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捷亞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多樣化快速的發(fā)展,大學生面臨著各種就業(yè)壓力、學業(yè)問題及情感困惑,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筆者將音樂療法引入到高校音樂教育中,圍繞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提出"主題式音樂心理課程"的設想,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合的音樂素材與活動方案,有指向性的預防或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拓寬音樂心理療法在高校的普及與受益面,為高校學工處、教務處、藝術教研室提供新的工作思路,給心理健康工作者、公共藝術教育者提供可操作性的實踐參考。
關鍵詞:高校主題式音樂心理輔導 課程資源開發(fā) 操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2-0130-03
近年來,隨著社會多樣化快速的發(fā)展,大學生面臨著各種就業(yè)壓力、學業(yè)問題及情感困惑,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包括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不良情緒的影響、神經(jīng)癥、人際關系的困擾、人格與行為的障礙等等,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需要心理關注學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為解決這些問題,國內高校普遍開展了輔導員談心、心理咨詢、心理健康講座等活動,這些活動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受益面偏窄;二是心理療法主要以語言為載體,靠灌輸、調教為手段,對學生缺乏吸引力;三是出現(xiàn)了心理問題才開始解決,未能防患于未然。
音樂心理療法是20世紀70年代末被引入我國的一種系統(tǒng)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利用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和治療關系,幫助被治療者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1]相對于傳統(tǒng)的以語言為載體的心理咨詢,音樂心理療法以其輕松愉快、參與性強、易于調節(jié)情緒、情感等優(yōu)勢,更加受到大學生的青睞。
筆者將音樂療法引入到高校音樂教育中,圍繞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提出“主題式音樂心理課程”的設想,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合的音樂素材與活動方案,有指向性的預防或解決學生心理問題。這類課程可靈活運用于多種學習情境,既可以設置在公共音樂選修課程中某一模塊中,或作為相關內容的拓展教學;也可以是獨立的微學分課程;還可以是心理講座以及沙龍等形式。本研究所獲得相關課程設置、內容選取、音樂療法的操作、成效分析等具體成果,能拓寬音樂心理療法在高校的普及與受益面,為高校學工處、教務處、藝術教研室提供新的工作思路,給心理健康工作者、公共藝術教育者提供可操作性的實踐參考。
一、高校主題式音樂心理輔導微課程的資源開發(fā)研究
本研究試圖將音樂療法引入高校音樂教育體系,建立“主題式音樂心理課程”,從情感、認知、心理、文化多個角度去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心理資源,強調高校音樂課程的“心育”視角,拓寬傳統(tǒng)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的單一取向。具體措施如下:
(一)主題式音樂心理課程內容的選取與分類
本文以音樂治療實踐為基礎,針對大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從情感、認知、心理、文化多個角度去挖掘作品中的心理教育資源,分類如下:
(二)主題式音樂心理微學分課程門類設置
進行主題式音樂心理課程內容的選取與分類后,根據(jù)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可以將整理好的音樂資源運用到音樂心理輔導的各類微學分課程中,這些課程可以是選修課或通識課的形式,也可以是音樂社團活動的方式。圍繞音樂放松與減壓、音樂與人際交往、音樂與親情、音樂與愛情、音樂與勵志、音樂與養(yǎng)生、音樂與情緒調節(jié)等展開。 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報相關微課程 。
二、高校主題式音樂心理輔導微課程的操作模式
音樂心理治療常用的三種模式是:接受式音樂治療模式、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模式、即興創(chuàng)作治療模式,這三種模式的治療方式、治療適用范圍、治療效果有一定差別。[2]本文分析了這三種常用音樂治療模式與高校音樂課程之間的耦合機制,探尋這些模式在主題式音樂課程的操作策略圍繞三種常用模式的操作特點、作用機制、具體案例進行展開,為音樂治療在高校的廣泛展開奠定基礎,使廣大學生在心理問題預防與調控層面受益。
