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 要 科技新聞時常被稱為新聞中的“陽春白雪”,屬于社會新聞和時政新聞的中間門類,往往因為其重要性或趣味性而見諸于報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科技新聞有重要的科普價值,同時也是社會和經濟、科技發(fā)展的見證,因此,科技新聞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缺乏足夠的知識儲備和科學素養(yǎng),以及媒體對科技新聞的重視程度不夠,科技新聞的可讀性受到詬病,甚至大量產業(yè)領域的科技新聞因此得不到重點對待,進一步削弱了此類新聞的受眾廣度。
關鍵詞 科技新聞;翻譯;傳播效率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6-0003-02
科技新聞是信息發(fā)布單位和媒體都犯愁的一個新聞門類,發(fā)布單位擔心記者理解不到位而造成新聞失實,甚至被嚴重夸大;而媒體單位則認為大部分科技新聞缺乏閱讀吸引力,或者稿件解釋不夠清晰,容易讓讀者一頭霧水。科技新聞所面臨的這些問題,已經引發(fā)出不少矛盾,個別科研機構受到媒體從業(yè)人員的“錯稿”影響,不得不接連出面辟謠,甚至開設自媒體平臺發(fā)布相關科技信息??萍夹侣勊媾R的窘境,可以從《科技日報》發(fā)布的2016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上略窺一斑。
1 十大科技新聞都是高端領域
《科技日報》發(fā)布的2016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顯示,這10條新聞分別是:大亞灣實驗測得最精確反應堆中微子能譜;《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印發(fā);我國科學家領銜繪制全新人類腦圖譜;“探索一號”首次萬米深淵科考;中國發(fā)射多顆先進科學衛(wèi)星;中國航空發(fā)動機集團公司成立;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FAST望遠鏡啟用;大火箭長征五號首飛成功;“神威?太湖之光”兩度摘得世界超算冠軍。
從所處領域來看,除了“戰(zhàn)略綱要”屬于行政發(fā)布領域,其他新聞都屬于高科技領域,平時并不在讀者的關注范圍之內,即便是閱讀,也很難通過簡單的文字來理解新聞的內涵意義,因此在傳播上受限制很多。從花費投入上來看,這些項目無一不是大項目,國家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個天文數字。從發(fā)展縱深上來看,十大科技新聞所代表的事件,都是尖端科技對未來的儲備,同時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但讀者們很難迅速理解。對讀者來說,十大科技新聞的標題和導語看完后,仍舊是一頭霧水。當然,《科技日報》評選出的10條信息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也是中國科技發(fā)展的代表和縮影,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這也代表了國內對科技新聞“陽春白雪”的印象,普通讀者距離能夠看得懂的科技新聞,還有很遙遠的距離。
2 科技新聞為何不夠親民
過分的追求科技新聞的“高大上”,讓媒體陷入了一個誤區(qū),認為科技新聞的含金量就是成果背后的資金投入、效益和社會價值,而在判斷這些要素的時候,又因為自身科學素養(yǎng)不夠或眼光不夠長遠,而陷入了誤區(qū)。比如青島大學研究海藻布料,在新聞發(fā)布中,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沒有足夠重視這篇新聞,甚至在評價中被認為“不缺布料”“海藻做布料是科技浪費”等。要知道任何產業(yè)化的形成,早期都要有較大的投入,隨著應用范圍增加和成本降低,效率才會得到提升。海藻作為容易大量獲取的資源,生產效率高于種植和養(yǎng)殖業(yè),可循環(huán)性高于石油,至少在織布行業(yè)有巨大的前景。然而這項國家投資數百萬元的項目獲得成果后,卻在新聞發(fā)布中幾乎折戟沉沙,原因僅僅是因為海藻和布料的毫不起眼。
