭的分值明顯偏高;在師生互動(SFI)和支持的校園環(huán)境上,來自干部和知識分值分子家庭的分值明顯偏高;從這一組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學生的家庭來源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投入的大小(如圖1)。
2 地方應用型大學提升教研質量的路徑探討
通過上面的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性別、家庭背景、不同的班級和年級特征都對學生的學習投入產生影響,因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的關鍵在于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調動。
2.1 調整更合理的課程設置
通過分析,我們看到,轉本的學生由于在??齐A段實踐教學的課程較多,因此,學術挑戰(zhàn)(LAC)上的均值明顯高于普通本科班,應用型大學的建立并不意味著不需要研究,而是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發(fā),因此課程的設置應該根據社會需求學生具備怎樣的能力來進行設置。社會需求的是具備創(chuàng)新、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作為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曉莊學院要追求國內一流院校的教學科研目標肯定是不科學的,應該根據自身的發(fā)展目標調整理論課和實踐課的課時比例,加強實踐課程的建設,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社會資源,比如采用校地合作的方式,調用企業(yè)的資源包括企業(yè)的高水平的工程師、企業(yè)的管理實踐等進入校園中,讓學生能夠在校園中提升實踐能力。
另外,應用型大學意味著不是專業(yè)決定高校培養(yǎng)何種人才, 而是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決定了高校應當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③基于社會對學生綜合性能力的需求,應該打破院系之間的壁壘,不應該按照專業(yè)來進行課程設置,對于學生的全部課程的設置應該兼顧各個領域,以實現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2.2 制定增強師生互動的具體政策
通過上述的分析發(fā)現,不僅僅在南京曉莊學院,師生互動水平在全國的地方性院校的分值均比較低,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直接指導者,良性的師生互動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激情的動力,如何提升師生互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研究中,我們發(fā)現來自農村的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明顯少于來自城市的學生,要從本質上提升師生的互動,需要從制度層面上進行改革,制定出具體的提升師生互動的政策。因此,在學校層面,輔導員工作計劃中關于與來自不同地區(qū)學生的心理疏導應該列為一個重要的舉措。
另外,筆者認為師生互動的頻率較低,不僅僅從學生的視角去尋找原因,還需要從教師的角度去尋找原因,比如,通過對教師的訪談,我們發(fā)現,現在的學校教學區(qū)大部分設立在遠離市區(qū)的郊區(qū),老師們大部分則居住在市區(qū),往返學校耗時較長,再加上,相對于研究型院校,地方應用型院校教師的工作量普遍較大,與學生交流的時間非常有限,老師們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如果給教師這樣的課時安排,將這部分時間用于與學生的交流,學生和教師都會得到滿足。
2.3 改革教學評價體制
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和指向是人的發(fā)展,即學生應該是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核心焦點,現行的高校的評價體制關注學生的在校數,關注師生比例這些非核心的因素,盡管學校也會設置“學生評價”這樣的評估方式,貌似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但是,評價的對象只是教師,涵蓋面非常狹窄,學校提供的資源以及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建立的關系、師生互動狀態(tài)與學生的學習投入相結合形成的有機的良性系統(tǒng)才能夠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在評價體制上,應該結合NSSE的經驗,多角度進行評估。
注釋
① 史靜寰.關注學習過程,研究學習性投入[N].中國教育報,2009-11-24-10.
② 地方性院校數值參:史靜寰等,基于學習過程的本科教育學情調查報告2009.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4):9-23.
③ 葛天博.新建本科院校轉向應用型大學的構設.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5(2).
參考文獻
[1] 史靜寰等.基于學習過程的本科教育學情調查報告2009[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4):9-23.
[2] 車如山,姚捷.論應用型大學建設——基于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觀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