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沖
摘 要: 英語在廣泛傳播與應用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地出現(xiàn)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現(xiàn)象。英語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博弈,最終形成了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英語——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作為客觀存在的中國英語,受到人們的廣泛接納;而中式英語作為一種錯誤不規(guī)范的用語,遭人排斥。本文從認知社會語言學的世界英語變體角度探討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的相交與相離,認為二者雖在同一個連續(xù)體上,能在有限的條件下相互轉化,但不可等同。
關鍵詞: 世界英語變體 認知社會語言學 中國英語 中式英語
1.世界英語變體與認知社會語言學
現(xiàn)如今在以經(jīng)濟全球化為特點的世界背景中,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正不斷地被世界各族人們學習和使用。由于每個國家都有其固有的客觀環(huán)境與主觀意識,當英語進入某個異域國家后,就會與當?shù)氐奈幕卣骱惋L土人情進行融合,從而導致英語的全球化同本土化的兼容并蓄,就在此時,世界英語就生成了帶有地域特點的變體。因此,Kachru于1985年提出的語言變體模式因隨本土化現(xiàn)象的擴張而有所改變。Kachru將世界英語的所有變體進行了歸納,認為所有變體可以組成三個同心的圓圈,其中最內(nèi)圈是母語使用國家,并且會將規(guī)范提供給別的學習英語的國家[1]。Yano對Kachru的同心圓進行修改和調(diào)整[2],其中最明顯的改動是將內(nèi)圈與外圈的界線虛化。這種改變具有重要意義,否定了曾經(jīng)被廣泛認可的內(nèi)圈作為中心的理論,同時肯定了英語所有變體的同等重要性和協(xié)同發(fā)展性?;诖?,以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做英語標準的規(guī)則將被打破,這樣英語的其他變體會以其獨立的狀態(tài)和標準而存在,與內(nèi)圈英語再也不是完全依附的關系。正因為英語變體各有各的獨有屬性和特征,所以才使得英語的標準變得模糊起來。盡管英語本土化進程促使英語變體呈多樣性發(fā)展,但萬變不離其宗,每種英語變體都將包含內(nèi)圈英語的核心內(nèi)容,以達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認知語言學崛起于20世紀80年代,與此同時,對世界英語變體的研究緩步邁入學術殿堂。但是,世界英語變體研究與認知語言學的結合,一直到21世紀才開始進行,特別是在認知社會語言學建立之后,二者相輔相成。認知社會語言學主要研究第二語言變體[3]。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中國英語,屬于世界英語變體之一。從認知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中國英語,不僅對世界英語變體研究起到完善的作用,還對中國英語的研究有一定的幫助。
2.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
自18世紀到現(xiàn)在,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歷經(jīng)了以下三個階段,它們分別是洋涇浜英語、中式英語和中國英語[4]。對于英語的中國本土化問題,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并區(qū)分了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李文中指出中國英語是把規(guī)范英語奉為圭臬,且不會受到母語影響,而中國式英語是使用者在受到了母語影響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不合規(guī)范的畸形英語[5]。謝之君對此產(chǎn)生懷疑,他認為漢語語言和文化必定影響到了中國英語[6]。高超認為,在英語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雙重作用下產(chǎn)生的一種合理規(guī)范的使用型英語變體,能夠反映中國文化特色[7]。陳新仁等認為在中國語境下本國人之間或本國人與外國人之間交流時,形成一種能夠被各英語使用者理解和接受,且包含中國特色文化或具有漢語典型特點的一些語句、語音、詞匯和語篇等英語變體,被稱為是中國英語[8],如:一些被賦予特殊意義的詞the Chinese Dream(中國夢),normal university(師范大學),以及根據(jù)中國特色政治文化產(chǎn)生的新詞Party Building(黨的建設),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小康社會);還有一些被廣泛接受的類漢語構式句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mountain people mountain sea(人山人海)。陳新仁等指出,中式英語不同于中國英語,是不成熟的英語學習者在學習使用英語過程中多由語用失誤而產(chǎn)生的一種不合理不規(guī)范的語言形式,如flowers and trees should be protected(愛護花草樹木),welcome you(歡迎你)[8]。以上區(qū)分將中式英語和中國英語完全區(qū)別開,強調(diào)二者的差異性,認為中式英語是一種非正確的形式,對于它的使用不普遍,并且易于產(chǎn)生歧義和誤解;中國英語被認為是可接受的具有中國特征的英語。本文認為,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漢語的影響,從認知社會語言學的世界英語變體研究中看,兩者相交卻相離,在一定條件下中式英語可以轉換成為中國英語。
3.通過認知社會語言學的視角來分析世界英語變體下的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普遍認知的結果創(chuàng)造了語言,認知具有體驗性,認知主體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認知會同時受到社會文化與物理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最后語言也會受到影響。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群體形成的概念化方式有所不同,導致所形成的語言就有所差異。因此,毫不意外地產(chǎn)生英語變體。在世界英語變體蓬勃發(fā)展的今天,中國英語雖不能像印度英語、新加坡英語那樣成為一種國別變體,但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完全依附英美正統(tǒng)英語標準。那么如今的中國英語是應該強調(diào)其適應性還是其獨立性?
