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俊玲+鞠碩
摘 要: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于2003年出版了個人的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巧妙且驚人的情節(jié)和獨特的文化韻味使小說備受關(guān)注。李繼宏所譯《追風箏的人》漢譯本于2006年出版,譯本大獲好評,一度成為討論焦點。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是翻譯過程中的重要理論,使用率很高,多年來一直受到學(xué)者們的研究。筆者將以李繼宏所譯《追風箏的人》為文本展開討論,探究歸化和異化翻譯理論在文化元素豐富的文學(xué)作品中的應(yīng)用及達到的效果。這一探究能夠豐富翻譯領(lǐng)域?qū)w化和異化翻譯策略的研究,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歸化異化翻譯策略的使用起到參考和指導(dǎo)作用,幫助譯者在翻譯多元素文化作品時更好把握對歸化異化的使用,從而達到翻譯的目的,體現(xiàn)譯作的價值。
關(guān)鍵詞:《追風箏的人》;翻譯策略;歸化;異化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1-0102-04
一、《追風箏的人》簡介
小說《追風箏的人》出版于2003年,由于其獨特的故事背景、民族文化和宗教文明,連續(xù)兩年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如今已被翻譯成42種語言,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guān)注。該小說以阿富汗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苦為背景,通過第一人稱講述了主人公阿米爾與仆人哈桑之間的艱難友情?,F(xiàn)實的殘酷和戰(zhàn)爭的無情使得他們之間的情誼錯綜復(fù)雜、支離破碎,然而這一切恩與怨最終在他們的下一代身上獲得救贖。
小說的作者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兼醫(yī)師卡勒德·胡塞尼,他的父親是阿富汗外交部的一名外交官,母親是阿富汗女子學(xué)校的一名法爾西語兼歷史老師。由于父親工作特殊,他幼年曾在伊朗和巴黎居住,后因阿富汗國內(nèi)局勢動蕩,申請政治庇護,全家搬至美國生活。正是特別的個人經(jīng)歷給予了他寫作的靈感,才創(chuàng)作出了《追風箏的人》這部深受歡迎的小說。胡塞尼也因這部小說的成功而榮獲了2006年聯(lián)合國人道主義獎,并擔任聯(lián)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同時拿到業(yè)界相關(guān)獎項并深受認可。
小說的時間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蘇聯(lián)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當時國內(nèi)局勢動蕩,君主制被推翻,蘇聯(lián)入侵。后又為擊退蘇聯(lián),全國陷入混戰(zhàn),最終被塔利班統(tǒng)一。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小說的文化也更加多元化。阿富汗是多民族國家,有不同種族的風俗及語言習慣,小說中講述的阿富汗在那一時期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像這樣文化元素豐富的文本在翻譯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處理小說中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語言。筆者將以解讀《追風箏的人》漢譯本為例,探究歸化和異化理論在文學(xué)翻譯中的運用方式。
由于《追風箏的人》在國內(nèi)市場大獲好評,因此其漢譯本廣泛受到翻譯領(lǐng)域?qū)W者的討論和研究。郭慧芳和楊張海從目的論視角對小說漢譯本進行了分析;王燕從圖里翻譯規(guī)范視角做了研究;李慧玲從譯者主體性方向展開了討論;饒佳慧從生態(tài)翻譯學(xué)視角進行了解讀。目前看來,從歸化異化翻譯視角入手的研究還沒有很多。因此,筆者將從這一視角入手,通過分析李繼宏所譯漢譯本中對于歸化和異化策略的使用,探究歸化異化翻譯理論在《追風箏的人》這樣色彩濃重的文學(xué)小說中的使用程度及所達到的效果。
二、歸化和異化翻譯理論
(一)歸化和異化的定義
