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國斌
摘 要:漢語拼音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學生學校生活第一接觸的語文學習內容。是小學生打開語文知識大門的那把萬能鑰匙,是學生走向成功的成功之路。只有學會了漢語拼音之后,才能夠去認讀教材中的不認識的字,才能夠通順地讀下來。他們的語文閱讀和習作水平也會相應提高??梢哉f,漢語拼音是學生識字的基礎,是學生閱讀、習作的前提,更是學生學好語文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關鍵詞:小學語文;漢語拼音;快樂學習
在小學階段,漢語拼音的學習極為重要,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必須扎扎實實地學好才行。否則會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影響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課程標準強調,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具有趣味性,最好以活動及游戲方式進行。所以,在漢語拼音教學時,教師應該努力鉆研教材,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學生喜歡、樂于參與的語文教學情境,將拼音教學與語文的識字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激情,在各種情境中快樂地學習漢語拼音。
一、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
在小學階段,學習漢語拼音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興趣低落,吸引力差。如若要想讓小學生打心里接受,愿意去學,就要改變漢語拼音的無趣為有趣。語文教師應該充分鉆研語文課本,抓住學生生活的實際,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教學情境,讓漢語拼音字母在語言情境中展現(xiàn),使學生能夠認知漢語拼音字母,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努力使小學生掌握漢語拼音學習的方法,極大程度地展現(xiàn)漢語拼音的功能及效果。教學中,可以利用故事表演等方式進行漢語拼音的學習,讓學生極有興致地學習漢語拼音。
小學生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都喜歡色彩的鮮明耀眼、形象生動的畫面。教師如若將漢語拼音字母變幻成為孩子們樂于接受、非常喜歡的美麗的圖案,那么就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使學生記憶猶新。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彩色圖畫,引導小學生去認真觀察,讓小學生從圖畫之中掌握字母所內含的音與形,激勵學生發(fā)揮大膽的想象將字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繪畫出來。例如,在“t”的教學中,當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了字母的發(fā)音之后,便可以嘗試讓學生動腦想象:“‘t像什么呢?你能夠將它的樣子以圖畫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嗎?”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雨傘把兒”“鉤子”“一根拐杖”等不同的思維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的記憶扎實而長久。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習來源于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對促進小學生的漢語拼音教學效果顯著。教師教學時,先要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著手,從而后因勢利導,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例如,在學生書寫自己的名字的時候,可以采用拼音的寫法書寫,可以寫在作業(yè)本上,可以作為學生的簽字,以加深漢語拼音在學生頭腦當中的印象。在班級中,小組組長發(fā)放語文作業(yè),如果想當組長,就要在漢語拼音學習方面有較優(yōu)異的表現(xiàn),下次的小組組長就是你,全面提升學生學好拼音、爭當小組長的欲望;還可以提倡學生回到家中,在父母的協(xié)助下、在不影響家具使用效果的問題上,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家中家具、電器上附著漢語拼音標簽,使學生加深漢語拼音的印象;再可以倡導學生在自己的日記本上每天用漢語拼音寫上當天的課程表,然后鼓勵學生自己獨立地拼讀出來,并在自習時展示給大家。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掌握當天要上的課程,班主任再適時進行表揚,此時的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定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那么學生自然會對漢語拼音產生興致,就不會產生畏懼之感。讓學生體會到了漢語拼音就在他們的生活當中,離他們那樣的近。還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才能稱之為對學生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三、創(chuàng)設競爭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模式如果固定不變,時間一久,學生難免會產生厭倦情緒,如此,學生就會對學習喪失興趣。作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改變教學方式,采用新的教育教學方式進行,以達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目的,充分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參與意識和參與的積極性,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定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摘果子游戲,在黑板上畫一棵蘋果樹,蘋果樹上結滿了紅紅的大蘋果,每個蘋果上都有填寫隊別的空白。而后教師將學生分為兩組進行游戲,一組為快樂寶貝隊,一組為開心快樂隊,隊的名字來源于學生自己。游戲的時候每組學生輪流認讀一個音節(jié)或音節(jié)詞,每認對一個音節(jié)或音節(jié)詞,一方就可以在一個蘋果上寫上本隊的名字,最終看哪一隊摘得的蘋果多,這個隊就獲勝。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毛新紅.如何有效地進行漢語拼音教學[J].科技視界,2015(5).
[2]曹雪.以趣味性引領漢語拼音教學[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4(Z2).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