雖然目前國內(nèi)學生差不多都是從小學或幼兒園就開始接觸和學習英語,但其生活環(huán)境仍然是漢語文化語境,所以漢語文化和漢語思維方式必定會影響英語學習。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學習者無意識地受到自身漢語文化和思維的影響,有意或無意地將漢語語言規(guī)則或文化習慣應用到英語編碼過程中,從而很容易產(chǎn)生一種英語語言和文化不相符的語言。李文忠、高超、陳新仁等將這種英語稱為中式英語。不可否認,中式英語體現(xiàn)著中式思維,或多或少包含著中國文化。長期以來,中式英語都不遵循標準英語的特征,并被認為是不規(guī)范英語,其表現(xiàn)主要有:重復累贅、省略不當、詞末未轉換、擬人有誤、搭配不當?shù)?。很多中式英語對其他英語使用國家來說是不可理解或不被接受的,但對國內(nèi)英語學習者來說大部分是可以理解的。從認知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人類認知的軀體經(jīng)驗基礎同一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密切相連,身體經(jīng)驗同社會文化相作用結果產(chǎn)生意義,社會文化環(huán)境屬于意義產(chǎn)生的語境。此外,文化群體共享知識信仰。因此,如把“你的身體很健康”譯成Your body is very healthy;借用漢語交際習慣在英語交際中使用Teacher Zhang(張老師)、Doctor Wang(王醫(yī)生)作為稱呼語;把Have you eaten up?(你吃過了嗎?)、Where are you going?(去哪???)作為打招呼用語等。雖然這種句式或用法不存在語法錯誤,卻因為不符合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所以不會被英語國家的人理解和接受,本國英語學習者可以理解,但一直以來受英美規(guī)范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中國人也不接受這種英語。世界語言變體研究表明,所有英語變體在展現(xiàn)自身獨特因素和特性的同時,都不可脫離內(nèi)圈英語的核心內(nèi)容,例如英語的音、形、語法等。認知語言學反對非母語語言文化入侵,堅持語言變異的文化適應性,他們認為變體使用者不會喪失自己母語文化概念[3]。因此,本文認為,諸如此類的中式英語具有世界英語變體共有特征(共核)如果被推廣和廣泛使用,很有可能轉變成穩(wěn)定狀態(tài),成為中國英語。
值得注意的是,中式英語并不一定都能轉換成為中國英語。從認知社會語言學研究來看,一種英語形式歸入中國英語,有其政治、經(jīng)濟、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語言形態(tài)方面,中文和英文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形式,中文屬于意合語類,而英語屬于形合語類,它們各成體系。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許多語言基礎不好的學生往往會疏忽中英兩種語言之間的本質性差別,從而接受和創(chuàng)造出中式英語,如把“我很喜歡你”譯成I very like you;接受flowers and trees should be protected的譯文;或者是翻譯時忽視英語的基礎的語法結構等。語言是不斷發(fā)展的,人們與客觀世界互動過程中產(chǎn)生認知,認知不斷推動語言向前發(fā)展,是語言發(fā)展的動力之源。語言作為認知的產(chǎn)物,在動態(tài)社會中,只有不斷改變和完善自身,才能不斷滿足人類社會交往的需要。Frank也認為,在宏觀社會語言系統(tǒng)的制約下,個體系自身的個體方言,個體間相互影響不斷作用,從而使個體言語發(fā)生變異,個體語言集合構成社會語言,因此個體語言變異影響社會語言系統(tǒng),反之,社會語言系統(tǒng)使得個體方言被反復更新、重建[9]。也就是說,我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認知水平不斷影響個體語言,個體語言的集合特征又體現(xiàn)出社會語言特征,從而使個人語言被反復更新和重建。