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華
摘 要: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上好寫作指導課,對于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fā)、提高寫作能力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小學六年級的一次作文指導課——《寫相互關愛的事》為例,談談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會說,讓學生寫出情真意切的文章的幾點實踐性指導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指導;作文教學;指導策略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作文教學越發(fā)難,論理與事實不符,因為手機、網絡的普及,學生與外界的接觸面廣了、知識面寬了、新鮮事物接觸得多了,作文素材“呼之即來”才對,可是學生對作文畏懼有加,看到作文題“望而生畏”,學生的習作“豆腐塊”現(xiàn)象嚴重,典型的沒話可寫、沒話可說、有話也不會說。
這種普遍現(xiàn)象主要原因是師生兩方面的事,對于教師而言,缺乏寫作的過程性指導是主要的。因此,探討過程性寫作指導的策略有必要且重要。
下面,以《寫相互關愛的事》為例,談談作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寫出優(yōu)美習作的幾個途徑。
一、明確要求,審準題意
“寫作要求”是寫出“合乎要求”的作文的前提,許多學生作文“提筆就寫”,最后不知所以然,“跑題”“離題”者居多。教師雖然注意到了寫作要求的重要性,但習作前,教師或者用多媒體將寫作要求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或者口述寫作要求,作文教學不乏“給予”“灌輸”的弊端。如這篇習作前,多數教師會直接給出作文要求:
(1)寫相互關愛的事;
(2)事情發(fā)生在怎樣的環(huán)境里、怎樣發(fā)生、如何發(fā)展的;
(3)注意人物的語言、行為、心理描寫。
筆者對這個被多數教師容易忽略的環(huán)節(jié),不采用“一言以蔽之”的做法,而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做文章”,先讓學生反復讀寫作要求,讓他們自己或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討論,具體說說這次寫作的具體要求,通過思考和討論,學生對這個要求細化為:
(1)這篇作文以寫事為主;
(2)所寫的事,應反映作者和文章的主人公之間相互關愛的事(中心);
(3)應注意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過程以及細節(jié)描寫。
這樣,學生明確了具體的寫作要求,明確了文章的主題,為寫好這篇習作埋下了伏筆。
二、巧引妙導,激發(fā)興趣
學生明確了寫作要求,引導學生激發(fā)其寫作興趣、產生想寫的欲望是作文指導的重心。
1.巧妙析題,引發(fā)思考
《寫相互關愛的事》寫作前,教師不能簡單說應該寫什么,不該寫什么,應該怎樣寫,不能怎樣寫。通過熟悉、具體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意識到寫作素材就在身邊。
筆者首先播放《讓世界充滿愛》,委婉、動聽的歌曲,為寫作課堂增添了活力。筆者又循循啟發(fā):生活中“愛”的故事,我們身邊時時有,但需要我們注意觀察。我就親眼目睹了咱們班發(fā)生的一件關于“愛心”的事:上周二,咱們班的林×腳扭傷了,上樓時一瘸一拐,好不容易爬到了二樓,突然又摔了一跤,再也走不動了。我剛想上前幫忙,咱們班的班長跑了過來,關心地問“沒傷著吧,要不要去醫(yī)院?”確定林×沒大礙,又把林×背到了教室里……
故事講到這,教室里頓時掌聲響成一片,毋庸置疑,掌聲不是送給老師的,是送給助人為樂的班長的。筆者繼續(xù)引導:這樣的事就發(fā)生在咱們身邊,只不過你沒有留心、沒有搜集素材、積累寫作素材的好習慣,只要你有心、用心,這類事處處皆有。你能想一想、說一說你親眼看見的、親身經歷的“關于愛的事”嗎?
在學生暢所欲言后,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如果讓你把你親身經歷、親眼目睹的事寫下來,你會怎么寫,從哪些方面入手,精彩地敘述完整這件事?從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寫作思路。
2.依托教材,指導寫法
常規(guī)作文教學,教師忽略讀寫結合的環(huán)節(jié),寫作課就是寫作,雖然注重寫法的指導,也是空頭理論,與閱讀文章很少聯(lián)系。而借助于學生熟悉的閱讀文章,談寫作方法,最容易讓學生接受。
如這個習作前,讓學生再次重溫《詹天佑》的寫作特點——細膩的描寫。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文章的主要結構——接受任務、開鑿隧道、遇到困難、設計路線、克服困難、提前竣工等;找出描寫詹天佑心理描寫的句子、找出詹天佑動作行為的詞語和句子、找出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等,再次與學生一起探究和揭示文章的主題:你認為詹天佑是個怎樣的人?
這樣,依托教材實例,啟發(fā)學生再次明確文章應注重主題的提煉、注重人物描寫的細膩、注意記敘文的六要素等,為自己的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佳作薦讀,誘發(fā)感悟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注意到“下水作文”,可以讓學生“仿寫”,學會如何立意、選材、謀篇布局,為學生的習作,展現(xiàn)一幅“宏圖藍本”,也提供“臨摹”的依據,但“下水作文”也使學生的作文“千人一面”。筆者認為,佳作薦讀,可以既起到“下水作文”的作用,也具有“佳作欣賞”之效,避免雷同作文、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發(fā)生。
如寫作之前,教師呈現(xiàn)給《作文選》上的六年級滿分作文的習作《愛滿心頭》,讓學生仔細反復閱讀這篇習作。討論:你認為這篇作文該滿分嗎?說說你的理由和見解。教師再提出具體的問題:
(1)文章寫了什么事?
(2)文中的人——老師,是個怎樣的老師?
(3)這件事描寫具體,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4)你學會了什么?
佳作欣賞使學生更加明確這類作文如何寫,引導學生分析如何開頭、結尾和寫好主體部分。
通過以上層層引導,這篇習作,學生會有寫作的欲望,不再“難為無米之炊”,不再“有米難炊”,學生心中的“愛”便躍然紙上、情滿筆端。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每一次單元習作的要求、結合每一次作文訓練,有效指導,從審題到寫作素材的搜取到寫作的方法等,都創(chuàng)新思路,為學生的寫作打開思維之窗,為提高習作水平助一臂之力,讓學生寫作起來文思泉涌、下筆如有神。
參考文獻:
[1]王文啟.遵循認知規(guī)律 培養(yǎng)寫作能力:淺談作文指導課教學過程的設計[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17).
[2]溫艷潔.強化小學語文作文指導效果的探討[J].考試周刊,2016(77).
[3]錢冬.拓寬思路,開闊視界:小學語文作文指導之我見[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4(1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