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哨麗
摘要:生活化教學作為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途徑,對于幫助學生積累地理知識,鍛煉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地理感覺,提升人文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和高中生的身心特點,靈活地設計生活化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從思想上強化生活與教學之間的內在聯系,加深對地理學科的熱愛之情,進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生活化;打造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系,要求學校課程應以現存的社會生活情境為主要內容,而不是由學科知識組成的文理科目。教育就是學生生活本身,學生的課堂生活就是學生的成長。學生具有的交際、探究、制作和藝術的興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現,就是學生生活,就是學生的教育生活或課堂生活。陶行知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國家教育部頒發(fā)的中學《地理課程標準》,提出的地理教學基本理念中“學習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敝荚诔珜罨牡乩斫虒W。
一、科學設計情境,打造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平臺
美國教育家哈?曼曾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所以教師在設計生活化學習高中地理的活動情境時,可以結合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內在關聯創(chuàng)設情境,按照“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的基本思路,在重點突破“難點、錯點、易忘點”的前提下,通過比賽等形式激發(fā)學生參與生活化教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生活化教學的效率。同時也要注意針對不同的主題、結構、主旨、特色,契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態(tài)、知識能力基礎、興趣愛好,將課堂大膽地放手給學生,組織形式多樣而內容實在的課堂活動,激發(fā)學生在特定情境下對新知識、新內容的強烈探求欲望,提升師生合作效果,為生活化的地理課堂教學做好心理準備。例如在學習《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這課時,筆者設置了“我是環(huán)保局局長”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輪流充當“環(huán)保局局長”,以荒漠化為“施政主題”,選取特定的區(qū)域為分析樣本,就荒漠化的危害、產生的原因、解決的對策進行政策答辯。在全部展示結束之后,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進行點評,選出“最稱職的環(huán)保局局長”。通過這樣的活動,每個學生在展示自身個性思考的激勵下,積極學習知識,聯系生活場景,為進一步學習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二、提出地理問題,提煉生活
在感受生活事例的基礎上,學生對新的地理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教師應及時抓住學生的這一知識需求,引導他們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工業(yè)區(qū)位條件”時,首先提出案例“首鋼搬遷”:首鋼集團將其鋼鐵冶煉部分全部從北京遷到河北省唐山地區(qū)曹妃甸,在那里建設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鋼鐵聯合企業(yè);現在的首鋼集團距天安門只有17公里,地處城市西部上風向;曹妃甸地處河北省唐山市西北,距北京約225公里,距唐山市85公里,甸頭向前延伸500米,水深達25米,甸前深槽水深36米,是渤海最深點,被譽為“鉆石級港址”。同學們看完這則案例,紛紛提出疑問,我適時地引導學生查閱有關地圖,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組織學習。如:“當年首鋼選址北京的主導區(qū)位因素是什么?新首鋼遷址曹妃甸,主導區(qū)位因素有無變化?你還發(fā)現哪些因素促成了首鋼搬遷曹妃甸?首鋼搬走后,10平方公里的首鋼原址用來做什么?有人建議用來開發(fā)房產,有人建議發(fā)展金融、信息、休閑娛樂,建成綜合服務中心,試用你學過的知識,向規(guī)劃部門提出你的建議??”通過這個案例的學習,學生很容易找出影響工業(yè)區(qū)位的條件,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進行課堂活動,理解生活
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開展以思維為核心的各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fā)展,通過活動形成豐富多彩的課堂生活,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例如:高一下學期地理科目主要學習人文地理部分,在講第二章第三節(jié)《城市化》的時候,提前讓學生準備一篇作文《身邊城市的變化》,上課的時候讓學生讀給大家聽。在課上讓學生注意記錄所聽到的信息。學生為了表現自己,都精心地做了準備,積極發(fā)言,有的說:身邊的人越來越多了,超市購物越來越擠了,市場越來越多了,馬路越來越寬了,汽車越來越多了,商場越來越多了,城市越來越大了,小區(qū)越來越多了,高樓越來越多了??這節(jié)課的內容由于就發(fā)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生反響強烈,積極參與,教師僅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優(yōu)化反饋評價,激發(fā)學生參與生活化教學的熱情
良好的評價體系,能使學生有目的地學習,有任務感也有壓力感、成就感,迅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活化教學需要突破的重點、難點上,從而提高生活化學習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發(fā)揮地理知識的現實功用外,還應通過建立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評價體系,幫助學生逐步養(yǎng)成與自身能力相適應的生活化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努力學習中收獲成就感,為提升參與生活化教學的長效性奠定心理基礎。例如,筆者在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設計起了“小狀元”答題榜。在每個學期開學之前,都會將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地理知識進行情景化處理,將其設計為若干個以生活實例為背景的特殊地理習題,并賦予相應的分值,學生完成一定的內容后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再根據總積分數量的多少,頒發(fā)“狀元”、“榜眼”、“探花”、“舉人”等不同的榮譽。學生對這種具有濃厚中國味的激勵方式非常感興趣,參與生活化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了,他們將原本略顯枯燥乏味的生活化教學轉變?yōu)榕d致勃勃的學習游戲。在“你爭我奪”、“你學我思”、“你記我練”的過程中,學生在高效率的學習中收獲了參與的歡樂,體驗到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成就感,激發(fā)了地理學習興趣,鍛煉了地理學習技能。
總之,高中地理生活化課堂的打造方式多種多樣。只要結合生活,抓住實效和時效做文章,自然就能夠因人、因文、因時地加以變通和創(chuàng)造,為學生地理素質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梁萬年.關于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