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梅
摘要:信息技術對于語文學科來說,不是附帶的,強加的,可有可無的,而是和語文學科緊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不可或缺的有機要素。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資源豐富,這一特點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關鍵詞:語文課堂;信息技術;興趣;教學規(guī)律
現(xiàn)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信息技術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工作,更與我們的教育事業(yè)粘連為一體,面對五彩紛呈的信息技術,有些老師感到迷茫了,不知道現(xiàn)在的語文課怎么上了。在網(wǎng)絡教室里上一堂語文課,怎么去上?算信息技術課,還是算語文課?有的語文老師更是大嘆“信息技術猛于虎”。不知道今后的語文教學將走向何方,好像面臨生死攸關的挑戰(zhàn)。確實如此,我們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老師張嘴說半天,一本教材讀半年”的時代已經(jīng)成為了歷史。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必須積極地面對,躲不開他就要利用它,讓信息技術為語文課服務,我們不能再敬而遠之了,要走近它,抱住它,和它親密接觸。不僅要允許信息技術進入語文學科,而且語文學科要主動地廣泛地采用信息技術。
一、信息技術對于語文學科來說,不是附帶的,強加的,可有可無的,而是和語文學科緊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不可或缺的有機要素
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資源豐富,這一特點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術,賦予了“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義??捎兄谖覀儤淞⒋笳Z文學習觀,加強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 。
1、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親密接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對感性素材接受要容易得多感興趣的多。多媒體等電教設備便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載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創(chuàng)設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親密接觸,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xiàn)出來,它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這對于北方孩子來說,對海的認識是膚淺的,甚至只是聽說而已,從未見過,很難想象,如果借助多媒體的優(yōu)勢,通過多場景多角度向?qū)W生展示,帶著大家去看大海,看一看美麗的南國風光,看一看迷人的海底世界,富饒的還到物產(chǎn)盡收眼底,不用文字說明,有的學生也能如數(shù)家珍似的把西沙群島的“富饒”二字描繪得淋漓盡致。再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好像真的走進了海底天堂,怎能不使他們欣喜若狂?怎能不觸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他們又怎能不樂于去學習呢?
2、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親密接觸,非常有利于知識的獲取?,F(xiàn)代社會對閱讀、寫作、識字能力提出了新的目標,單就閱讀而言,要求加厚加寬學生人文底蘊,讓學生多一點“吸收”。如何迅速而有效地擴大學生的吸收量,使學生的閱讀范圍擴大,閱讀總量劇增,背誦課文增多,閱讀速度加快,最終提高閱讀效率,提高人文素養(yǎng)呢?網(wǎng)絡資源極大豐富,為語文知識的獲取提供了條件。
二、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親密接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信息素養(yǎng)作為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的能力一起,構(gòu)成了學生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和學會學習的基礎。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呢?
1、課前組織學生收集信息。課前布置好預習 ,提出問題,要學生,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從課外搜集相關的材料?!豆鹆稚剿芬徽n,同學們可以搜盡有關風景區(qū)的畫面,桂林的地形特征、地理位置、民風民俗等等。
2、幫助學生整理信息。學生選擇的信息涉及文章的各個方面,就指導學生通過多媒體網(wǎng)絡將收集的信息資料分類整理。通過收集、整理工作,既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又豐富了他們頭腦中的知識儲備。
3、課上指導學生運用信息。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資料,往往想在課上一股腦地發(fā)布給同學們,但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就要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的需要將信息資料適時地展示出來。
三、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親密接觸,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課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diào)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diào)了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新的確認。 同時,他們之中有不明白的問題,首先想到不是向老師請教,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合作解決。
如教學《長征》一課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進行了教學,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①上網(wǎng)搜索查尋有關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相關資料;②運用所查尋的資料,自學《長征》一詩;③針對疑難問題進行交互解答;④自制幻燈片,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所了解到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這一教學的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信息技術這一學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任務,不僅理解了《長征》一詩的含義,而且了解了長征途中紅軍的故事,長征中幾次大的戰(zhàn)斗,長征的路線,長征過程中的各項統(tǒng)計數(shù)字,更重要的是明確了長征的意義,朗讀起《長征》一詩來,更有氣勢了。這進一步證實,信息技術的介入,使學生由無奈的聽授,以記憶為主的個體行為的被動地位轉(zhuǎn)變?yōu)閭€性化的主動參與、發(fā)現(xiàn)、探究和充分表現(xiàn)的主體地位。
更應注意的是,信息技術的引入,目的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語文教學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顧形式上的熱熱鬧鬧,要講究實際效果。一要根據(jù)課文的教學需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選擇相應的信息資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過適當?shù)耐緩?,運用有效的形式,讓學生學得活,學得好,得益多。為形式而形式,單純作信息技術表演,將徒勞無功,是不足取的;二要使學生感興趣,為學生所接受。
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了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無可厚非的作用,并做到因課制宜,才能使得語文課與信息技術的親密接觸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