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軍
【關(guān)鍵詞】 教師素養(yǎng);教學效率;備課;上課;寫作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2—0052—01
筆者通過這幾年聽課學習的感悟,再結(jié)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總覺得語文課堂教學要“高效”,教師的素養(yǎng)至關(guān)重要。下面我就略談幾點看法,與同仁們共勉:
一、 備課不隨意
備課要求教師備教材,看該學段《新課標》對教學有何要求,再看本單元在該教材中屬什么方面的內(nèi)容,本課又是如何體現(xiàn)的;備學生,看學生處在何種語文水平,哪些問題有幾成學生能學懂,哪些問題有幾成學生根本不會,從而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備教法,確定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考慮自己的語速、習慣等,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備課時還要對學生活動、課堂問題、課件設計好。
問題設計不隨意:《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語文課件設計中,有位老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設計了很多問題讓學生解決。設計的問題過多,看似課堂很充實,實則勞而無功。一堂好課并不在于問題設計的多少,設計的問題最好富有啟發(fā)性,要有梯度、有深度,有利于學生思考。
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的應用不隨意:《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要重視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在語文課程中的運用”,但有些課件的設計過于花哨,甚至圖片過多且與內(nèi)容不符,反而有喧賓奪主之嫌,影響了課堂效果。例如,一位教師在設計《濟南的冬天》課件時,為了使學生理解“最好的是下點小雪——”一段,老師的課件中幾組畫面很精美,但顯示的是北方大雪的幾幅圖景,明顯不符合課文內(nèi)容,學生只顧看熱鬧,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效果適得其反。
二、 上課不隨意
合作探究不隨意:“合作學習、互動探究”本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科學而有效的教學形式,可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過分追求新、奇,玩花架子,以求課堂上的熱鬧氣氛。用一些不切實際的、花哨的教學形式粉飾課堂;經(jīng)常見到太過于形式化的教學方式,師生嬉笑連天、哈哈一堂。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能靈活地運用知識,又能有創(chuàng)新生成,讓學生體驗到“真正成功”的快樂,這才是“合作探究”的終極目標。
提問展示不隨意: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一堂課發(fā)言的人次可能會有幾十次,但發(fā)言的學生的面并不廣。課堂活動成了“優(yōu)秀生表演的舞臺”,后進生卻躲進了角落里。為此,我在教學中采用了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通過幾個同學為一組或一個團隊,進行互助性學習。每位同學都有責任,都有一些超越的思維,甚至還會有許多新異的思想。
評價不隨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表現(xiàn),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語文課上要非常重視對學生鼓勵性的評價。但是評價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瑣、隨意。教師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多給學生一些賞識性的點評本無可厚非,可一味地、廉價地、超主觀地賞識性的評價,只會誤導學生的認知判斷,使他們成為辨不清優(yōu)劣、分不出好壞的人。
文本學習不隨意:,一些語文教師習慣于把文章拆成散裝的“零件”,這些“零件”幾乎成了語文閱讀教學的“學問”。事實上,學生這樣學完一篇文章之后,得到的也只是諸如“零件”般的“片斷”,對文章內(nèi)容的人文內(nèi)涵永遠都是一知半解。
問題遺留不隨意:在課堂教學中,由于上課太隨意,教案上預設的問題無法在課堂上完成,老師便讓學生到課下去解決。然而,情況大致是這樣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是不會去想去做的,因為課下沒有時間去考慮,問題得不到解決,學生還是不會,就是有的學生去思考去做了,是對是錯,學生仍舊處于模糊狀態(tài)。把問題留在課下,就相當于放棄了重難點,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切不可為追求環(huán)節(jié)的完整或課堂的進度,而將課內(nèi)該解決的問題留在課下。
三、寫作不隨意
通常意義的“寫作”,應包括“寫”和“改”兩部分。修改貫穿在寫作過程的始末。而不少教師只重視對學生“寫”的安排與要求,而忽視對學生“改”的指導與實踐要求,把“改”的大部分實踐獨攬在自己的手中,代替學生完成作文的最后工序,因而破壞了作文教學的完整性。語文教師要把作文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還學生“改”的權(quán)力,教會學生批改方法,以指導者的身份積極參與學生批改作文活動的始末,并及時檢查批改質(zhì)量,完善批改方法。長此以往,學生的作文水平、寫作能力定會提高,語文成績自然也會好起來。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