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必友
摘 要:學習知識貴在主動探求。新課標對初中物理教學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內生性的學習興趣,而探究性學習就是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發(fā)現和體驗,學會對信息獲取、分析、判斷和選擇,并重視解決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主要靠教師講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并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探究教學;實踐體會
一、注重新課的引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堂課如何引入,新課如何導入都很關鍵。在探究性教學的課堂上,新課的引入應當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服務,備課時應精心設計新課的引入方法和手段,例如,在汽化——蒸發(fā)這節(jié)課的課題引入時:我首先用酒精在黑板上寫下“液態(tài)”兩字,片刻后,用酒精寫的“液態(tài)”兩字便在黑板上消失了,學生知道這是由于黑板上的“液態(tài)”兩字變成氣態(tài)了,引出汽化的概念,接下來在把一個外表皮很皺的蘋果切開,發(fā)現里面的水分是很充足的,引出了只從液體表面發(fā)生的汽化現象——蒸發(fā),以此來引入課題。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猜想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發(fā)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币虼?,創(chuàng)設積極思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大膽的提出科學的猜想,和形成假設的能力,這是探究性學習在課堂上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同時也是鼓勵學生大膽猜想,養(yǎng)成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的行之有效的途徑,例如,我在引導學生猜想影響蒸發(fā)快慢因素的教學中提出問題:“一件濕衣服在變干的過程中,我們都知道衣服上的水分的蒸發(fā)的快慢往往是不一樣的,那么,水分蒸發(fā)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怎樣做到使這件衣服干的快一些(也即影響衣服上水分蒸發(fā)快一點的因素是什么?)。
三、啟發(fā)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啟發(fā)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是探究性物理實驗課的核心,也是學生進行課堂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傳統的實驗課中,老師往往按照教材或自己提前設計好的實驗方案,在學生實驗前將自己設計好的的方案“灌”給學生,實驗的目標也僅是證明已有的實驗結論和簡單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學生的興趣只停留在對實驗過程的自我感受,缺乏對問題探究的強烈愿望,探究性實驗則完全不同,其特點主要有兩點:第一,學生在實驗前有自己的猜想,并渴望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第二,實驗方案由學生自己設計,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四、指導、參與學生的探究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
經過猜想和實驗方案的設計,學生將以極大的興趣開始自己的探究實驗,但俗話說,“說者容易做者難”,受初中學生心理特點、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影響,學生的某些實驗方案不一定能實現,因此,在學生實驗前和實驗過程中,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學生進行課堂探究實驗活動的又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實驗中讓學生親自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不但可以學到科學知識,練習操作技能,而且能夠進一步喚起學生“學”的興趣。探究式實驗則主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設計出如何導入新課,如何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操作,同時老師如何加以適當的引導如果教師備課不充分,忽略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很容易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整個課堂就顯得很散,效率低。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應該把自己的功夫下在前頭,這樣才能有效地控制課堂。
物理的探究式教學,必須遵循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堅持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學生對物理知識學得好用得活。正確運用探究式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對物理現象、原理及規(guī)律的教學,應多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和探究,才能調動學生思維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技能。在“大氣的壓強”一節(jié)教學中,教師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紙板來驗證大氣壓存在時,可以這樣進行。先往玻璃杯倒?jié)M水,蓋上紙板后問:若用手托住紙板后把杯子倒置過來,再放開托住紙板的手,水會灑下來嗎?多數學生想當然地認為水一定會灑下來的。教師接著再問:水真的會灑下來?請仔細觀察。接著放開托住紙板的手,讓學生觀察到水和紙板都不會掉下來的結果,這時學生既覺得不可思議又不得不在事實面前口服心服,必然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烈。教師接著引導學生對“水為什么不會灑下來?”這個問題進行深入地探究,同時要求學生課余自己動手做這個實驗,感受實驗成功時帶來的樂趣。這樣既能促進學生思維活動,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實驗技能。
又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測定固體和液體密度”實驗教學中,有些學生先測出石塊體積,后測出石塊的質量;有的學生則先測石塊的質量,后測石塊的體積,導致求出石塊密度相差較大。對此,教師不要急于分析原因,可引導學生復習誤差知識后,組織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探究:①若先測體積,后測質量,測出的質量是偏大還是偏???為什么?②該實驗應先測體積還是先測質量?為什么?最后引導學生這樣分析:若先測體積,后測質量,由于石塊上沾有一些水,使石塊質量偏大,由密度公式ρ=m/v分析可知,V一定時,m偏大,則ρ也偏大,誤差較大,故應先測石塊的質量后測石塊的體積,才能減小誤差。這樣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學習到新知識,也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的實驗態(tài)度。
探究式教學在肯定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分析問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思維活動來獲得知識。本文結合物理學科自身的特點和要求,從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技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四個方面,對探究式教學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進行論述,以期望使學生對物理知識學得好用得活,從而促進教學質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