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英
摘 要:學校教育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其一是知識教育,其二是德育。良好的德育是學生全面發(fā)展,迎合國家素質教育的基礎。近年來,學校的各項活動都取得了巨大發(fā)展,這與德育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從小處著手簡要談一談小學班主任該如何創(chuàng)新德育模式。
關鍵詞:小學教育;班主任管理;德育
小學生正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還沒有固定的行為和思維模式,這一階段的德育應集中在提高教師的認知水平上,由此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內容的不斷更新和形式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
一、教師樹立正確新穎的德育觀
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讓學生能夠接觸到的情感更加豐富,因此,新時代下的德育要著重體現(xiàn)在情感的認同上。班主任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心理發(fā)展中的情感認同滿足感,進行創(chuàng)新型德育探索。最為基礎的一個理念就是,要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將“快樂學習”始終貫穿在教學過程中。
同時,教師是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者,所以,首先自身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以及德育觀,要真誠地熱愛學生,尊重和理解學生。小學生年齡尚小,教師往往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更應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做好榜樣。比如,上課前學生打鬧把一盒粉筆撒到了地上,上課鈴聲響了,卻沒有學生把粉筆撿起來。教師走進教室看到這個情形,不是發(fā)脾氣找“罪犯”,而是平靜地拾起粉筆,相信這時學生一定會有很大觸動,也許還會走出來和老師一起拾粉筆,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比“大聲呵斥”和“苦口婆心”要有效得多,從而促進學生的德育發(fā)展。
二、教師合理建構德育課程
在實際的校園教學生活中,別出心裁地安插一節(jié)德育課,一方面會影響大綱教學安排,另一方面以實際的課程形式出現(xiàn)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這個時候班主任的重要作用就體現(xiàn)出來了,班主任老師可以按照班級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況,在不影響教學進度安排的情況下,適當建構一節(jié)德育課程,并在這節(jié)課上進行班級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和德育理念的滲透。比如,在遇到學生鬧矛盾,互相因為小摩擦而看不順眼的時候,就可以設計一個“贊美你周圍同學的優(yōu)點”“說說優(yōu)點猜猜人”這樣的活動,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別人的優(yōu)點,重拾往日的友誼,并學會寬容待人。針對班級學生一到下課就在班級里吵吵鬧鬧,既不出去玩也不能安靜下來預習下節(jié)課的內容這一情況,可以留出半節(jié)課進行“圖書展示會”或者是“故事交流會”,以此來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看一些對自己比較有用的書籍,從而避免學生在下課時打打鬧鬧。
三、教師配合學校創(chuàng)設主題性德育活動
班級的德育活動畢竟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德育最終還是希望學生能夠適應大環(huán)境的變化和發(fā)展,因此,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也應當積極配合學校組織的活動,雙管齊下進行德育的滲透。以2016年我校為例,學校在九月份剛剛開學的時候,就組織全體師生圍繞“新學期新開始”這一主題進行新學期的規(guī)劃和新學期的展望。學生在這項活動的影響下,很快適應了緊張的學校生活,最短時間內做到了“收心學習”,使班主任的教學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到了十月則圍繞“愛國”這一主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舉辦了一系列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操的主題活動。班主任的大力配合促進了活動的成功開展,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以及現(xiàn)在國家的飛速發(fā)展和取得的非凡成就,讓學生更加以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在十一月則舉辦多種評比活動,這種以班級為單位的評比活動,無形中增強了班級凝聚力,也為班主任的德育添磚加瓦。年終期末考試,各個班級的班主任都采取了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德育,讓學生能夠以平常心和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考試,緊張的期末復習并沒有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任何反感。部分班主任讓學生將自己想得到的獎勵寫在心愿卡上,并定下一個自己認為可以達到的目標,然后由班主任幫忙實現(xiàn);還有部分班主任讓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爬臺階”,將自己遇到的困難問題摘錄總結,每個星期都做總結,認真總結的同學將獲得獎勵,以此來激勵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德育的發(fā)展歷久彌新,新形勢下的德育要求所有的教師能夠結合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因素,構建真正的情感教育。這不僅是為了適應當下的社會發(fā)展,更是塑造完整人格的必要方法。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班主任教師的指導性和引導性作用是非常大且必要的。筆者在這里也真心希望,每一位教師都能真正做到用心,讓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滿心意和新意,讓德育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發(fā)芽。
參考文獻:
[1]劉文彪,大膽嘗試德育教育新模式[J].陜西教育(管理),2012(11).
[2]王秀娟.適應新形勢,構筑德育教育的新模式[J].科學與財富,2010(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