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陳燕
摘 要:詞匯習得是學生各方面能力培養(yǎng)與形成的基礎,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學習共同體理論強調(diào)師生之間以及學習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課上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學習任務、自主學習課外閱讀中的詞匯、以生為本,分享與交流經(jīng)驗、資源這些策略都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學習共同體這一理念,筆者認為,“詞匯習得法”可以運用于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以增強詞匯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詞匯習得;詞匯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80-1
詞匯學習是英語學習的基礎。然而,詞匯學習不是孤立的,而是群體性的、交互性的,是在某一特定的學習共同體中展開的。教師應該努力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有效地運用學習共同體,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英語詞匯學習中乃至英語學習的其它方面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課上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學習任務
詞匯學習是一個相對枯燥的過程,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都有所收獲,又要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如果僅僅依靠教師單一的講解,學生被動的接受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賦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權(quán)利,最大限度地提升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最終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以牛津英語9A Unit 8 Detective Reading一篇偵探故事為例,我們對新的詞匯進行分層處理,對于一些可以根據(jù)上下文或其他線索理解或猜測其意義的生詞,學生可以自己學,教師的任務是教給學生猜測詞義的方法并設計相應的活動來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在講解課文前,我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講解這類詞匯。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生從閱讀上下文,想例句,到組織語言等任務都是有小組合作完成的,組長負責以確保每一位成員都有參與。而教師則在教室里“巡邏”,在學生有需要時給予指導和幫助。最后請小組代表進行總結(jié)發(fā)言,而第一個發(fā)言的一定是No. 3 / No. 4,其他組員No.1 / No. 2可以作補充。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小組成員在準備和講解中,需要通過課文深入地理解詞匯的意義、用法,最終還需要組織和提煉語言,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對知識的內(nèi)化和主動建構(gòu)。其次,在學生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則需要和學習共同體中小組成員、老師、其他小組成員進行探討和交流。最后在小組交流、匯報的過程中,其他小組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地予以更正。在學習共同體成員形成并相互影響,相輔相成之時,共同體內(nèi)部就構(gòu)建起了新的知識,形成了共同的智慧和信念,從而有助于應對單憑個人知識與能力所無法解決的學習任務。
二、自主學習課外閱讀中的詞匯
課外閱讀中的詞匯也是組成學生所要掌握詞匯量的重要部分,為了避免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共同體內(nèi)成員的活動,讓學生相互競爭、相互合作,潛移默化中學習并掌握這些詞匯。在閱讀課上,我們可以通過開展Gallery Activity——長廊活動幫助學生進行詞匯學習。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組有四個成員),其中五個小組各有一份文章中的重點的,需要掌握的詞匯A;而另外五個小組各有一份詞匯B。在教室的墻面上粘貼著相關詞匯的釋義(英文或中文),要求學生與自己小組拿到的詞匯配對。組內(nèi)成員分工合作,在完成之后與其他跟自己詞匯相同的小組討論并核對答案,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時可詢問教師。第二環(huán)節(jié)拿到詞匯A和詞匯B的小組互換任務并完成,最后在檢測答案時,詞匯A和詞匯B相互交流,對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解決。
三、以生為本,分享與交流經(jīng)驗、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指導學生詞匯的學習方法,還應該多多地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他們自己的一些學習心得,分享他們自己有助于學習的資源,實現(xiàn)互相啟發(fā),共同進步。學習共同體中的每一位成員既是學習者,又是潛在的老師,他們能夠進行互動,獲得個人所無法擁有的知識。因此,我們要提倡以生為本,教師應賦予學生權(quán)利,提供機會,讓他們真正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在期中考試復習階段,我嘗試過這樣一種方法與學生們一起處理詞匯。在詞匯復習的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詞匯的復習應有不同的要求,在詞匯復習活動中,老師需要調(diào)動一切手段激發(fā)他們讀記詞匯的興趣。我在原小組的基礎上,以另外一個維度進行再分組,那就是每個小組的No. 1為一大組,以此類推,共分成四大組(No. 1、No. 2、No. 3和No. 4),讓他們分小組完成四個單元詞匯的整理和歸納。例如教材后面的單詞表梳理,第一大組的學生要求把四個單元的單詞表上出現(xiàn)的重點單詞或詞組的用法、搭配等羅列出來;第二大組把單詞的變形(詞性變化、動詞過去式和過去分詞等)整理好;第三、四大組根據(jù)平時的默寫情況歸納易錯易混淆的詞匯。最后,教師對每組的資料進行檢查、修改、整合,以便于每一份詞匯材料都有三個層次,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小組內(nèi)不同層次的成員可互幫互助,相互檢查、訂正及鞏固。學生通過與教師、同伴、教材的接觸與對話,通過交互式的、合作性的學習,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相長、師生互益。
總之,教師經(jīng)過科學構(gòu)建學習共同體,借助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或任務,在共同體成員的互幫互助下,學生詞匯學習的效率大大地提高,為學生英語學科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個性化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燕,徐錦芬.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建設研究.外語界,2015.
[2]陶玉婷.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理論對中國課程改革的啟示.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
[3]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4]楊延從.英語課堂學習共同體.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5.
[5]陳洪雨.初中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方法分析.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