科技新聞不夠親民,是新聞媒體追逐噱頭的后果,也是從業(yè)人員缺乏鉆研精神的表現。所謂科技新聞,是指在研究、技術和醫(yī)學領域中,不以客觀事件為依托的新聞,核心是科技成果或技術突破,新聞點在于“科技”本身。它的特點是專業(yè)性強、枯燥、難以反映新聞的發(fā)展過程。因此,語言表述中不能像事件新聞充滿動態(tài)感,也不能充斥過多的對白和講述,而是一種對專業(yè)知識的“翻譯”,目的是讓讀者帶著興趣去閱讀和探索。然而,非行業(yè)性媒體在這方面做的還不足,并未實現科技新聞的良好表達。
3 用好比喻讓科技新聞更親切
高科技與普通讀者的距離,源于其高深的專業(yè)性,尤其是專業(yè)名詞,讓讀者迅速產生距離感,失去了閱讀興趣。因此,做好專業(yè)詞匯的翻譯,是讓讀者產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方法。青島作為高鐵裝備制造業(yè)的基地,很多報紙都會報道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各類研發(fā)團隊的創(chuàng)新故事,最近媒體報道了轉向架研發(fā)團隊。那么“轉向架”是什么?對讀者來說十分陌生,但如果說是動車組的輪子,大家就會很容易理解,可這種表述又明顯錯誤。因此,稿件將轉向架比喻為動車組的腿和腳,是動車組的行走部位,含金量遠高于老式火車的輪子。
科技新聞要具有通俗性,恰當的比喻或類比的方式,幫助讀者理解科技本身到底是什么,讓復雜的科學變得淺顯易懂。如果單純地轉述科學家的專業(yè)名詞,那么這篇科技新聞就是不成功的。以《科學時報》國內十大科技新聞中的“FAST望遠鏡啟用”為例,“FAST”的功能不得不用專業(yè)詞匯來表述,但望遠鏡的名稱需要翻譯,《中國日報》將其稱為“超級天眼”,一下子將它的身份變得不再那么神秘,盡管新聞內容上依然有晦澀難懂的部分,這是這篇科技新聞的本身屬性,但從傳播的效率來看,“超級天眼”的說法成了FAST望遠鏡的別名,也受到官方的認可。
4 科技新聞應科研與產業(yè)并重
國內十大科技新聞的發(fā)布,對科技新聞界來說是一件大事,是否能在重要科技事件中扮演報道者的角色,也是科技新聞工作者生涯的一種衡量標準。不可否認,十大科技新聞都有足夠的分量和巔峰的高度,但卻有失偏頗??萍夹侣劜荒苤豢纯蒲蓄I域的分量與高度,還要考慮民生受眾、產業(yè)發(fā)展和未來前景,入選的新聞事件中僅有一項涉及到應用領域,還居于末位,另外還有一項是國家出臺的重大政策。惋惜的是,沒有產業(yè)領域的任何一條科技新聞入選,但并非產業(yè)領域沒有值得入選的新聞。
以中國中車集團和中國鐵路總公司聯(lián)合開發(fā)的中國標準動車組為例,這項科技成果于2016年實現上線運營,科研成果終于成型,并完成了線路試驗。在科技領域,是一件分量十足的大新聞,在產業(yè)領域,高鐵裝備又跨上了一個新臺階,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具有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類似的新聞還有很多,這里不一一贅述。
筆者認為,科技新聞的發(fā)展和研究探索,首先,要實現自上而下對產業(yè)科技新聞的重視,不能因為涉及到企業(yè)便束手束腳,認為這類官方評定讓企業(yè)入選會增加商業(yè)色彩,事實上讀者除了圍觀“高大上”的科技新聞,也更關注身邊可應用的科技新聞事件,實現民生上的貼近。
其次,寫好科技新聞,不僅要求媒體從業(yè)人員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同時還要求科研人員具備較好的人文素養(yǎng),科技新聞的創(chuàng)作,是一門“翻譯”的學問,良好的表達配合優(yōu)質的理解,才能將晦澀的科技新聞時間,轉化成讀者喜聞樂見的好新聞、好故事。
再次,科技新聞的創(chuàng)作,不僅要圍繞科技本身,還要講好故事,把科研過程中轉折性的細節(jié)傳遞出來,要讓科研人員和科技成果共同成為新聞主角,增強新聞的可讀性,才能實現科技新聞更高的傳播效率。
最后,不同類型的媒體傳播平臺,應該將科研類和產業(yè)類的科技新聞相提并論,根據新聞的核心要素來判斷其分量,而不是依靠發(fā)布主題和領域判斷其新聞價值。
參考文獻
[1]高博.科技日報2016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N].科技日報,2016-12-28(1).
[2]吳帥.科技新聞報道現狀與文獻研究分析[J].科技傳播,2017(6):17-18.
[3]趙娜.從《奇葩說》談語言類真人秀的創(chuàng)新[J].電視指南,2017(4):86.
[4] 于順.傳媒融合的“辦報”思路探究[J],科技傳播,2015(16):144.
[5]周傳虎、謝錫文.精確新聞的“新聞精確性”[J].青年記者,2013(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