歸化和異化這一翻譯理論是由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提出的,是翻譯過程中最主要的翻譯方法之一。歸化是指以目標語文化為基準,使譯文更傾向于讀者所處文化環(huán)境,從而使讀者更好的接受譯文文本。異化則完全相反,是指以源語言文化為基準,使譯文遵從原作者的文化背景及表達方式,使譯者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語言文化特色。
(二)理論的發(fā)展
德國古典語言學(xué)家施萊爾馬赫早期就給出過類似的觀點,他認為翻譯有兩個途徑,“一是盡可能地不擾亂原作者的安寧,讓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是盡可能地不擾亂讀者,讓作者去接近讀者”。韋努蒂對這一觀點進行了衍生,從而得出了歸化異化的翻譯策略。他認為歸化就是最小化讀者對譯文文本的陌生感,異化則是保留源語言文化的獨特性,同時破壞目的語文化的規(guī)范性。韋努蒂更傾向于異化的應(yīng)用,他認為這一方法雖然影響讀者對于作品的理解,但卻保留了源語言文化,尊重源語言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英國著名語言學(xué)家薩瓦里也曾總結(jié)出12條翻譯指導(dǎo)原則,這些原則兩兩矛盾,一種是服務(wù)于原作者,一種服務(wù)于讀者,可見也是趨向于對歸化和異化的研究。我國著名文學(xué)家魯迅也曾就歸化異化這一理論提出過自己的見解。他講到“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懂,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但這保存卻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p>
由此可見,名家們也認為在翻譯一部作品的過程中,關(guān)于歸化異化的使用需要反復(fù)思量,既要做到不失原作品中異國文化的風采,也要盡可能地保證目的語讀者接受并且理解譯作。因此,譯者們在翻譯文化多樣的文學(xué)作品時,對歸化和異化翻譯方法的使用可以說是一個挑戰(zhàn)。
三、通過歸化和異化翻譯手段解讀譯本
(一)譯者介紹
筆者選取地是李繼宏所譯的《追風箏的人》。李繼宏畢業(yè)于中山大學(xué)社會學(xué)系,于2007年開始從事翻譯工作。雖然僅有九年的翻譯經(jīng)歷,但其譯作涵蓋文學(xué)、經(jīng)濟、社會及哲學(xué)等多個領(lǐng)域。李繼宏已出版作品二十幾部,還著有外國文學(xué)評論集,他還利用業(yè)余時間為國內(nèi)報刊撰寫文章??梢娝哂袌詫嵉闹形幕A(chǔ)和豐富的翻譯經(jīng)驗,并精通英語。他的《追風箏的人》漢譯本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使他一時間家喻戶曉。
李繼宏在譯后記中提到“為了閱讀流暢起見,除個別必要之處,拙譯一概根據(jù)原意譯出”。由此可見,他在翻譯的過程中更多選擇了歸化的翻譯策略,迎合了目標語市場,從而使譯文讀者更好地感受原作者所傳達的內(nèi)容和情感。然而,譯文在受到認可的同時,也有小部分聲音表示反對。因為卡勒德·胡塞尼在小說中使用了許多阿富汗語詞匯,并用英語緊隨其后進行解釋,可見他的用意是希望讀者能夠更近一步了解阿富汗民族和伊斯蘭文化,然而李繼宏在翻譯過程中卻采用歸化將一些帶有文化特色的語言轉(zhuǎn)化為通俗易懂的目的語文化中的語言,減弱了原作者想要達到的效果,使原文中的細節(jié)文化有所流失。因此,筆者將挑選出譯文中使用歸化異化翻譯策略的內(nèi)容,舉例分析漢譯本《追風箏的人》中對歸化異化策略的使用。
(二)漢譯本中對歸化翻譯策略的使用
李繼宏的漢譯本中多采用了歸化翻譯策略,這也是其譯本受歡迎的原因所在。譯本讀起來流暢易懂,符合目的語文化的語言習慣和溝通方式,迎合了目的語文化市場,受到了目的語讀者的青睞。與此同時,細細觀察也發(fā)現(xiàn)譯文中一些歸化策略的使用影響了源語言文化的傳播,忽略了其文化特殊性,使原作者宣傳本國文化的目的有所缺失。以下將對譯文中使用歸化策略的兩種情況分別舉例說明。
1.經(jīng)典中文語錄和成語
在譯文中,李繼宏采用歸化譯法,使用了目標語文化中的經(jīng)典語錄、成語和古語,生動準確地傳遞了原作之意,增添了譯作的親和力和文學(xué)感染力。
例1:Nothing wrong with cowardice as long as it comes with prudence.
譯文:只要三思而后行,懦弱并沒有錯。
譯者將“it comes with prudence”譯為“三思而后行”。此譯句出自中國古代儒家經(jīng)典著作《論語》,是一部記載了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語錄?!叭级笮小币彩恰墩撜Z》中有代表性的一句,在國內(nèi)早以耳熟能詳。譯者采用歸化策略,使用這則論語進行翻譯,既符合小說中說話者阿米爾身為作家的身份,同時也將目標語文化融入譯作,使譯文更有親和力,從而吸引讀者。
例2:“Collateral damage,” Rahim Khan said.