比如把中國建設成為turn China into說成build China into,隨著認知的提升,我們會發(fā)現(xiàn)此種搭配是錯誤的,不符合英語習慣,將其改正。但在克林頓歡迎江澤民的講話中就用了build San Francisco into a thriving cosmopolitan city??梢娪⒄Z也在吸收外來語,也在不斷發(fā)展。當然,并不能因此將中式英語同為中國英語。高超、文秋芳認為本土化英語(中國英語或中式英語)的接受度與個體的英語水平和文化語境有關。他們發(fā)現(xiàn)越易被理解的本土化英語越易被接受,但不一定全然接受[10]。所以,要更好地接受中國英語這一當代特色名詞,就要具有更高的英語水準及更全面的跨文化知識。但被理解了的中式英語可能不被接受,此時它就不可能轉化為中國英語。
在現(xiàn)實情況中,有一些不合乎常理的成分存在于中國英語之中,這是正常的現(xiàn)象。舉一例進行說明,國外友人在中國火車站常常會被“Take very good caution over pocket pickers.”(看好小偷)這樣一則標語搞糊涂,如果改成“Watch out for pickpockets”(小心小偷),那么就很容易被理解。從此例可以看出,一些被國人認為正確的中國英語也在不斷地被重建與更新。
4.結語
世界文化的相互滲透,世界英語變體同向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誘因,使得語言規(guī)范定義越來越模糊。受外在環(huán)境與內(nèi)在主觀意識的影響,中式英語的產(chǎn)生是絕對的,但中國英語亦是客觀存在的。在中華民族不斷復興的同時,中國文化正被廣泛重視起來,并不斷往外輸出,中國制造的英語在不斷建立、更新、又建立。目前中國英語雖然還沒發(fā)展到國別變體的程度,但必定會成為世界英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在強調(diào)其適應性的同時也應強調(diào)其獨立性。
參考文獻:
[1]Mesthrie,Rajend & Rakesh M.Bhatt. World Englishes:The Study of New Linguistic Varieties[J].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胡曉瓊.全球化環(huán)境下“Global English”的發(fā)展趨勢及對中國英語教學的啟示[J].國外外語教學,2010(2):90-96.
[3]周紅英.世界英語變體:認知社會語言學研究述評[J].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10(5):187-194.
[4]Wei,Y. & J. Fei. Using English in China[J].English Today,2003,19:42-47.
[5]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18-24
[6]謝之君.中國英語:跨文化語言交際中的干擾性變體[J].現(xiàn)代外語,1995(4):7-11.
[7]高超.世界英語理論與中國英語研究綜述[J].國外外語教學,2006(4):55-60.
[8]陳新仁,王玉丹.關于全球化背景下通用語英語交際的思考——《語言學學刊》2011年3月“英語通用語”??u價[J].外國語文研究,2012(2):188-197.
[9]Frank,Roslyn M. The language-organism-species analogy: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approach to shifting perspectives on“l(fā)anguage”[A].In Roslyn M.Frank,Rene‘Dirven,Tom Ziemke & Enrique Berna rdez (eds.).Body,Language,and Mind(Vo l.2).sociocultural situatedness[C].Berlin/NewYork:Walter de Gruyter,2008.
[10]高超,文秋芳.中國語境中本土化英語的可理解度與可接受度研究[J].外語教學,2012: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