(一)接受式音樂治療模式即以聆聽、想象、表達為主的音樂治療模式,在課堂心理輔導中,以指導性想象與評估為主、非指導性想象與評估為輔,借助音樂進行引導能讓學生有效、深入的思想表達、教師從學生的表達中,利用聯(lián)覺效應、時空效應,快速、全面的發(fā)掘其品味與喜好、性格與能力特點。這類治療模式適合于音樂放松與減壓、音樂與親情、音樂與愛情、音樂與情緒調節(jié)等微課程。
具體操作模式為:音樂放松訓練——指導性音樂想象——積極資源強化。團體音樂心理輔導微課程中的音樂放松訓練一般采用被動式肌肉放松技術,學生采取舒服的坐姿,教師播放音樂、同時進行放松語言指導,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均勻呼吸、跟隨教師的要求有步驟調節(jié)身心,獲得一種心理放空、肌肉放松的體驗。
指導性音樂想象首先要注意學生的意識轉換,當事人在這個步驟會進入潛意識或深層次情感世界,通過思維方式、情緒表達改變或者失控感去獲得更大的能量感,與平時理性的狀態(tài)不同,這個階段表現(xiàn)出更為原始、強烈的情緒,這個階段對音樂感受力會大大增強,通過音樂釋放長期被壓抑的潛意識情感情緒,從而更加深刻的了解自我。意識轉換完成后,進入想象與意向階段,實際上在意識轉換的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產(chǎn)生大量豐富的想象與意向,這種想象既是以現(xiàn)實客觀世界為基礎,同時也會超越客觀世界的限制與束縛,從而大大超越外部現(xiàn)實能帶給我們的體驗。教師在這個階段應注意選擇合適的音樂引導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想象和自我暗示,調動他們積極的自愈力量。
積極資源強化是采用學生積極的人生經(jīng)歷面對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按照VSEB工作模式充分共情,跟隨并推動積極想象的發(fā)展,強化和放大來訪者的積極體驗,見好就收。
(二)再創(chuàng)造式團體音樂治療模式:學生在演唱、演奏、律動、音樂劇表演等活動中進行的音樂心理輔導,強調體現(xiàn)每位參與者的表現(xiàn)行為和人際反應。教師利用音樂獨特設計、策劃和實施音樂活動,諸如一些音樂游戲、唱游活動、奧爾夫節(jié)奏活動訓練,甚至舉辦小型的歌舞晚會、合唱或歌詠比賽等,讓學生們參與到活動中,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改善大學生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抗焦慮水平形成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消除神經(jīng)緊張,緩解精神壓力。
這種模式更注重學生用音樂與團體對話、融合,將音樂活動模擬人際交往環(huán)境,讓成員改善自己的行為,學會與人和諧相處。這種模式在高校公共音樂表演社團活動中的應用比較多,參與面廣,效果突出,特別適用于有交際障礙的學生群體。
(三)即興創(chuàng)作:這種方法在歐美運用廣泛,適合小規(guī)模團體的心理輔導,對教師的音樂專業(yè)水準要求頗高。在集體即興演奏時,成員無需經(jīng)過音樂訓練,多采用打擊樂器和有音條樂器隨心演奏。當即興演奏開始時,學生的身體、精力、情緒、注意力以及樂器都合而為一,他們開始創(chuàng)造出聲音,然后聆聽,并作出系列反應與調整,再次聆聽、再次調整,從聲音到聲音、從節(jié)奏到節(jié)奏、從樂句到樂句,一直被創(chuàng)作的音樂引領者前進,這時 ,學生們失去平時的約束,放棄老套想法與構思,勇敢表達自己的內心。①這種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一種治療,當個體投入創(chuàng)作時,身心因投入而放松,當個體為以音樂整體效應為最求目標并調試自己的音樂時,藝術的療效就在潛移默化中展開。這種模式很適用于情緒調控障礙、易焦慮學生人群。
總之,這三種輔導模式的操作難易程度、適用范圍有所不同,教師要根據(jù)學生人際量表調查,根據(jù)學生個人滿意度、自我感受的描述性評價以及來自教師和家長的反饋等,及時總結與調整。
經(jīng)過幾輪主題式音樂輔導微課程試驗后,學生音樂心理輔導的受眾面有所增多、學生滿意度調查也比較滿意。通過課程前后學生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在SCL-90量表的測評統(tǒng)計與分析,他們在抗壓能力、焦慮癥狀、交往障礙、情緒調節(jié)等方面均有一定改善。
注釋:
①[英]Tony Wigram:《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方法》,高天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2年版。
參考文獻:
[1]邱鴻鐘編著.音樂心理與音樂治療[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高天.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1.
[3][英]Tony Wigram.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方法[M].高天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