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國內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面臨新的挑戰(zhàn)。《中外名記者》是黃河科技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的一門公共選修課。教師在課堂上采用了案例式教學法,這雖規(guī)避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些弊端,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它雖沿襲了國外的教學模式,卻與哈佛案例教學法有所不同。
【關鍵詞】《中外名記者》 中美案例教學法 比較
美國案例教學法以“哈佛案例教學法”為代表,國內案例教學法則以《中外名記者》為課程載體。
哈佛管理案例教學不同于國內學科的案例講授方法,它不是為了給學員一個標準答案或者解決具體問題的辦法,而是側重于理論應用,需要學員積極參與討論,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法,這與國內案例教學模式是一致的。
《中外名記者》的課堂采取案例式教學模式,打破了國內應試教育體制下的教學方法,將傳統(tǒng)的課程觀轉變?yōu)椤皩嵺`性課程觀”。這轉變了教師與學生的課堂角色,教師不再是單一地傳授知識,學生不用被動地接受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案例以書面形式被展現,是學生剖析的對象。因此,教師和學生要共同直接參與對名記者案例的分析、討論、評價,進而總結不同記者的新聞理念與采訪技巧。
一、教師角色與學生角色的設置區(qū)別
現在,不論國內外,案例教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授課形式,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它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選擇、準備高質量的教學案例,自身還必須具備深入剖析案例、總結與回歸教學重點與要點的能力,將案例分析的能力提到一定的高度。因此,教師不僅是課堂的主導者,也是案例教學過程中的課堂導演, 不僅要“導”,而且要“導好”。教師甚至可以將講臺變?yōu)槲枧_,對課堂投入全部的熱情,成為一個激情澎湃的演員。同時,教師還必須控制好自己的課堂,不僅需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還要為學生在課堂上設置發(fā)言交流的平臺與時間,將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使課堂靈活而有效率。
在哈佛案例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充當不同的社會角色。在轉變角色之前,就要求每位學生在課前閱讀大量的教學案例并從案例中總結出要點與分析思路,進而歸納出自己的發(fā)言要點。在國外的案例教學中,學生必須爭取發(fā)言的機會,因為其課堂參與度是學期末成績評定的主要依據。這就完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相比較于國內的案例式教學,這里以黃河科技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開設的《中外名記者》為課程載體?!吨型饷浾摺返陌咐浇虒W并無墨守成規(guī),雖然尚處于初級階段,卻力求在保持課程特色的前提條件下,汲取“哈佛案例教學法”的優(yōu)勢。但案例教學法在國內實施的過程中,在教師與學生角色設置方面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教師在《中外名記者》的課堂上雖著力采取案例教學法,但并沒有完全打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陋習,在課堂上的部分有效時間段內,教師依然是課堂的主導力量,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比較少。此外,在《中外名記者》課堂上踐行案例教學法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思維惰性與行為惰性的狀態(tài)。這就導致了課堂無法跳出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怪圈,方式比較保守,形式比較呆板,所謂的案例教學實質上變成案例的羅列與講解,尤其是學生對案例的分析和總結不足。當然,《中外名記者》的案例教學只是國內案例教學模式的一個縮影,它在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設置上存在一定的區(qū)別,這也反映出國內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
二、中美課堂教學組織的比較
與國內案例教學模式不同的是,哈佛商學院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管理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學生如何去發(fā)現問題與思考問題。它要求學生必須以領導者的角色去考慮問題,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性與蘇格拉底式的學習方法。但在國內,案例教學模式存在無法實現的現象,或者說它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怪圈。例如,在《中外名記者》的課堂教學組織中,案例教學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點名提問為輔;學生在課前對教師所講授的名記者知之甚少,他們在課下并沒有進行詳細的資料收集與查閱。但哈佛強迫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因此學生成立課外學習小組來緩解自身的學習壓力。學生為了能夠順利畢業(yè),他們必須發(fā)揮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主動在課堂上發(fā)表自己的要點與見解。相反,在國內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教學現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并不是很明顯,學生依舊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缺乏思維能力與問題意識。由此可見,國內案例教學的課堂設置存在學生沉默的現象。但在《中外名記者》的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進行著探索與實踐,引入經典案例,積極組織課堂討論,著力打破學生在課堂上的失聲現象。
三、中美案例教學效果的區(qū)別
哈佛的學生自信且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哈佛的課堂案例具有國際化視野,不僅具有美國本土案例,還有大量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教學案例,這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全球化視野。此外,哈佛學生成績的評定是以學生的發(fā)言次數、參與程度以及對案例的破解能力為依據的,這就要求學生在課下要認真閱讀案例,否則會造成與教學進程脫軌的現象。因此,哈佛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主動性。
國內的案例教學效果不如美國。在國內,案例本身存在局限性,大多以中國案例為主,這就導致學生形成了狹隘的視野。在期末成績評定過程中,平時成績只是起到一個參考的作用,這與哈佛的案例教學模式是相反的,這也是國內教育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但《中外名記者》的案例教學則完全打破了這種局限性,至少在案例的選擇上更具有國際化視野,課堂教學主要是以國外記者為主,例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愛德華·默羅、沃爾特·克朗凱特、丹·拉瑟等,意大利晚郵報的奧莉婭娜·法拉奇,美國廣播公司的芭芭拉·沃爾特斯等。因此,在《中外名記者》課堂上所提出的教學案例具有國際化視角。學生在掌握了大量的國外新聞記者的新聞理念、采訪技巧、新聞思想之后,可以將其與國內著名的新聞記者相比較,梳理出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向與規(guī)律,進而總結出報道新聞事實的最佳新聞角度。
四、中美案例在課堂教學中各自所占比例的區(qū)別
在國外,在正式將案例引入課堂之前,都要經過反復的研討,以確保案例的多樣性和全面化。并且,國外的案例分析占教學內容的80%以上,學生甚至要在兩年的時間里分析800多個案例,一個案例通常要占據到兩到三節(jié)課的教學時間,而每節(jié)課為80分鐘。
但在國內,案例教學只占整個課堂的5%,教師甚至可以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內講述5~6個教學案例,案例講解的量多卻缺乏精辟。因此,從比例上來看,國內的案例教學并不注重學生的思考,只是簡單地為某一個理論知識點服務,對案例的分析過于膚淺,缺乏深度,也導致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薄弱。但教師在《中外名記者》的課堂上試圖改變這種現象,引入了國內外大量的著名記者的案例,講述不同記者的生平資料、新聞理念、采訪方式等,旨在引導學生能夠在諸多的名記者案例中總結出新聞采訪的方式與技巧。
【參考文獻】
[1]王青梅,趙革.國內外案例教學法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1(03):7-11.
[2]雷煥貴,段云青.中美案例教學的比較[J].教育探索,2010(06):150-151.
[3]武亞軍,孫軼.中國情境下的哈佛案例教學法:多案例比較研究[J].新華文摘,2010(09):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