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摘 要:近些年隨著教育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國家加大了對小學生教育的關注力度。在小學教育中,語文科目的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在語文教育中,教師應將語文與生活緊密結合,使其建立一定的聯(lián)系,讓語文走進生活與社會中,使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與理解語文知識。摒棄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式,讓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心靈相連,如此學生就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到處都有語文,進而增強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進行了探討,主要闡明了小學語文教學形式的生活化和內(nèi)容的簡單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形式;內(nèi)容;生活化
一、小學語文教學形式的生活化
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參與者與引導者,不能作為學習的主體。
1.創(chuàng)造情境
不論什么,只有做到身臨其境,才可以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含義。語文學習也不例外,想要理解一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就必須置身于同樣的環(huán)境中仔細體會,只有這樣才能徹底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根據(jù)文章表達的情感來創(chuàng)造相同的情境,將課程的內(nèi)容充分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感受到已經(jīng)置身于此種情境內(nèi)。此外,還應當按照學生平時的生活經(jīng)驗來感悟與體驗生活。
2.充分表現(xiàn)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部分的課文皆和生活相聯(lián)系。如果想理解其中表達的內(nèi)容不難,然而理解課文中通過文字所要傳達的情感與思想?yún)s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打破原本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引進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組織學生親身演繹,不僅能夠使其在學習中感到快樂,還會使學生身臨其境,充分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不僅能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還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
3.親身描繪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通常描繪的畫面是非常優(yōu)美雅致的,所表達的意境較難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親身描繪文章呈現(xiàn)出來的畫面。如此就可以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是一種鍛煉,此外還強化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二、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生活化
無論何時,在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都不可能被取代。正確把握語文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注重生活中和語文相通的地方,開拓學生的視野,可以使學生在生活中充分理解與學習語文知識。
1.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把課文中表達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和文章展開面對面的交流,增強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自覺在生活中理解與運用課文中的知識。在生活中創(chuàng)設和課文內(nèi)容相似的情境,讓學生獨立思考,把原本復雜的情境簡單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按照自身的能力來體會文中表達的感情與思想。
2.設定爭議,組織學生展開辯論
在學習中,不同的學生可能會體會到不同的思想與情感,在這里也就出現(xiàn)了分歧。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分歧,組織學生展開辯論,使他們在辯論中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在論證自己觀點的同時,也強化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辯證能力以及溝通能力。在不斷升華的辯論中,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得以強化,同時可以充分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達到解惑的效果。
3.在學生困惑、模糊不清之處重點討論
語文與其他科目具有相似性,也存在難以解答的問題,所以對學生感到困惑或者模糊不清的地方,教師應當及時記錄下來,將這些難以理解的內(nèi)容進行一定的處理,然后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收集資料或者查詢等等,針對問題仔細思考,最后在課堂上進行探討。從生活中提煉出學習語文良好的方式,由課堂走向生活,然后聯(lián)系生活,這對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是有益的。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并不是胡編亂造的,它們都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將課堂作為起始點,而不是終止點,使課堂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學生運用課本上的知識和生活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徹底理解文章表達的含義與思想。只有這樣,才可以將課文變得生動形象,更好地展現(xiàn)出課文中的真正意義。在學習過程中,促使學生融入一個更為開闊的世界,使他們自主進行探索與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夠徹底理解學習的重要性,體驗豐富的生活,建設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
參考文獻:
[1]牟宇琪.淺析小學語文的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yǎng)成[J].課程教育研究,2012(29).
[2]吳興紅.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探求[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0(7).
[3]廖維芬.淺析“生活”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J].文理導航(下旬),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