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靜 羅燕娜 李旭東 趙 亮 張愛萍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新疆五家渠831300)
雙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是典型的草腐性真菌。新疆農副產品原料豐富,閑置日光溫室較多,使得雙孢蘑菇產業(yè)已逐漸成為當?shù)剞r業(yè)結構調整的支柱產業(yè)。
目前,新疆主要利用種植蔬菜的日光溫室進行改造后生產雙孢蘑菇,菌包主要來自新疆九鼎天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健源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等加工廠,栽培的品種有A15、W192、As2796等。但菌種供應主要來自內地,部分菌種仍由國外控制生產。菌種是雙孢蘑菇產業(yè)鏈的首道關鍵環(huán)節(jié),其質量好壞和成本高低直接決定了栽培成敗。筆者在進行各類試驗、示范及生產調研的基礎上,較為系統(tǒng)地總結出我區(qū)雙孢蘑菇的三級菌種生產關鍵技術,旨在為本地區(qū)菌種生產者提供技術參考。
經多次試驗研究表明,雙孢蘑菇目前最優(yōu)母種培養(yǎng)基仍為麥粒煮汁培養(yǎng)基。其關鍵點是優(yōu)良菌株的選擇、組織分離部位的確定及培養(yǎng)基的制作。除從正規(guī)科研單位購買的母種外,凡經過分離培養(yǎng)獲得的菌株用作母種時必須進行出菇試驗,證明其具有優(yōu)良性狀,方可用于生產。
1.1 母種培養(yǎng)基制作制作1 L麥粒煮汁培養(yǎng)基需麥粒 200 g,葡萄糖 20 g,瓊脂 18~20 g,MgSO40.5 g,KH2PO42 g,蛋白胨1.5 g。操作要點是:將麥粒煮至透亮無白芯,表皮無破裂后,用4層紗布過濾。取濾液繼續(xù)加熱,并加入化學試劑、瓊脂和蛋白胨,先要用少量涼水攪勻再加入,邊加邊用玻璃棒攪拌,試劑全部加入后定容。制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麥粒煮的火候一定要掌握到位,煮的過久麥粒表皮破裂,淀粉外泄,造成麥粒結塊,滅菌不易徹底。此時,一些尚存活的抗熱性細菌,遇到外泄淀粉營養(yǎng)便會造成木霉菌污染。過生,麥粒種淀粉、脂肪等物質不能分解為麥芽糖等物質,不易于菌絲利用,這是造成菌絲生長速度變慢的主要原因。
1 L麥粒煮汁培養(yǎng)基可分裝試管80~90支,分裝試管時要注意流出的培養(yǎng)基不可粘在試管口的壁上,以防日后生霉。然后用101kPa高壓滅菌35 min,趁熱擺成斜面培養(yǎng)基,長度為試管長度的2/3左右,斜面上端距棉塞2~3 cm為宜。做好的培養(yǎng)基放置2~3 d確認無菌后,方可使用。
1.2 優(yōu)良菌株的獲得
1.2.1 子實體選擇 最好是選取前兩潮菇形圓正、菌蓋肥厚、健康、具有本品種特性的子實體,一般是隨采隨處理,在4℃保存最多不超過1 d,將其切除菇根,用無菌水將菇面沖洗干凈,再用75%酒精棉對菇體表面進行消毒。
1.2.2 組織分離技術 在所選取的子實體的菇柄中部用解剖刀縱切一刀后,用手掰開菇體,再在菇蓋與菇柄交界處切五個小方塊,隨后挑取一小塊約0.5 cm大小的組織,迅速移接到試管培養(yǎng)基中間處并用棉塞封口。其關鍵技術,是如何判斷出生命力較強的離體組織。
1.2.3 母種培養(yǎng) 接種后,將試管置于20~25℃下恒溫遮光培養(yǎng)3~4 d后,可見到組織塊上長出白色茸毛狀菌絲體,周圍無雜菌污染,即說明分離成功。然后在菌落的邊緣,用無菌接種針挑取先端菌絲轉移到新的培養(yǎng)基斜面上,在20~25℃下經過5~7 d培養(yǎng),菌絲長滿斜面而無雜菌污染的,即為純菌絲體菌種,可用來進行擴繁。1支純菌絲試管菌種一般可擴繁20~30支母種,1支母種可擴繁原種3瓶,擴繁時要先將老接種菌塊去掉。
