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梅
摘要:真正的讓音樂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捕捉音樂的美好,讓生活溶入音樂,在音樂中感受生活的美。帶領學生走出封閉的教室,把大自然與社會作為音樂課堂,不拒絕社會,不脫離時代,設計出開放的、內容豐富的、貼近生活的音樂教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音樂,在實踐中感受音樂,在創(chuàng)造中理解音樂,真正的實現適合教育。
關鍵詞:以人為本;自尊心;音樂興趣
“以人為本”及教育的本質是人的活動,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人的發(fā)展。在教育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一切教育都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每一門學科都是面向全體學生。長期以來,音樂教育強調以音樂知識為本位的傳統教學觀念,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過多的偏重以音樂技巧為核心,忽視了“以人為本”的適合教育,以至割裂了音樂本身所蘊涵的文化底蘊,拋開了學生,沒有針對“人的發(fā)展”,達不到音樂教育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適合教育”。音樂教育工作者要首先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所突破。
一、樹立“尊重學生”的教育觀念
“以人為本”的適合教育,首先是要尊重學生,尊重是現代教育的第一原則。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沒有尊重就不會有個性的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之間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觀。
(一)音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
現代家庭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在中小學校校園里“小音樂家”到處都是,這些孩子們代表學校參加各類的藝術比賽,教學中教師也特別偏愛他們,鼓勵贊揚都留給他們,使大多數學生受到冷落。音樂教育成了少數人的專利,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宗旨?!耙匀藶楸尽钡倪m合教育就要關注每一名學生,教學中就要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教師選擇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確定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進度時,應根據全體學生的基本情況來考慮,衡量教學效果應以全體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的程度為標準。多鼓勵和贊揚沒有音樂基礎的學生,在音樂課外活動設計中,要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來適應多數學生不同音樂能力,不同興趣的需要。例如:開展班級歌詠比賽活動,組織音樂興趣小組,舉行音樂欣賞講座等。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感受音樂的樂趣,成為音樂的主人。
(二)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人皆有之,學生也是人,也有個性有尊嚴,作為一名教師應是學生心靈的衛(wèi)士,切不可隨意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那樣不僅不會促進學生奮發(fā)學習,還
會使之失去對音樂的興趣,甚至產生厭惡感,憎恨音樂課。教師不經意的傷害,也許扼殺的就是“貝多芬”,“莫扎特”。保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能給他們帶來自信和成就感。尊重學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尊重學生對學習方式的選擇,尊重學生的意見與見解,尊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成果等。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曾多次呼吁:“孩子的生命不是自己私有的,生命是大自然所賦予的美好力量”。應該說生命是崇高的、偉大的力量,作為教師應該懷著崇敬的心情,大自然給予孩子們這一美好的生命,如果把他變成“廢料”那就太遺憾了。作為教師應該有這樣的責任,無論什么樣的孩子都有權利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都應該一樣的受到尊重。
二、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適合教育
音樂是以情動人,其感染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如果我們在孩子沒有愿望的情
況下,強制他們去學習音樂,那就會產生逆反心理,使學生憎惡那些監(jiān)督他們學習音樂的人。許多學生在一入學時對于音樂課特別有熱情,但是,由于教育形式的陳舊老化,使之漸漸地不喜歡音樂課,在能體會到音樂的美妙之前,就拒絕和放棄了學習音樂。這種現象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普遍存在。為了學會一首歌曲,必須先唱那令人頭疼的“小蝌蚪”,還得搞清這個音符唱幾拍,那個音符有多長等。明明是非常好聽的樂曲,非讓我們搞清幾個樂段,還必須按照老師的思路想象每段都描寫了什么?最可怕的是樂器課,學生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進行枯燥的技術練習,學習自己不喜歡的樂器。教學過程在教師的控制中,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失去了自由,這種被動接收方式,“鎮(zhèn)壓式”的教學形式令許多學生失去了對音樂的興趣?!耙匀藶楸尽钡倪m合教育,必須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輕輕松松地學習、創(chuàng)造的學習、探究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1、從參與授課形式上解放學生
改變固有的座位排列,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可設計成弧形、半圓形、蝴蝶狀、軌道狀、自由式等,給學生足夠的空間。
2、從思想上解放學生
教師要放下權威變成朋友,讓學生處于一個平等、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音樂。
3、變被動學習成為主動探究
學生的學習同樣是一種發(fā)現,學習者自己發(fā)現的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個人特色的知識。 實踐證明:由學生自己發(fā)現弄懂的知識,要比教師教的印象深刻得多,所以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點撥。
4、注重情感互動
由于音樂形象是模糊的、非語義的,在欣賞音樂和表現音樂的過程中,每個人都由自己的感情體驗和情感表達, 適合教育是一種雙向的活動的過程,一方面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從學生那里獲得信息和受到啟發(fā)。
5、改革教材內容
音樂教師要大膽地參與改革于創(chuàng)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縛,尋找學生喜歡的內容與形式。我國的民間音樂浩如煙海,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收集、去探索。比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京劇音樂的生成與演變等。與學生一起感受民間音樂。如今流行音樂已經深入人心,很多學生都是“追星族”,我們?yōu)楹尾焕眠@一點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當然教師在選材時要慎重,像《大中國》、《黃河源頭》、《青藏高原》等,都是良好的音樂教材,既培養(yǎng)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又達到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目的。
三、讓音樂課貼近生活的適合教育
一位哲學家說過:“音樂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音樂藝術幾乎無時不有,無時不在”。音樂即生活,理解生活才是理解音樂。音樂教育應該是一種開放的形勢,強調應用和生活。在音樂教學中如果我們單純的把學生局限在課堂及課本上,那么無論是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欣賞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都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所以,音樂教學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音樂教育內容要真實生活化,更多地聯系學生面臨的生活環(huán)境設計教學,增加于現代生活聯系密切的流行音樂和通俗音樂內容,學會探索并處理現實音樂生活中諸多實際問題。
真正的讓音樂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捕捉音樂的美好,讓生活溶入音樂,在音樂中感受生活的美。帶領學生走出封閉的教室,把大自然與社會作為音樂課堂,不拒絕社會,不脫離時代,設計出開放的、內容豐富的、貼近生活的音樂教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音樂,在實踐中感受音樂,在創(chuàng)造中理解音樂,真正的實現適合教育。
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去設計自己的音樂天地。
例如:
1、設計并制作一本學生喜愛的歌曲集。
2、結合教學組織學生去音樂廳聽音樂會。
3、收集有關音樂方面的資料:如“某個音樂家的生平,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等。
4、認識了解國粹“京劇”。
5、組織同學音樂會或家庭演出。
6、出版音樂小報。
例如,可以是校級的,也可以是班級的;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自己設計版面。
7、舉辦座談會,談談你對通俗音樂的看法,聊聊你喜歡的原因等
總之,適合教育進課堂必然使音樂教學充滿活力。讓音樂教學貼近生活,走進生活。使孩子們真真切切地感受音樂的存在,不必顧及“五音不全”,打開音響,充滿生機的一切就開始了,因為音樂的一切就在你的身上。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