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倡導開展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具有探究性、開放性、科學性的特點。但是結合農(nóng)村高中學生的實際,要達到探究性學習的要求和目的,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谶@樣的實際,就開展探究活動的一些做法和體會以及遇到的一些困惑和大家做簡單交流。
【關鍵詞】新課改;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倡導開展探究性學習。所謂探究性學習,就是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在政治學習中始終用一種探究問題的眼光,積極主動、自主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并能自行提出正確解決思想、道德、法律、心理、行為、實踐等問題的恰當方法;還有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具體操作的實踐能力,探究性學習具有探究性、開放性、科學性的特點。
平心而論,合作探究學習的確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所倡導的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因為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基于學生的實際,我們對政治課堂開展探究活動真的感到很為難和困惑。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我們的學生沒有一點點的知識準備和理論支撐,大腦一片空白,什么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將問題交給學生能探究出什么結果呢?如果說有結果的話那就是浪費了時間,耽誤了教學進度,壞了老師上課的心情。但這并不是說我們的學生就不能開展探究活動。面對這樣的學生狀況,和結合政治課的學科特點,我們對探究性學習作了重新的定位(也就是說降低了要求):課前布置強制性的自主學習基礎知識的任務(課前記著一定要檢查學案自主學習情況);而在新授課堂上則以教師傳授為主,學生討論為附,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理解知識要點;培養(yǎng)學生最基本的解題技能;在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理論準備的基礎上,在習題課和復習課則強化探究活動的開展,以提高學生的再認知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
下面就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開展探究活動的一些做法和體會以及遇到的一些困惑和大家做簡單交流:
一、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的課程、課型都適合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在新授課中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適合開展探究活動;因為這些課程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密切。經(jīng)濟生活的部分章節(jié),尤其是哲學生活不太適合。所以新授課應該從實際出發(fā),適時適量有針對性地開展探究活動。能開展的開展,不能開展的則以講授為主。
二、處理或者整合探究材料應注意的幾個原則
教材中的探究材料有許多并不適合我們的學生。因此需要老師要對材料進行重新整合或者找新的材料。一般應該把握下面幾個原則:
(1)時效性原則:例如:政治生活中的探究材料有些已經(jīng)很舊,這就要求老師講課前需要上網(wǎng)查閱及時更新。
(2)貼近生活的原則:教材中一些探究活動的情景設置離我們學生的生活比較遠,探究起來會有一些困難。例如,我們在講文化生活的時候,課本里面舉了一些大中城市的文化現(xiàn)象。對農(nóng)村學生來說體會不深。對這樣的材料就可以大膽取舍,而舉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的文化現(xiàn)象。例如結合我們的實際:老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請同學們說一下具有濃郁陜北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這下好了,剛才還有些沉悶的課堂一下子炸開鍋了:安塞腰鼓:陜北民歌;剪紙藝術;陜北說書;等等。討論的氣氛可謂活躍。
三、毛驢沒人騎不行,文章沒人逼不行
前面說過我們學生的狀況,惰性強,學習無自覺性,知識儲備和理論準備嚴重不足。因此為了更有效地開展探究活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需要在開展探究活動前給學生布置一定的強制性學習任務。以哲學生活為例,學案的自主學習部分要求學生必須完成,課前老師要逐一檢查;課堂上學習的原理方法論課后要求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自己歸納。特別是要求背記。對于不按要求做的學生,必須采取必要的懲戒措施。罰抄寫三至五遍。當然這與國家教育精神相違背,但我認為對有惰性的學生采取懲戒措施非常必要。這就是所謂的毛驢沒人騎不行文章沒人逼不行。直至變被動為主動。只有這樣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論鋪墊,后面開展探究活動才能成為可能,才可以順理成章。
四、探究活動應該給學生充分考慮的時間和說話的機會
課堂上一旦開展探究活動,那么就要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要給學生鍛煉說話的機會。說錯不要緊,只要敢說,就應該鼓勵。要尊重學生的不同看法,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其目的性和實效性。
上面我談及的這些是實際教學中我們的體會和具體的做法。說實在的這樣的探究實在是一種低水平的甚至是被動的探究,無奈的探究。這樣的探究只是用來解決問題,提高分數(shù)的,不是用來發(fā)現(xiàn)問題的。
最后我想說的是自新課改以來,我們學別人學了不少。學習是必要的,學的是內(nèi)容,而不應是形式;學習的應該是理念和精神,而不應該是具體的某種模式。我們需要改變,但真正需要改變的不是老師而應該是學生。而造成學生目前現(xiàn)狀的根源卻在社會,要改變似乎很難。如何高效課堂如何合作探究.我們還處在起步摸索階段。以上是個人的一些粗淺的做法和看法,愿與大家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