譯文:“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罷了,”拉辛汗說。
“Collateral damage”本意為“附帶傷害”,譯者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將其譯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一中國古典成語。譯者通過歸化的手段巧妙結(jié)合了上下文內(nèi)容,精準表達了說話人的語意,是點睛一筆。同時,這一成語的應(yīng)用與說話者拉辛汗這一上流社會人物的學(xué)識和身份相匹配,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所幫助。
例3:If thou art indeed my father, then hast thou stained thy sword in the life-blood of thy son.
譯文:若汝果為吾父,血刃親子。
此句是書中提到的一本10世紀的史詩《列王紀》中的一句,從詞匯和語法上也可看出是古英語。譯者采用了歸化的手段,將其用目的語中的古文譯出,使其在譯文中的功能和產(chǎn)生的效果與原句在原作品中的效果一致?!读型跫o》是作者貫穿整部小說的一個伏筆,目的在于向讀者傳達阿富汗人民英勇的民族精神。然而在目標語文化中,古文也具有很高的文化地位,讀起來使人產(chǎn)生敬畏感,譯者的翻譯方式在目的語文化中達到了同樣的效果。
2.阿富汗語和穆斯林宗教語言
譯者對原作品中的一些阿富汗語詞匯、穆斯林宗教語言采用了歸化策略,導(dǎo)致源語言文化中的一些細節(jié)文化有所流失,阻礙了其文化的宣傳,對原作有所“不忠”,同時也影響了讀者對原作品文化風韻的感受。
例1:“Buzkashi was, and still is,Afghanistans national passion. Chapandaz, a highly skilled horse-man usually patronized by rich aficionados...”
譯文:比武競賽至今仍是阿富汗舉國熱愛的賽事,技藝精熟的騎士通常會得到大亨的贊助……
“Buzkashi”是阿富汗一種古老的全國性運動,叫做“馬背叼羊”,是阿富汗人民最喜歡的民間體育項目,也是阿富汗“國賽”。參賽的隊伍騎馬爭奪一只被宰割后的無頭羊,搶到羊軀體的人以最快速度將羊扔入得分圈中,扔入圈中次數(shù)最多方為獲勝方。譯者在譯文中將其譯成“比武競賽”?!癈hapandaz”是參加“馬背叼羊”運動的選手特定名稱,來自于單詞chapan,是中亞人穿的一種傳統(tǒng)的寬大外衣。譯者將其譯為“騎士”??梢娺@項運動對阿富汗的意義重大,歸化譯法卻直接忽略了其文化特征,沒有像目的語讀者傳遞這一信息,阻礙了文化間的交際。
例2:They sat in the laps of their burqa-clad mothers alongside gutters at busy street corners and chanted “Bakbshesh, Bakbshesh!”
譯文:婦女裹著長袍,坐在繁忙街道的水溝邊,膝蓋上是她們的兒子,一遍遍念著:“行行好,行行好!”
“Bakhshesh”是穆斯林做錯事情或者正在承受苦難時祈求得到真主寬容的用語。譯者則使用歸化的翻譯手段將其譯成“行行好”。此處雖符合譯文語境,卻帶有濃重的目標語文化元素。原作品中講述地是有信仰的婦女們由于戰(zhàn)爭原因,希望得到真主的庇護。譯文卻塑造了一個因生活窮苦而茍活的婦女形象,本土化了這一極具阿拉伯文化的詞語。
例3:“Salaam alaykum,” Hassan said uncertainly.
譯文:“你好”。哈桑惴惴說。
“Salaam alaykum”是穆斯林宗教語言,是一種見面的問候語,意思是“愿安拉賜你平安”,而譯者在譯出語中將其譯為“你好”。雖然分別是兩區(qū)域文化中的問候方式,卻明顯削弱了源語言文化中的宗教元素,與小說的整體文化基調(diào)不符。
例4:“Mashallah,God has granted you a special talent.”
譯文:我的天,真主賦予你獨特的天分。
“Mashallah”在伊斯蘭教中是一個語氣詞,用來贊美事物和表達對他人的尊重。譯者將其譯為“我的天”,語氣上雖然達到了強烈的贊美之意,但與伊斯蘭文化不符。穆斯林相信天神,但不會使用“天”這類詞語進行表達,這樣的歸化會使讀者對其文化產(chǎn)生誤區(qū)。
根據(jù)以上兩方面例句可看出,歸化理論的根本作用是拉近讀者和推開原作者。李繼宏在整體上達到了使用歸化策略的目的,為作品贏得了大量讀者。不過還是有一些文化交際上的詞匯處理不妥,影響了原作品中文化元素的傳遞。
(三)漢譯本中對異化翻譯策略的使用
譯者在譯文中也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通過使用源語言詞匯的音譯保留了源語言文化在娛樂、日常生活和民族歷史領(lǐng)域的特色。雖然會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制造一些小小的障礙,但忠實于原作,也使譯作仍具有源語言文化的韻味,展現(xiàn)出對作者和其文化的尊重。
例1:Hassan and I sat under the Kursi and played panjpar as windrattled tree branches tapped on the window.
