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寧寧
[摘 要]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改下的重頭戲,而語文學科的特點更是需要小組的有效合作。在合作中既要保證學生學會課堂基礎知識,還要教會學生交流,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正是語文教師所要探索的課改之路。
[關鍵詞]小組合作;自由結合;互相學習;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2-0015-01
一節(jié)優(yōu)秀語文課的標準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但始終離不開它“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基本特點,而有效的小組合作正是能把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放大并體現(xiàn)出來的路徑。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呢?該如何分組,每個小組中的學生程度是整齊劃一還是參差不齊?什么樣的問題留給學生去合作解決?合作的時間怎樣安排?合作后以什么方式在課堂中去匯報?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曾敲打過我們的大腦,而我們也在每一堂語文課中去反復斟酌,漸漸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
一、讓學生自由組合
1.花樣小組,自由結合
語文不似其他學科的科學性與嚴謹性,因此課堂中留給學生交流的時間相對來說可以多一些。這里所講的“放任”,是指在安排小組人數(shù)、小組人員時可由學生自由組合,教師可根據(jù)班級人數(shù)規(guī)定好幾組,剩下的事情便交給學生,班干部適度調整小組人數(shù),保證小組均衡性。為保證課堂的“火藥味”,小組成員可以推選出本組的“主持人”,并根據(jù)本組的目標設計出本組的組名、口號。這樣的自由結合方式,可以使學生在交流時不會特別拘束,避免一些學困生在小組中產生自卑感,小組中的埋怨聲會大為減弱。
2.暢所欲言,嶄露頭角
對于語文課堂中基礎知識的處理,教師可根據(jù)難易程度適當放手,學生在小組內便可交流自己的疑問,這期間由主持人負責組織學生快速解疑,組內解決不了的再進行組外解決,這時教師的巡視就是看看哪些學生預習得較為充分,哪些學困生有明顯的進步。這種暢所欲言的機會讓學生的自學能力逐漸增強。對于文章中研討性的問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交流,形成本組一致的答案,然后是一番組與組之間的爭議,在語文課堂中這一環(huán)節(jié)便是重頭戲。教師要把控好時間,適時把學生引領到正確的方向。對于較簡單的問題探討,教師可安排組內主持人讓本組內程度較差的學生發(fā)表看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嶄露頭角”,小組交流的目的就在于此。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
1.小組“秀”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既可以通過語文教學來實現(xiàn),又可以利用一些小組活動來實現(xiàn)。開展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增強小組的凝聚力。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開展適合的活動,通過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表現(xiàn)欲;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報紙、電視、電腦等工具去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以“小組秀”的方式,在全班同學面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是展開討論;可以引導學生去關注天氣預報、國家大事、自己感興趣的名人生活,然后模仿主持人、評論人、記者的身份去“秀”出自己的風采。學生在活動中會有所收獲,更主要的是通過語文課堂了解了外面的世界,還學會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還可利用此機會啟發(fā)學生學會欣賞同學身上的亮點,也許有些學生在學習上是學困生,但見識很豐富,或對一些“大事記”并不是人云亦云,另類的看法都是學生思考后的獨特見解。小組展示讓學生學會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超越。
2.小組“說”
對于活動的形式,教師可挖空心思去尋覓新項目,將電視綜藝節(jié)目中的熱門創(chuàng)意活動略作修改,成為自己的“作品”。筆者在關注江蘇衛(wèi)視的《世界青年說》后,便把它移到語文課堂中,給學生開創(chuàng)了“青年說中國”“大話說中國”節(jié)目,小組可根據(jù)成員的喜好選擇心儀的中國城市,介紹城市的方方面面。此時教師的指引也非常重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關注城市的教育、環(huán)境和歷史沉淀等。開展此類活動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搜集整理能力,又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其樹立遠大的理想。
雖然在課改道路上,有很多優(yōu)秀的教育者為我們樹立了風標,他們有很多的理論與經(jīng)驗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但在這條道路上教師除了學習借鑒之外,還要學會找到適合本班學生的方法,因為學生不是生硬的藝術品,雕琢他們的方法不是死搬硬套,學生身上的靈動和差異,都需要教師去細細發(fā)現(xiàn),細心琢磨。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