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摘要】新課標中對于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有明確的規(guī)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為學生拓展相關的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獲得更加豐富深刻的體驗。拓展延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有效拓展了課堂教學的深度以及廣度,構建精彩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拓展延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中對初中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這樣規(guī)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文本,讓學生獲得深刻認識。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作為語文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進行深度解讀。而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內涵以及情感,教師應該為學生適當拓展一些內容,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同時適度的拓展延伸,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實現(xiàn)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鏈接背景,讓閱讀更深刻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很多教師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問題:學生們由于知識儲備以及生活經驗的不足,在理解一些文學作品的主題以及內涵的時候存在一定的困難,往往導致學生理解出現(xiàn)偏差甚至錯誤。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要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補充一定的背景資料,讓學生鏈接背景進行解讀,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獲得深刻體驗。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故鄉(xiāng)》是一篇非常經典的文章。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深度體會文本的主題思想,但是,對于魯迅的作品,很多學生在解讀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于當時的背景資料沒有豐厚的儲備,在理解文本主題的時候無從下手,自然也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針對這樣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補充適當?shù)谋尘百Y料就成了學生深度解讀文本主題的關鍵所在,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鼓勵學生自主搜集相關的背景資料,然后在課堂上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促進學生的深度解讀。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學生們搜集、整理了這樣的文本背景資料: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是中國正處于帝國主義統(tǒng)治時期,雖然封建制度被推翻了,但是這時候的老百姓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放,普通百姓沒有享受到基本的政治權利,甚至連自己的溫飽也不能解決。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見到的是滿目荒涼的景象,景色蕭瑟,人們生活困難,不禁萬般滋味涌上心頭,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作者創(chuàng)作了這篇文章。學生們有了這樣的背景資料為閱讀文本奠定基礎,對文本的主題有了更加正確以及深刻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那些和學生的生活以及知識儲備有一定距離的文本,教師適當?shù)貫閷W生補充一些背景資料,是幫助學生深度解讀文本的有效方法。初中生掌握了文本相關的背景資料之后,就能對文本的主題有準確的把握,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深刻體會,學生們自然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結合網絡,讓閱讀更開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安排教學內容。初中生對于新鮮的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網絡技術的使用讓課堂能夠有更加新鮮豐富的內容加入。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而且網絡龐大的信息量能夠滿足學生的閱讀要求,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以達到課堂教學省時高效的目標。
《巍巍中山陵》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進行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僅僅滿足于學生們對于文本表述的理解,而是鼓勵學生在課下的時間對關于中山陵以及孫中山的資料進行搜集整理。這樣學生們就獲得了比較直觀、形象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文本解讀就能讓學生獲得深刻的印象。但是,僅僅是這樣學生并沒有滿足,教師看見學生們的學習興致非常高,于是通過網絡為學生補充相關的內容,例如教師為學生整理了關于故宮等名勝古跡的資料,然后制成視頻資料,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展示,讓學生對我國的名勝古跡有了更加豐富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進行圖片制作,全班進行“祖國名勝古跡圖片展”的活動。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得到了文化的熏陶,也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隨著網絡進入課堂,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對文本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通過網絡接觸到更加廣闊的內容,有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結合網絡進行拓展的時候,教師要強化監(jiān)督和引導,不能放任自流,要保證學生利用網絡進行文本學習,讓學生真正獲得豐富的知識儲備。
三、補充類文,讓閱讀更豐富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同類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掌握類似作品的鑒賞技巧,這樣就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題,獲得豐富的知識。同時,教師為學生拓展同類文章的方式也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厚重,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真正掌握文本鑒賞的方法,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教學《捕蛇者說》這篇課文的時候,首先教師為學生介紹“說”這種文體,讓學生明確“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在此類文章中作者根據(jù)相關的事件抒發(fā)議論,或者進行抒情。在“說”的文體中作者集敘事和議論于一體,行文比較活潑自由,文章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在教師介紹之后,學生按照教師的介紹走進文本、體會文章,在掃除文本閱讀障礙的基礎上理解文本內容,同時對文本中作者抒發(fā)的悲憤之情有了初步感知。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深入體會到柳宗元的遭遇。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對“說”這種文體有了基本了解,而教師又為學生補充了兩篇文章——《馬說》和《愛蓮說》,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引導學生體會“說”這種文體抒情、說理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體裁特點深入分析,可以讓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明確情感體驗的方向,有助于學生對文本主題的把握。而作為語文教師,為學生推薦類似作品進行鑒賞,也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四、轉換視角,讓閱讀更創(chuàng)新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解讀文本,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引導學生找準解讀文本的角度。實際上,教師引導學生轉換角度解讀文本,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新發(fā)現(xiàn),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深度挖掘,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的認知更加豐富。
例如在教學《桃花源記》這篇課文的時候,在教學中教師拋出了這樣的問題:“在文本中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是一個漁人,那么,老師想問一問,作者為什么不把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人設計為一個打獵的人?如果是獵人在追捕獵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桃花源,這樣情節(jié)不是更加曲折嗎?”這個問題非常新穎,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興趣,大家積極討論起來,很快,學生們就得到自己的答案:有的學生認識到“漁”是和“愚”諧音,實際上漁人代表的是“愚蠢的俗人”,這樣的構思非常精巧,在文本中起到諧音諷喻的作用。而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拓展了《紅樓夢》中的類似手法,例如《紅樓夢》中的各個人物的名字也是這樣的諧音,同時蘊含著深刻的意義。
教師引導學生轉換角度解讀文本,不僅能讓學生從文本內容中讀出新意,而且能讀出文本的深度,這也是對文本內容拓展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呈現(xiàn)教學藝術的智慧。
總而言之,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拓展文本是深度閱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拓展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內容的豐富化,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讓閱讀課堂展現(xiàn)屬于自己的精彩。
參考文獻
[1]周書仙.探究中學語文有效拓展閱讀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16(10).
[2]姜素霞.拓展延伸 道法自然——談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進行拓展教學[J]. 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1).
[3]周曉妍.立足文本 有效拓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拓展的策略研究[J]. 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2(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