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燕
(陜西省延安市實驗中學,延安716000)
【摘 要】在文學的殿堂里,詩歌是一朵奇葩。詩歌鑒賞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很大作用。新課改特別強調審美教育,而詩歌鑒賞不僅是語文審美教育實施的必要途徑,也是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為了有效開展詩歌鑒賞教學工作,筆者嘗試以意象為解讀詩歌的抓手,尋覓詩歌鑒賞教學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教學方法;詩歌鑒賞;意象
鑒賞詩歌是學生學習詩歌的高要求,如何鑒賞詩歌是許多高中生面臨的難題。在剛剛教授完林庚先生的《說“木葉”》后,筆者覺得他提到的詩歌是有暗示性的特征,啟發(fā)了筆者和學生的思考。為何不從意象入手呢?詩品家司空圖說:“意象欲出,造化以奇?!焙鷳朐凇对娝挕防镆舱f過:“古詩之妙,專求意象?!庇纱丝梢娨庀笫窃娙藘A注情感的焦點,捕捉到它,是否就能在詩歌藝術殿堂中自由地穿行呢?故特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古詩意象做了一點淺斟低唱,希望通過掌握古詩的意象,鑒賞詩歌就能登堂入室,駕輕就熟。
一、楊柳依依是離別
“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楊柳是離情的象征,柔弱的柳枝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故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霸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霸陵橋兩邊又都是楊柳掩映,因此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很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的情形。故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后,柳和離別已似乎有了某種必然的聯系。
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鈴》時,當講到“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名句,先讓學生想象離人“酒醒”后停在楊柳依依的岸邊,觸景生情,眼前立即閃現出戀人淚流滿面、依依不舍的灞陵折柳贈別的情景,怎能不叫他睹柳思人,倍感傷痛呢!“楊柳”無情地攪起離人的思親之情,接著就引導學生回憶曾經在詩詞中見到寫“柳”的句子,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如《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泵鑼懥苏魇说陌С?,楊柳依依,似相送,又似挽留,這種憂傷之情深刻地影響了后世詩歌的風格,“柳”也就成了離別的代名詞。王勃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青青的柳色平添了幾分傷感與慨嘆。王昌齡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又勾起人無限的情思:又見柳樹綠,夫君卻未歸,時光如流水,春情含悔意。李白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借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離別行旅之苦昭然可見。最后,讓學生總結“柳”的意義,自然水到渠成。
二、酒入詩詞都是情
在人教版必修四中選取了李清照的兩首詞,無獨有偶,這兩首詞(《醉花陰》、《聲聲慢》)中都提到了酒,看似無關,細細思量卻發(fā)現兩處寫酒大不一樣。酒或清冽,或溫醇,到了詩中,都能把詩人的感情進行發(fā)酵,使喜愈喜,悲愈悲,讀起來自然“酒不醉人人自醉”了。于是,在上課前筆者用下面一段與酒有關的名句導課:
悲時,陸機說:“置酒高堂,悲歌臨觴,人壽幾何,逝如朝霜。”(《短歌行》)
歡時,李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保ā秾⒈M酒》)
離時,王維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保ā端驮拱参鳌罚?/p>
合時,歐陽修說:“十載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見便開顏。”(《浣溪沙》)
喜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保ā堵劰俦蘸幽虾颖薄罚?/p>
哀時,阮籍說:“臨觴多哀楚,思我故時人,對酒不能言,凄愴懷酸辛?!保ā对亼选分模?/p>
樂時,杜甫說:“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懷?!保ā犊椭痢罚?/p>
愁時,李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保ā缎葜x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這樣的導課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對詩詞的興趣,而且營造了一種獨特的課堂氛圍。最后,筆者又用這樣的語言總結本課的學習:
與風,李清照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與花,李白說:“看花飲美酒,聽鳥鳴晴川?!保ā讹嬀啤罚?/p>
與雪,白居易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
與月,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保ā端{歌頭?明月幾時有》)李白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保ā对孪陋氉谩罚?/p>
讓學生深入領悟到酒浸透了文人的才華,書寫了文人的才情。
三、梧桐芭蕉顯哀愁
古語常有“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說的便是梧桐葉落。以梧桐寫悲秋,則是凄涼悲傷的象征,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像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經融為一體,像那莊生夢蝶般分不清你我,而那份凄涼與悲傷卻早已是深入內心、痛入骨髓。再如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將離愁別緒渲染得不可謂不淋漓盡致,讓人欲罷不能。所以在教學李清照的《聲聲慢》的課堂上,在出現“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句子時,筆者就以詞解詞,用李煜、溫庭筠的詩詞來詮釋梧桐總是跟愁分不開。并輔助以民樂合奏曲《雨打芭蕉》,課堂上樂聲之凄清,似蘇軾《赤壁賦》中的“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聽之無不為之動情。通過這樣的總結歸納,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會在詩歌鑒賞上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