試驗研究表明,雙孢蘑菇原種麥粒培養(yǎng)基制作時,加入一些棉子殼、牛糞或糞草用作封口料,對菌絲生長能起引導作用,菌絲生長較均勻且較快。原種制作關鍵點是:要求所使用的封口料糞草須較碎、較短,以避免滅菌后麥粒與封口料出現(xiàn)斷層,影響菌絲生長速度;其次麥粒要保持適宜含水量。
2.1 封口料制作封口料用量約占麥粒培養(yǎng)基的10%~20%。用棉子殼、牛糞作原料,其比例按60%棉子殼、40%干牛糞、2%石膏、1.5%石灰,根據(jù)天氣情況決定發(fā)酵時間的長短,夏季一般需7~10 d,發(fā)酵期間需翻堆2~3次。也可選用發(fā)酵好的糞草作為封口料,使用前用0.1%石灰水預濕,含水量應保持在45%,pH8左右。
2.2 培養(yǎng)基制作制種前一天,先將麥粒淘洗干凈,然后在0.2%石灰水中浸泡10~12 h,瀝去水后用清水反復沖洗至pH8左右,然后煮沸至麥粒透亮無白芯表皮無破裂,約10 min后用笊籬瀝干水分,攤開,至麥粒表面水分晾干,含水量在45%左右,加入1.5%輕質碳酸鈣和1%石膏拌勻后裝瓶。一般用750 mL的瓶裝料,裝至瓶肩后再用封口料進行封口壓實,用抹布將菌種瓶內壁口擦干凈,要求加棉花塞至距料面1 cm以上,松緊度以棉塞能提起整個瓶身為宜,并在棉塞上面蓋上防水蓋,避免棉塞潮濕而造成雜菌污染。之后在101kPa高壓下滅菌3 h,待緩慢降壓后出鍋,搬至接種間進行臭氧滅菌。
2.3 接種與發(fā)菌接種時,先用接種針將試管中老接種菌塊去掉,然后迅速取出帶培養(yǎng)基的母種放入原種瓶內的培養(yǎng)料上,立即蓋好瓶口。
發(fā)菌場所要求干凈整潔,空氣清新,溫度23~25℃,空氣相對濕度60%~70%,遮光培養(yǎng),擺放勿過擠,及時剔除污染瓶,培養(yǎng)25~30 d菌絲可布滿瓶,待用。一般1瓶原種(750 mL)可接40袋栽培種。
栽培種培養(yǎng)基的配制,與原種培養(yǎng)基制作基本一致,只是不需加封口料,直接裝袋(13 cm×23 cm聚丙烯袋),用套環(huán)封口,高壓滅菌3 h,待自然降壓后將料包運至冷卻室,放至常溫后才能進行接種。其關鍵技術是:在接種前須挑選健壯無雜菌污染的原種,并將封口料清除后方可挖種轉接,要將菌種均勻覆蓋于培養(yǎng)料表面,可促使菌絲快速布滿料面,減少雜菌污染。
接種后在23~25℃下遮光培養(yǎng),30 d菌絲可布滿袋。每袋栽培種約350 g,一般1 m2料床需播3袋栽培種。
4.1 菌種質量鑒定菌種質量鑒定,一般是通過感官檢驗和栽培性狀檢驗來確定。感官檢驗,是從菌種的長勢、顏色、菌齡、均勻度等方面確定菌種活力,這需要一定的經驗值。栽培性狀,可通過出菇試驗,從菇形、出菇快慢、產量、品質等方面進行鑒定菌種種性。在菌種進行大量擴繁時,一定要對菌種的質量和種性做正規(guī)的栽培試驗。
優(yōu)良母種要求菌絲濃白、粗壯,無干燥、收縮和發(fā)黃現(xiàn)象;原種和栽培種要求菌絲色澤潔白無雜色(菌)出現(xiàn),菌種瓶(袋)內無黃色汁液滲出,接種后一般48 h后開始萌發(fā)。
4.2 菌種保存母種滿管后短期保存,可置于4℃冰箱,保藏期不超過90 d;長期保存,可采用液氮保存法、石蠟保存法等。原種和栽培種一般不做儲備菌種,根據(jù)栽培時間有計劃進行生產。母種轉管次數(shù)要少,最多不超過5次。原種和栽培種短時間保存,也可置于4℃冰箱保存,一般不超過30 d。
一般栽培400 m2的設施內需栽培種420 kg,依次可推算需原種11瓶,母種4支試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