譯文:哈桑和我坐在暖爐桌前玩一種叫做潘吉帕的撲克游戲,寒風吹著樹枝,打在窗戶上嗒嗒作響。
“panjpar”是阿富汗特有的一種撲克游戲,原作者在小說中提到多次,是阿富汗人民日常生活中常做的娛樂項目,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譯者使用異化翻譯策略,將其譯為“潘吉帕”,以展現(xiàn)其在阿富汗文化中的特殊性。
例2:“Amir and Hassan, the sultans of Kabul”.
譯文:“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蘇丹”
“sultans”最早是阿拉伯一個抽象名詞,意思是“力量”和“權(quán)利”。后來演變成為一些伊斯蘭國家統(tǒng)治者的稱號,譯者將其音譯為“蘇丹”。在語境中,兩位主人公幼年時壯志雄心,渴望成為民族統(tǒng)領(lǐng),也體現(xiàn)出“蘇丹”在阿富汗文化中是勇氣的象征,具有崇高的地位。譯者采取異化保留了其特殊文化含義。
例3:Now he is beautiful again, like a Lollywood movie star.
譯文:現(xiàn)在他又是那么英俊了,像個羅麗塢的電影明星。
“Lollywood”是巴基斯坦電影產(chǎn)業(yè)的大本營,位于巴基斯坦的拉合爾市,出品的電影多以女子落難和善惡分明的情節(jié)為主。由此可看出,“羅麗塢”對于當時的阿富汗人民而言就是美國人眼中的好萊塢,是他們藝術(shù)生活領(lǐng)域的重要代表。譯者使用歸化策略處理,達到了源語文化的宣傳目的。
可見,異化翻譯策略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地位。譯者在譯作中使用異化策略的程度決定著原作品文化元素的保留程度。成功的異化翻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融入目的語文化中,這樣的例證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不斷涌現(xiàn)。因此越來越多的作家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向世界介紹祖國的文化,想要達到這一目的,還需要譯者把握對異化翻譯策略的使用。
四、總結(jié)
每個國家和區(qū)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翻譯不只是語言上的轉(zhuǎn)換,更是文化間的傳遞。翻譯過程中也必然要經(jīng)歷從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的過渡。在這樣的情況下,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根據(jù)對《追風箏的人》漢譯本解讀可看出,歸化翻譯策略的意義在于減少讀者在閱讀和理解他國文化時的障礙和模糊點,但會產(chǎn)生掩蓋源語言文化的副作用。異化翻譯策略則著重服務(wù)于源語言文化的保留,卻會影響讀者對譯作的接受程度。李繼宏的譯本雖然在處理一些異國文化詞匯時損失了其文化風采,但從整體來看,還是深得國內(nèi)讀者的認可和喜愛。因此,譯者在翻譯異國文化色彩濃重的文學(xué)作品時,要明確自己的目的,分清源語言文化和目的語讀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次關(guān)系,在保證其中一方精準表達的同時最大化地照顧另一方的利益。歸化用來維護目的語讀者的利益,異化用來維護源語言文化的利益,權(quán)衡好雙方的利益,才能最終得出好的譯文。
——————————
參考文獻:
〔1〕Jeremy Mu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London: Routledge,2001.
〔2〕Khaled Hosseini. The Kite Runner [M].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2003.
〔3〕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UK: Prentice Hall.1988.
〔4〕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5〕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ion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6〕郭慧芳.從目的論看李繼宏譯追風箏的人[D].天津師范大學(xué),2015.
〔7〕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1998.
〔8〕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9〕李繼宏.追風箏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李彧.歸化異化視角下的電影字幕翻譯研究[D].遼寧大學(xué),2012.
〔11〕劉敬國,何剛強.翻譯通論[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11.
〔12〕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13〕齊驥.從歸化異化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中國特色詞匯翻譯[D].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2015.
〔14〕孫慧怡.翻譯·文學(xué)·文化[C].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5〕孫致禮.翻譯:理論與實際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16〕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1.
〔17〕托貝爾,等.文學(xué)翻譯問題[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
〔18〕楊張海.從目的論的角度對比分析《追風箏的人》漢譯和俄譯本[D].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2015.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