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
(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學)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加強多則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的引導,將對多則材料作文進行正確審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正確把握題意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關鍵詞:高中語文;材料作文;審題立意
當前高中語文作文考核中,對于作文的開放性和多樣性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近年來,材料作文的出現率越來越高,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在完成材料作文中獲取高分成為教師不斷在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之一。通過經驗的積累,筆者認為要想讓學生在完成材料作文中獲取高分,就要教會他們審題立意。因此,做好高中語文多則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本文圍繞多則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進行論述。
一、多則材料作文的審題應對策略
(一)同中求異找主旨
從相同的材料中尋求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可以挖掘深度,得出有分量的結論。
(二)異中求同找主旨
對于多項材料,進行分析比較,尋找材料間的共同點,從共同點入手提煉觀點。
(三)異中辨異找主旨
找出相異材料的分歧點,從它們的分歧點處入手提煉觀點。
(四)互補疊加找主旨
有些材料性質是同一的,且是互為補充的,只有將它們疊加起來,才能提煉出正確的觀點,這就是互補疊加法。
二、審題原則
(一)逐則分析
依次對每則作文材料進行分析,以對材料的主要內容進行把握。
(二)對比分析
對不同材料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弄清它們之間是存在同向關系,還是存在對立關系和互補關系。
(三)綜合分析
對多則作文材料進行綜合分析,對材料最終的主旨進行歸納。
三、例題分析
為了在某個報紙的專欄中刊登一則富有溫度和人情味且能夠引導讀者用溫暖的視角對社會進行審視的新聞,編輯部需要從如下新聞進行篩選。假如你需要負責如下新聞的篩選工作,你覺得更適宜刊登的新聞是哪一則。請對如下的材料內容進行仔細地閱讀,深刻思考和分析,以作出最終選擇。備選的新聞材料為:
第一則新聞:為了看望在醫(yī)院工作的兒子,一位老父親千里迢迢從老家來到醫(yī)院,看到兒子忙碌的身影,老父親不忍心打擾,苦苦等了兩個多小時。兩個多小時后,看到兒子仍舊忙得抬不起頭,老父親就把自己當做“病人”掛了號,這才和兒子見上了面,說上了一句話。
第二則新聞:有一個青年多年堅持不賣給顧客有害的“復炸油”炸油條,買給每位顧客的油條都確保是新鮮、健康的,其行為被廣大網友稱贊,被稱為最帥的良心“油條哥”。
第三則新聞:一個12歲的小男孩在珍品畫展上因探身觀賞不小心跌倒,使一幅珍貴名畫受損。主辦方對此并沒有苛責刁難,更沒有報案,而是覺得小男孩年齡小且并不是故意弄壞名畫的,因此他們只是備案而已,且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因此受到影響。
1.雖然這三則新聞看似有所不同,但是也一定要將這三則新聞的相同之處找到,也就是要做到“異中求同”。那么,到底相同之處是什么呢?其實,第一段就已經提到篩選新聞刊登在某個報紙的專欄中的新聞要具富有溫度和人情味,這就是三則新聞的相同之處,雖然新聞人物不同,但是他們的事跡均富有人情味。當然,除了具有相同之處外,這三則新聞的“溫度和人情味”也是有所不同的,第一則新聞中的老父親愛自己的兒子,這是人之常情,這種人情味是內在的;第二則新聞中的“油條哥”是用健康的油做好分內事,這種人情味是必須的。第三則新聞中主辦方原本可以基于常規(guī)要求對損壞名畫者追究責任,但是他們基于孩子年齡小、不是故意損畫的考慮,并未追究孩子的責任,害怕因追究責任而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這種人情味是主動給予的。相比之下,更為高尚的當屬畫展主辦方主動給予孩子的“人情味”,不過是不是因這種“人情味”是最高尚,其具有的推崇價值是最大的?未必。
2.更合適的,也可以是更或缺的。在當今這個社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最基本、最樸素的道德和法律準則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更值得扎扎實實地落實。因為像地溝油、毒奶粉等這種缺乏法制精神的坑蒙拐騙行為,對我國人民群眾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的今天,每個公民都應該認識到所做出的任何行為的前提都是不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因此,賣放心油條的“油條哥”的事跡更值得被宣揚。
3.更合適的,更可以是前提的。親子情是人情味中最基本的“人情”,如果一個人都不愛自己的父母,他們又怎么能做到愛別人呢?在古代,不管是哪個朝代的君主,都推崇“以孝治天下”,這其中蘊含的道理多么明顯,也就是說如果父不慈、子不孝,忠君愛民又從何談起呢?
今后若再看到上述這種類型的多則材料作文,要善于在給予的多則材料中對能夠用以比較的相同點進行尋找,基于此,再將不同點找到,并從程度、對象或缺度幾個方面加以思考和權衡。
俗話說:水無常形器有形,文無定式思有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尋求規(guī)律方法,積累經驗教訓,提高作文水平,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季海霞.淺談材料作文的分類及審題方法[J].新課程導學,2014(25):64.
編輯 張珍珍
新課程·下旬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