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思
摘 要:對兒童與成人來說,藝術的涵義是不同的。成人眼中的藝術往往與美學領域和外在美相關聯(lián)。孩子們通過畫畫,表達自我的世界觀和感受,往往卻因為大人們的否定,而變得缺乏自信。對兒童來說,藝術首先是一種表現(xiàn)方式,即是說,兒童將藝術看作是表達思想與感情的“語言”,而大多數成人只是純粹表達對某種事物的認知,而并非情感。文章通過描述五感聯(lián)想教學法的運用,激發(fā)孩子們對真實世界的體驗與情感的表達。
關鍵詞:五感聯(lián)想教學法;美術課例;幼兒教學
1 背景
臺灣知名作家林中隆先生對作文教學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把五感教學法運用其中。在作文教學中,林先生鼓勵學生們通過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感來寫作文,打動觀者。充分的調動五感感受,讓學生們更全面地認知事物、獲得道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寫作與畫畫看似不同的兩個文藝類別,卻有著極為相似的內涵:作家用文字表達所見所聞,抒發(fā)內心情感;而畫家通過畫筆創(chuàng)作描述對象,表達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豐富的感情。所以不管是寫作還是畫畫,動人的作品都不應只停留在對象簡單的描述上,而要進一步地表達情感或內涵。
人類的學習總需要通過感官來進行,尤其是藝術教學,而現(xiàn)代的教育往往忘記了這一點。當今的學校卻極少培育人類學習的唯一途徑——感覺。那么人類如何了解這個世界?無外乎是聽、聞、摸、嘗、嗅這五感在發(fā)生作用,而在國內,教育的階梯越高,兒童在學習中對感官的依賴就越少,動手機會也越少。慢慢地,大部分的學習都成了替代性的和抽象的活動。關在象牙塔里的學習,使孩子們遠離外界的刺激與促進,對任何事都缺乏興趣,反應遲緩,這個后果直接反應為厭學、學習能力降低等。要改變這種狀況,就應鼓勵兒童去觀看、去觸摸、去積極參與到周圍的環(huán)境中去。藝術教育恰恰是唯一真正能發(fā)展五感體驗的領域。藝術中充滿了豐富的構筑,令人興奮的形態(tài)與形式,多重的色彩,成人與兒童都能通過對這些的體驗而產生愉悅感。
《被吃掉的蘋果》這個美術課例,引用的是幼兒園創(chuàng)意美術課優(yōu)秀案例,通過結合聯(lián)想教學法與五感教學法,指引教師運用五感體驗引導幼兒大膽作畫,讓孩子們通過充分的體驗進行聯(lián)想,進一步創(chuàng)作,并從中得到發(fā)展和快樂。
2 幼兒園美術課《被吃掉的蘋果》教學過程
2.1 活動目標
第一,體驗蘋果的香甜,并運用味覺、嗅覺和觸覺的感受,并利用通感激發(fā)想象力。
第二,嘗試畫出蘋果的造型,并撕出蘋果被咬后的造型。
2.2 活動準備
第一,彩色卡紙(兩色以上),油畫棒,水粉顏料,黑色水性筆,膠水。
第二,蘋果(實物與照片),小蟲子的照片(如毛毛蟲等蠕動類的蟲子)。
第三,音樂《apple tree》。
2.3 活動過程
教師像變戲法一樣拿出一個紅蘋果,讓幼兒摸一下它的表面,以及聞一下,老師提出問題:“蘋果的皮膚是滑的還是粗糙的?”幼兒回答:“光滑的,像滑梯一樣?!崩蠋熢偬釂枺骸澳阆矚g這個蘋果的香味嗎?”幼兒回答:“喜歡,聞起來甜甜的,像果汁一樣甜?!苯酉聛?,讓幼兒品嘗蘋果,并互相交流蘋果的味覺。最后教師拿出蟲子的照片,提出一個問題:“那么,大森林里的小蟲子們喜不喜歡蘋果呢?”由于活動之前,孩子們分組品嘗到香甜的蘋果或是酸酸的蘋果,有些孩子回答:“喜歡”,而有些孩子回答:“不喜歡,太酸了”。于是老師帶著孩子們“進入森林”,扮演小蟲子,孩子們根據各自品嘗到的蘋果做出不同的反應,這就為創(chuàng)作不同形式的作品埋下了鋪墊。
第一,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積極性。一是播放音樂《apple tree》,教師帶領幼兒模仿小蟲子舞動,進入樹林。二是欣賞盧梭的“異國風光”系列作品或自然美景圖片,引導幼兒對森林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小蟲子吃蘋果,介紹如何撕紙。一是教師:小蟲子進入到樹林后,看見一棵蘋果樹,樹上長滿了香甜的蘋果(拿出蘋果樹的照片),真的好想咬一口,提出問題“蘋果咬一口后會有什么變化呢?”,鼓勵孩子們根據各自的體驗,聯(lián)想到不同的答案。二是教師:我們先畫出蘋果的造型,并剪出來。用你的小手蘸上紅顏料(如果使用紅色卡紙可以省略這個步驟),在這張卡紙上跳一個圈圈舞。你還可以換不同的紅色來跳不同的舞哦!用手把紙上每個地方都抹上顏色!三是教師:現(xiàn)在我們變成小蟲子,咬了一口蘋果。接著在蘋果形的紙上撕出一個小口。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
