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樸麗
【摘 要】 目的:在小兒闌尾炎患兒的治療過程中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探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利用自愿參與原則自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所收治的小兒闌尾炎患兒中選取42例參與本次探究,利用抽簽法均分所有患兒,分別是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內患兒例數(shù)均為21例。在參照組患兒治療過程中應用開放手術治療,在研究組患兒治療過程中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比分析2組患兒經過不同術式治療后的組間數(shù)據。結果:經過不同術式治療后,研究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排氣時間以及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均顯著性更優(yōu),對比參照組患兒而言,差異較為顯著且P<0.05,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意義。結論:在小兒闌尾炎患兒的治療過程中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較為理想。
【關鍵詞】 小兒 闌尾炎 腹腔鏡手術 臨床療效
為了進一步探析在小兒闌尾炎患兒的治療過程中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我院給予42例患兒以下過程探究以及以下結果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參與本次探究的42例患兒均選自我院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所收治的小兒闌尾炎患兒中,組別是2組,分組方法是抽簽法,分別為研究組(n=21)和參照組(n=21)。研究組21例患兒中男女比例是13:8,最大年齡是15歲,最小年齡是5歲,中位年齡為(9.36±3.21)歲,最長病程是48h,最短病程是4h,中位病程是(21.54±9.14)h;參照組21例患兒中男女比例是12:9,最大年齡是14歲,最小年齡是6歲,中位年齡為(9.23±2.98)歲,最長病程是47h,最短病程是5h,中位病程是(24.87±8.21)h。利用統(tǒng)計學分析辦法將2組患兒的各項臨床資料(患兒性別、患兒年齡、具體病情變化等)進行組間數(shù)據對比分析,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組間數(shù)據對比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在參照組患兒治療過程中應用開放手術治療:協(xié)助患兒擺放手術仰臥位并給予患兒全身麻醉,取麥氏點作一切口并找出闌尾,自切口提出后利用血管鉗將闌尾系膜夾住并將闌尾以順行方式切除,利用縫線給予闌尾殘端包扎操作并將引流管置入患兒腹腔以便徹底沖洗腹腔以及引出滲出液[1],給予患兒抗生素感染藥物治療以確保手術效果良好。
在研究組患兒治療過程中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取頭低腳高位將患兒擺放手術位并給予患兒全身麻醉,將患兒身體擺放至略偏向左側并在患兒臍部左側5mm處作一弧形切口,長度在10mm左右,將二氧化碳充入患兒腹中以建立人工氣腹并確保氣腹壓力在12mmHg左右[2],置入腹腔鏡,探查患兒腹腔內實際情況并給予針對性手術,若存在較多膿液則需要先吸除干凈膿液,然后按照規(guī)范化手術流程進行,若膿液較少則直接手術即可。術中,利用腹腔鏡沿著患兒結腸帶前進,探尋闌尾位置并在找到后實施闌尾頭尾妥善固定,將其拉入操作孔內并利用電刀將粘連組織分離,截斷闌尾系膜并給予闌尾殘端結扎操作,當創(chuàng)面不再出血后則將套管拔除并縫合傷口,術后,給予患兒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利用SPSS19.0軟件對本次參與探究的42例小兒闌尾炎患兒所有臨床數(shù)據進行深入分析,利用(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2組患兒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排氣時間以及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對比結果,經t檢驗,P<0.05,表示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利用率的形式表示2組患兒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對比結果,經X2檢驗,P<0.05,表示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對比2組患兒行不同術式治療后的組間數(shù)據得出差異性顯著的結論,詳情如下:研究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排氣時間以及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切口感染、腹腔膿腫、腸梗阻)均明顯更優(yōu),對比參照組患兒而言,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參見表1。
3 討論
小兒闌尾炎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且多發(fā)的疾病,發(fā)病率較高且病情較為兇險[3],屬于急腹癥,若未能給予患兒及時有效治療則會導致患兒出現(xiàn)生命危險。目前臨床上主要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給予小兒闌尾炎患兒病情有效控制,臨床療效較為理想。由于患兒年齡較小且各項器官尚未發(fā)育完全[4],導致患兒在進行手術時耐受性較低以及無法承受開放手術帶來的創(chuàng)傷性,對患兒的身體造成較大傷害,患兒在術后易多發(fā)并發(fā)癥并且預后效果較差[5]。
腹腔鏡手術治療屬于理想術式,可有效避免患兒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感染和腸梗阻等術后并發(fā)癥,同時術中可利用電刀進行迅速止血,促使患兒術后恢復速度加快,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本次探究中,研究組患兒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排氣時間以及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分別是(6±1)ml、(15±3)h、(11±5)min、(4±1)d、4.76%,顯著性優(yōu)于參照組。
綜合以上理論得出,在小兒闌尾炎患兒的治療過程中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較為理想,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術中出血量少以及術后并發(fā)癥少等臨床優(yōu)勢,值得臨床上借鑒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侯崇智,馮雪.腹腔鏡治療小兒闌尾炎穿孔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5(15):1306-1309.
[2] 朱振偉,孫慶林,顧志成等.經臍單部位腹腔鏡治療小兒闌尾炎38例[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3,12(6):489-491.
[3] 徐金,劉華獻,王杭州等.小切口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闌尾炎的療效對比[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15,25(4):494-496.
[4] 史德利,范媛,李婉麗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闌尾炎經腹腔鏡手術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5,21(6):703-705.
[5] 王紅根.腹腔鏡微創(chuàng)技術與傳統(tǒng)開放手術治療小兒闌尾炎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5(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