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警平
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全面體現素質教育,注重小學生主體參與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培養(yǎng),提高小學生參與品德與社會教育教學過程的程度。采用小學生易于接受的方法進行教學,全面提升小學生品德與社會教育教學的質量,注重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指導,使課堂教學活動能順利操作。積極創(chuàng)設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緊密相連。及時進行信息反饋,安排整理課堂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關鍵詞:學生積極性;教學指導;活動開展;信息反饋
小學生只有對所學習的課程產生興致,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程學習中去,才能夠取得優(yōu)異的學習效果。我們教師知曉,有趣味性、新鮮感,便是喚起小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性的關鍵。我們都知道課堂教學一直被稱之為老師與學生共同的雙邊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我們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都具有主觀能動性,與課堂教學息息相關。課堂教學活動+探究討論及感悟+教學理論實踐的教學方法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本認識上展開的。教師在課堂中不要單一地認為學生是聽課者、接受者、被訓練者,而要從學生的發(fā)展前途考慮,把他們看成是課程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實驗者、探索者加入進來。在課程活動這一過程中,要充分展現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要學生展示他的優(yōu)點,表述他的真實想法,提出自己遇到的問題,教師都應該支持。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能夠反復認識自己,增加認識,充實自己,使自己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
一、注重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指導,使課堂教學活動能順利操作
教師的課堂教學所面對的是對學生的指導,我們要從課堂教學活動方法、活動要求、活動過程等方面帶領學生進行課堂學習活動。課堂活動首先應使學生學會操作,然后再引導學生從操作的過程中學會知識,讓學生逐步形成一定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最為常見的學習方式就是“小組學習”,通過這種形式,就會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合作探討,如何進行同學間的團結合作,這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精神與合作意識。在小組活動前要有明確的要求,在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能夠有選擇地加入到小組學習中去。老師要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親自為學生做好指導,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有效,讓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二、積極創(chuàng)設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緊密相連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他們的自身狀況與他們的學習活動息息相關,必須引起授課教師的高度重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興趣偏好等。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活動環(huán)節(jié):
1.掌握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學內容去確定課堂活動模式。有一點我們清楚,不同的教學內容它決定著不同的教學模式。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知識,學生就會有真實的感悟與了解,才會有適合學生展現自己的時機。
2.品德與社會課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一起積極營造良好的品德課堂教學氛圍,把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實實在在地調動起來,讓孩子們實實在在地成為品德課堂教學的主體,成為品德課堂學習的小主人。所以,教師必須清晰地知曉,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是何等的重要,必須引起授課教師的高度重視。如何讓小學生在品德課堂中體現主體地位,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方法很多。例如,讓我們師生關系民主化,師生之間平等相處,授課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自尊心及正當的興趣愛好。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得到教師的充分信任,給予每個學生美好的希望。另外,教師還必須樹立自身的威信,在學生中有一定的威望,這樣孩子們才能夠聽你的話。再者,品德授課教師還要心里有學生,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去掉不利于學生正常發(fā)展的種種偏見,做到公正無私,將教師的愛奉獻給每一個學生。
三、及時進行信息反饋,培養(yǎng)習慣,安排整理課堂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好
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活動教學的探究中,有時會出現我們意料之外的特殊狀況,此時,教師要及時進行信息反饋,分析活動過程中的問題,安排整理課堂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假如是多數學生出現的共同問題,我們就要深刻反思教學組織中有什么失誤;如果是個別學生的情況,我們要從其活動過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問題,還是哪個環(huán)節(jié)的問題。我們所希望的就是在活動過程中及時暴露問題,交給學生自己去解決,這是最好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扎西曲珍.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性[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華聲卷2)[C],2015.
[2]彭麗敏.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探究[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四卷)[C],201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