要點提示:一是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引導幼兒在操作中感受新鮮的蘋果和快要壞掉的缺水的蘋果的區(qū)別,感受同一種物體在不同狀況中產生的觸覺和嗅覺差異,這樣幼兒就可以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小蟲子對好蘋果和壞蘋果的不同反應。二是“進入森林”之前,老師找的小蟲子造型要盡可能簡單,并引導幼兒模仿蟲子的爬行,體驗小蟲子吃蘋果的樂趣。
第三,在感知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和操作,體驗成功。一是播放韻律音樂,幼兒聽著音樂,在紙上涂抹顏色,充分感知紅色系。二是教師引導幼兒將畫好蘋果形的紙剪出來,并撕出一個小口(被蟲子咬了一口)。三是把最后紙?zhí)O果的造型貼在另外一張卡紙上。請小朋友們用水性筆和水粉顏料畫下蘋果被咬了一口后發(fā)生的事情,完成創(chuàng)作。(導入時教師可以指出吃蘋果可以使我們身體健康,那么小蟲子吃完后是不是也可以變得更加健康開朗呢?)
3 五感聯(lián)想教學法在教學案例中的運用
3.1 進行美術活動前,讓孩子們充分感受描繪對象
假設我們要畫一只螃蟹,那么首先要做什么呢?沒錯,一定是先觀察螃蟹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等。換言之,即是要讓我們熟悉描繪的對象。就如表演歌唱,你絕不會挑選一首你從未唱過的歌。幼兒當然也不例外,通過品嘗、觸摸和聞,充分感受蘋果給我們帶來的味覺、觸覺、嗅覺感受。不同的五感感受,通常會讓繪畫者呈現(xiàn)不同的畫面。例如,教師在進行《被吃掉的蘋果》美術活動時,對幼兒進行分組,一組幼兒嘗到甜的蘋果,一組幼兒嘗到酸的蘋果。結果顯示,吃到甜蘋果組的幼兒會展開聯(lián)想:甜蘋果很好吃,我很喜歡,所以小昆蟲們也很喜歡,所以小蟲子們排著隊往蘋果里啃;而另一組吃到酸蘋果的小朋友則覺得小昆蟲們很想逃出這個酸蘋果,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了同一物體的多元性,更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游戲與美術活動的結果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3.2 在美術活動中,引導孩子們調動五感感受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
從幼兒美術能力發(fā)展上看,學前兒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透過眼前事物的形狀、色彩、肌理等產生的。所以
聯(lián)想的產生離不開專注的觀察,而這里所說的觀察不僅包括肉眼的觀察,還包括耳朵、鼻子、嘴巴、皮膚的感受。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句式進行提問:“聽起來像……;聞起來像……;吃起來像……;摸起來像……”,讓孩子們不僅只是描摹對象,而是通過表達對對象的聯(lián)想創(chuàng)作,抒發(fā)自我情感。
有些幼兒園教師在聽課后,進行同樣的美術教學,可是小朋友創(chuàng)作出來的畫面大部分雷同,這是為什么?在經過筆者對部分美術教師的聽課中,終于發(fā)現(xiàn)問題,原來,部分教師在引導作畫過程中,總會“強制性”地告訴孩子們“你應該怎么畫”,而不是引導孩子們“你覺得怎么畫”。雖然意思相近,但是后者的提問卻比前者的提問更能激發(fā)出孩子們的想象力,只有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發(fā)自內心的平等對話,才能更加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讓美術創(chuàng)作更有靈氣和個性。
3.3 完成作品后,鼓勵孩子們學會評價藝術作品,增強創(chuàng)作信心
學會對自己與同伴的評價,是孩子們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必修課。讓孩子們從美術活動中認識到自己的長處,體驗成功,才可以樹立孩子們的自信心,使其對美術創(chuàng)作保持熱忱的態(tài)度。而客觀地評價別人的作品,讓孩子們不盲目地自信,而是保持虛心的態(tài)度為人處事。
正確地掌握美術教學法的運用,才是教師在美術教學中的法寶,怎么去發(fā)揮它的魅力,總是需要更多的實踐與交流。
參考文獻:
[1] 張卓.五感教學在高中美術課堂的有效運用[J].科教導刊,2013(4):133.
[2] 林世珍.運用聯(lián)想教學法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J].新課程(小學版),2010(7):60.
[3] 孟旭紅.調動多種感官引導學生有效寫作[J].山西教育(教學),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