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
【摘要】隨著世界進入后工業(yè)時代,教師的職業(yè)專門化已成為當今國際教師教育(包括培養(yǎng)與培訓)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教師已經(jīng)不滿足于從前輩的經(jīng)驗或自己的積累中吸取靈感,希望從“教書匠”變成具有反思能力的專家型教師。成為專家型教師,離不開對問題的研究,也就需要掌握相應的研究方法。而語文教師由于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產(chǎn)生的研究問題適合運用質的研究。故筆者將在下文以語文教師的視角,談幾點從陳向明教授所著《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一書中得到的啟示。
【關鍵詞】質的研究;研究方法;語文教師
一、教師的研究:質的研究
研究者在做教育研究時可以用量的研究方法、文獻法、定性研究方法、哲學思考的方法、質的研究方法等。這些研究方法各有利弊,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通常會使用至少兩種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選用對研究成果的取得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當進行教育研究的研究者為教師時,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又有何不同呢?在陳向明所著的《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一書中,作者重點介紹了操作方法和實踐過程,將對方法的討論坐落在具體的、情景化的研究實踐之中。可以說,這本書自出版以來,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詳細的可操作的研究方法使用說明。歷經(jīng)十余年的沉淀,很多關于研究方法的理論(操作說明)已經(jīng)有了新的進展。
關于“質的研究”一詞,陳向明最初將“qualitative research”譯為“定性研究”。之后,她意識到這個譯名很容易與我國學術界經(jīng)常使用的“定性研究”概念相混淆,因此,在其之后發(fā)表的期刊中表明,將“定性研究”改為在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使用的“質的研究”這個譯名,以便與學術界普遍使用的“定性研究”相區(qū)分。質的研究之所以適合教師是由于:首先,質的研究的平民性和互動性使“教師作為研究者”成為可能。其次,教育是一個介于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之間的學科,既涉及社會組織(學校)的建設,又關注個體(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的成長。而“質的研究”可以同時關照這兩個方面。再次,質的研究方法之所以適合教育研究,還因為它明確的、直言不諱的價值的認可。“質的研究的目的不是追求那種現(xiàn)實中的一般并不存在的假設的東西,而應揭示貌似自然的事實背后的利益關系、價值選擇和價值沖突”(勞凱聲,2000)。而教育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導向性。另外,與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質的研究的過程性和情境性也使其特別適合教育研究。總之,質的研究是適合教師的研究方法。
在當下,我國教育圍繞“核心素養(yǎng)”進行改革這一新的歷史起點?!督處熑绾巫髻|的研究》這本書,闡明了與思辨研究的空洞和量化研究結果的蒼白相比,質性研究以其研究情境特有的自然性、人文性,研究過程的動態(tài)性和開放性等特征,更適用于研究當前學界和實踐中無法解釋的一些問題和現(xiàn)象,這對那些渴望成為具有反思能力的專家型教師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二、教師的“質的研究”方法
方法,在第六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中的解釋是:關于解決思想、說話、行動等問題的門路、程序等。筆者將從宏觀、微觀兩個層次對陳向明所著的《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一書中教師的“質的研究”方法進行舉薦。
1.從宏觀角度
方法即是對問題解決的門路。在本書中,作者分十二個章節(jié),每一章即是對一個問題的回答,具體如下:什么是“質的研究方法”?如何作質的研究設計?如何選擇研究對象?如何進入研究現(xiàn)場?如何進行訪談?如何進行集體訪談?如何進行觀察?如何收集實物?如何整理和分析資料?如何從資料中提升理論?如何寫研究報告?如何衡量研究結果的質量?讀者可以將這十二個問題從宏觀上看成一個整體即一個問題:“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可以說在宏觀上,這十二個問題是教師進行研究時常常遇到的困惑,也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本書作者以這十二個問題為脈絡,整體以研究發(fā)展的順序排序,在宏觀上為讀者羅列清楚了“質的研究”全過程。
2.從微觀角度
隨著筆者將視線聚焦到具體的章節(jié),如第五問:“如何進行訪談?”中,作者寫明“幾乎所有的研究問題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問題是不應該研究抽象的問題,而是應該在訪談的過程中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然后在歸納的基礎上再進行抽象?!边@段話是筆者選自書中第五問“具體型與抽象型問題”中的一小段,筆者在讀到這段話時停頓了很久,因為作者不單單是闡明了什么是具體型與抽象型問題,而且從二者關系上出發(fā),簡明扼要地傳遞出了一種做研究的態(tài)度:周而復始、不斷探索。做研究,最難的部分不在于掌握研究的方法,而難在需要不斷地提出研究的問題。對具體的事實進行抽象的歸納,再將抽象的歸納落實成具體的事實,筆者認為這個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就是研究。
微觀也好,宏觀也罷,總之,在本書中陳向明教授以精簡的筆墨、經(jīng)典的舉例,帶領讀者從零做起,一步步走向“質的研究”之路。
三、語文教師的研究之路
教師之所以要作質的研究,是因為這種研究方式非常適合教育領域。而語文教師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種學科特性與質的研究屬性相匹配,使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更有優(yōu)勢進行質的研究。
正如陳向明教授在書中所言:“質的研究由于受到現(xiàn)象學的影響,認為現(xiàn)象本身就是本質(劉放桐等,1981:551)?,F(xiàn)象學強調(diào)對事物本質的直觀,在變動不居的意識流中去把握事物穩(wěn)定的、常住不變的狀態(tài)?!庇秩绗F(xiàn)象學代表海德格爾所言:“語言是存在的家?!惫P者認為,語言就是在變動不居的意識流中去把握事物穩(wěn)定的、常住不變的狀態(tài)。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由語音、詞匯和語法構成一定的系統(tǒng)。(“語言”一般包括它的書面形式,但在與“文字”并舉時只指口語)由于語言的特殊性,語文教師更有機會也更應該掌握“質的研究”,由文本解讀、言語實踐構建的課堂,每一次師生互動中都暗含觀察記錄,每一次提問中都隱藏著一次訪談。
為此,作為教師,質的研究是通往成為專家型教師之路,作為語文教師更是如此。